2020年3月,由笔者与周仁多先生购得的在国内失传、流失海外多年,原日本宽文十二年(1672清康熙十一年)刊四卷本元代《三体诗》原本(由日本敦贺屋弥兵卫出版),此注本元代以后在我国失传,极其珍贵。平阳县地方志学会为发掘地方文献,作为一项抢救性的工作,现影印《三体诗》,改名为《东嘉裴庾增注唐贤三体诗》,整理付梓。
这次平阳县地方志学会仅影印五百本刊行。目前仅供平阳与温州诗词研究学者与专业人士研究学习使用。按原先计划,平阳县地方志学会将举办一个影印本发行仪式,纪念此书的付梓重生,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疫情)取消。今后待合适时机,平阳地方志学会将申报市县社科专项资金项目正式予以正式出版。
流失海外《唐三体诗》刊本
我国古代的唐诗选本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大约有六百余种,然自今所存者仅三百余种,其余的都已散佚。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二在谈到唐五代唐诗选本流传甚少的原因时曾说“当宋盛时,相去不远,存者应众。第尤延之畜书最富,《全唐诗话》已无一见采,计敏夫摭拾甚详,《唐诗纪事》亦俱不收,至陈,晁二氏书目,紧靡谭及者,则诸选自南渡后,湮没久矣。”胡氏接下又谈到宋人选唐诗的情况:“宋苏易筒、晏同叔俱有选,今惟洪景卢、赵昌父等十余家传云。”苏,晏皆为宋初名臣,可见有许多重要的唐诗选本,在明代就已失传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损失。
据目前国内各图书馆查阅所知,现存的宋代唐诗选本有如下几种:王安石《唐百家诗选》,洪迈《万首唐人绝旬》,赵师秀《众妙集》、《二妙集》,李舞《唐僧弘秀集》,赵蕃与韩琥所选、谢枋得作注的《注解选唐诗》,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胡次焱《赘笺唐诗绝句》,周弼《三体唐诗》。现存的金元唐诗选本有:元好问选、郝天挺注的《唐诗鼓吹》,杨士弘《唐音》,李存《唐人五言排律选》,其余的均已不存。
笔者多年网络查询地方史料,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在日本内阁文献图书馆发现裴庾《唐诗三体家法》原本存在,此注本元以后在我国失传,非常珍贵,是为温州与平阳地方历史文献之瑰宝。
《唐三体诗》为南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由汶阳人周弼所选诗集,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共五百二十四首,分体编排为三卷,多取中晚唐人诗。每体中再按诗歌法式立格,总二十格,分别讲解诗法,重虚实之说。后有高安人释圆至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295)注诗。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巳酉)秋,裴庾增注三体诗并自序。裴庾增注本获得广泛认同,流传广泛,为学诗必备书。其书自元代中叶至明初从中国传入日本,数百年间持续大量出版,大部分都是以《増注唐贤三体诗》为题目,选用斐庾的增注本。
清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一三载 :“《增注唐贤绝句句三体诗法》三卷,元刊本。首裴庾序,次方回序,次纲目,次唐十道图,次凡例,次诸家世系纪年。首题‘唐贤绝句句三体诗法之一’,次行题‘汶阳周弼伯选’,三行题‘高安释圆至天隐 注’,四行题‘东嘉裴庾季昌注’此元刊本今不知藏于何处。另,裴庾增注本在朝鮮亦有刊本。日本滥江全善、森立之《經籍訪古志》卷四載:“《增注唐贤三体詩法》三卷,朝鮮國刊本,容安書院藏。正統元年刊本。”
日本内阁文献图书馆《諸家集注唐詩三体家法3巻》宋周弼編選、元裴庾集注、元釈圓至増注,此刊本上有日本知名学者高桥智题款,笔者请人翻译如下:
宋朝的周弼把唐诗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这三类别编写成诗集。是以元朝的裴庾的注释为主、并加以元朝的僧圓至的注釈。三体诗是1300-1375年从大陆传来的。自此以后,日本的南北朝时代一直到江户时代,三体诗虽然一直被大量出版,但大部分都是以『増注唐賢三体詩』为题目。这是由斐庾季昌用七绝、七律、五律的顺序写的。这是一本与其构成不同的《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的文字,日本的版本比增注书早在南北朝左右出现,但只存在卷3的一本。
这本书是抄本的抄本,因为只存在三卷,所以成为了非常珍贵的传本。题名为《诸家集注》的旧抄本还有几本,都是不完整的。在中国也即将销声匿迹了。上面写的书是用卷1和卷2、3两种笔迹写的,正文、注释的训点和朱点也许是在正文写照时加入的。书写页的字面高度约为24.0cm。在栗色封面(纵30.5cm,横22.7cm)的背面,使用抄本和同名古抄本的反故纸(这也是宝贵的资料)。材质是日式的纸质。因虫损而进行全面施展。根据实业家龟田候吉的基金,在昭和18年(1943年)购买了。(高桥智)(2018.1)
文学家裴庾其人其事
裴庾,字季昌,号“芸山”,宋末元初温州平阳嘉峰人,诗人,文学家,人称“东嘉裴庾”。所著有《三体唐诗注》,《增订四库简目标注》卷一九著录,前有至大二年自序。延祐三年删订《清颍一源集》。著有《井西秋啸集》。《民国平阳县志》卷三五有传。其弟裴庚号“药山”。其时同族有裴若拙(咸淳四年进士)、裴葛山、裴贯道诸多仕人。
民国《平阳县志》载其友林正《寄裴芸山》诗:“南山高且深,竹松带流水。先生庐其中,迥若崆峒子。雪发覆两肩,深悟造化理。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时以诗名家,亦来质疑似。我本浪得名,长挂春风齿。乃识先生心,非非还是是。”诗中“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可见裴注当时颇有影响力。元明之际此书尚存,《南村辍耕录》卷二六“卢橘”条、瞿佑《归田诗话》卷上都曾提及,但此后就罕见谈艺者论及。
清末大儒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三二载:“裴氏(庾)《三体唐诗注》(乾隆《温州府志》二十九》),佚。按:《三体唐诗》,宋汶阳周弼编。其书今有元释圆至注及国朝高士奇补注本(见《四库全书总目》一百八十七)。裴云山注,明以来书目并未载。盖其佚久矣。”
裴庾曾有为一系列唐诗选本作注的计划,但今存者只有《唐诗三体家法》注。裴氏注是独立的注本,还是在圆至注的基础上而作,不好判定。但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简称“集注本”)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简称“增注本”)。这两种注本元以后在我国失传,但在日本有翻刻本传世。由翻刻本可知:集注本以裴庾注为主,加进若干圆至注而成,以五律、七律、七绝的顺序编排,凡三卷。增注本以圆至注为主,选出一些裴庾注作为增注,以七绝、七律、五律的顺序编排,亦三卷。
裴庾与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林景熙及瑞安阁巷陈则翁等交往甚密。南宋祥兴二年(1279)“崖山之变”,陆秀夫负帝蹈海自尽,南宋亡。阁巷陈则翁从广东副使任上弃官归里,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祭祀,日夜哭奠。裴庾和林景熙等平阳好友也来参加哭奠。他们以诗文来往,私相痛悼,作为诗歌,黍离之悲,溢于言外。裴庾与林景熙同是宋末元初的大诗人,代表当时诗坛艺术的最高水平。裴庾《唐三体诗》增注本获得广泛流传,并非偶然。
时陈则翁在阁巷还建有聚远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季春,林景熙避寇海滨,应陈则翁邀,“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巘,列入翠岫”,作《蜃说》。其时,裴庾作有《聚远楼会宴》诗:“绕舍霜筠数百竿,清风留为拂尘冠。秋扫陶径人思菊,春满谢阶家有兰。蜡蚁吞湖肝肺热,剑鱼嚼血齿牙寒。论诗未了东西去,一夜匡床梦不安。”其胞弟裴庚(药山)也作有《登聚远楼会宴怀旧》诗:“十一年前梦,西州见落晖。食鱼今雨想,化鹤几时归。紫陌春如海,青天云欲衣。潮来沙上睡,一一背南飞。”表现对故国不舍之情。
东嘉裴庾增注《唐三体诗》
裴庾为宋末格律诗大家,其增注周弼《唐三体诗》影响深远。周弼所作《唐贤三体诗法》成书于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共五百二十四首,分体编排,分为三卷。每体中再按诗歌法式立格,绝句有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格,七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结句五格,五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咏物八格,总二十格,每格分列。每格开首均有周弼对本格诗法的说明,多属起接呼应,造句联章之类,下选诗以证实之,亦多取中晚唐人诗。后有高安人释圆至(字牧潜,号天隐)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295)注诗,有题注、夹注、尾注三种形式,夹注释字义出处,尾注多释意,但常有牵强附会处,故《四库全书总目》讥其“疏陋殊甚”。
宋元之际诗人、诗论家方回(1227-1305)为圆至注三体诗序,云:“子曰: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思无邪。此诗之体也。又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诗之用也。圣人之论诗如此,后世之论诗不容易矣!后世之学诗者,舍此而他求,可乎?近世永嘉叶正则水心倡为晚唐体之说,于是四灵诗江湖宗之。而宋亦晚矣。圣人之论诗不暇讲矣。而汉魏晋以来,河梁、柏梁、曹刘陶谢,俱废矣。又有所谓汶阳周伯弼三体法者,专为四韵五、七言小律诗设,而古之所谓诗,益付之鸿荒草昧之外矣。其说以为有一诗之法,有一句之法,有一字之法。于此三法而江湖无诗人矣。唐诗前以李杜,后以韩柳为最。姚合而下,君子不取焉。宋诗则欧梅黄陈为第一。渡江以后,放翁石湖诸贤诗,皆当深玩熟观,体认变化。”
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己酉)秋,平阳裴庾增注三体诗并自序。国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重校证三体诗》3册3卷全。署名宋周弼选、元圆至注、元裴庾增注。较之圆至所注,裴庾增注篇幅大增,内容更为翔实。裴庾增注本获得广泛认同,并流传日本。三体诗自元代中叶至明初(1300-1375)从中国传入日本,从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36-1392)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1867)持续大量出版,大部分都是以《増注唐贤三体诗》为题目,选用斐庾的增注本。本次购得日本宽文十二年(清康熙十一年,1672)刊四卷本《三体诗》原本(三体诗三卷三册、三体诗备考大成一册,白麻纸大本厚册,日本天和四年1684翻刻元至大本),由日本敦贺屋弥兵卫出版。此注本元代以后在我国失传,极其珍贵,应为平阳历史文献之瑰宝。其开篇即裴庾序,全文如下:
“诗自三百篇以还,至唐而声律大备。今人作诗,以唐为法。唐诗盖数百家,虽不尽预四库之目,先贤犹虑其繁。欲便后学,乃为三体、四体、极玄、又玄、众妙、二妙、间气等集。然其用事原委,多有未达。因博采简册所载,参以平昔见闻,训释成编,谂诸同志,咸俾入梓,以助启蒙。余尚惧踈昧。或曰,朱文公注楚辞,未免阙疑;李侍读注文选,抑或祖述之谬,况其余者乎?博洽君子,庶几补而正之。时至大二年重阳日,裴庾季昌书。”正文卷前又署名“东嘉裴庾季昌增注”。
后记
地方历史文献,是指记录着地方、区域自然、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是一个地方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地方的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发历史见证,对研究区域历史、保存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对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它同时对一个区域的现代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作用和指导意义。
本次平阳县地方志学会抢救性影印裴庾《三体诗》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2012版《平阳县志》副主编、平阳县地方志学会顾问陈肖粟老师和平阳县地方志学会周仁多会长主持下展开,改名为《东嘉裴庾增注唐贤三体诗》,整理付梓。工作极其繁琐与艰辛,整整花费三个多月时间整理。为保存此书的原貌,采用影印印刷方式刊行。为了使此书的整理付梓能够让更多人知晓,也使让广大读者了解此书的重大历史价值。作为地方研究诗词学者的陈肖粟老师为此书专门写序言,他总结自己的多年研究诗词的学术要点与揭示此书的内容重大价值,序言《裴庾與增注唐三體詩(代序)》整整一万多字,写了整整一个多月,堪称是呕心沥血之佳作,也是本书重新刊行的点睛之作与精华所在。
地方历史文献是地方记忆与民众精神家园,也是地方文化的魂器,承载地方文脉的标志,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阳地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平阳自西晋太康四年(283)建县以来,儒风绵延,贤哲辈出,文献斑斑。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平阳的古籍文献留存传承到现在的并不多,大浪淘沙,《东嘉裴庾增注唐贤三体诗》就是平阳文化典籍的精华,它流失海外700余年,今失而复得,回归故里,是为平阳文化一大幸事,也为平阳的文化自信增添了力量,而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地方汲取力量、引领未来发展之钥。
平阳县地方志学会此次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地方文献的整理意义重大,地方文献保护整理出版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抢救古籍文献。历史上的文献创造不计其数,但是今天存世的十不存一。文献的整理和出版,就是对古籍的最好保护。一种文献,只有化身千百,为公众利用,才可能赋予新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千古流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