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科学版)Jtu,,2001第18YantsiTeachensUtlivers]lyJournaPhilsoplJy&一%x:ialSciencesEdition)VoI18(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本文通过刘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台考察.得出戈于拿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半氏、理氏是同一姓氏在f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秋以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关键词:李;李氏;理氏;里氏;先秦典籍;出土文献;古文字中圈分类号:B83—06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17(2001)02一':3071—0,1“李”作为姓氏,是当今人们使用最多的姓氏之一,因而,“李”字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之一。但对于“李”字和“李氏”的起源,却历来众说纷纭。前代的学者对此多有考辨,其中虽不乏精辟之见,但多是据传说推测,是非错出,难以取信于人。本文拟对先秦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中的“李”字进行综合考察,咀期澄清一些有关李氏起源的问题。
关于“李氏”的起源,有下列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lP2140’J(P10$)以上诸说,食木于而改姓、生于李树下而为姓,生而指李树因代才在陇西出现。事实上,李广的先人李信,已出现于《战国策)之中。收稿日期:2000—11—19作者简介:李守奎(1962一).男,河北张家口人.1993年在东北9ili范人学获文学硕Jj学位面我们先考察下文献典籍巾“李”字的f用情况。在成书时代较早,记载春秋时代以|i;J事迹、礼制的典籍文献巾,没有以“李”为氏的《国语》等八部书中,“李”字出现不超过十次:其用法如F:用作树名或水果符凡六次:以木李”(《诗经-卫风木瓜》);“丘中有李”(《诗经王风丘中有麻》);“南山有杞,北山有李”(《诗经川、雅南山有台》);“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柳》);“李梅实”(《春秋》僖公三十三年)。用作地名,一次:“於越败吴于携李”(《春秋》定心十四年)。地名“携李”足因此地盛产水果“榜李”而得名,笼统地将其归为水果名电未尝不可。用作官名,二次:“行牵之往来,供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左传》襄会八年)。“行李”一官,“左传”昭公十三年又作“行理”,是掌出使外行的职官。
至战国与战曰以后成书的典籍中,李氏开始出现:“晋年公饮酒,师旷、李调侍。”《礼记檀日下》)“李调”.是典籍中提到的时代较早的李氏人物。李氏姓名**国时代开始大量出现,各种典籍中的记载基本上足一氏人名电是始见于战国初年的。战国时期成书的典籍中,“李”还用为职官,这一意义典籍习用“理”字。如:“舜之有天下也,禹为司空、契为司徒,皋陶为李。”(《管子法法》)颉作法,书从甲子,成史李官。”(《鹃冠子近迭》)“李”用作树名或果名,在战同以后习见,不烦举例。典籍中“李”字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概括如下:先秦时代成书较早的典籍中没有以“李”为氏的人名,李字也并不常见,仅用为倒名果名和职官“行李”巾。战围以后成节的典籍中,李氏人名开始出现,所记时代较早的人名赴春秋初期。李氏人名的大量出现是从战闰开始的。出土文献中,^文字材料巾“李”字的使用情况又足怎样呢?“李”亨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极为罕弛。《甲骨文字沽林》收有个隶定为“李”的字,5(P1413)为各类甲骨文工具书中所仅见,姚孝遂先生按云:“卜辞为地名。”笔者未能宙J圳在铭文中用作人名,铸于行首,研究者多以为足“季”字的残损。也就是说,l}I骨文和会丈巾,至今尚未见到大家确认的“李”72-万方数据字。
占文宁中,确定无疑的“李”字始见于战国玺文中。《古每犷编》收有一方二晋雌名私玺,阳文“李康”,【7玺。-8‘1:624’这两个从“木子”的李字,均见于战国文字材料,均用为姓氏。在楚国的铜器,竹写作从“来”从“子”,是古文字中常见的变形音化。“小”与“来”在用作偏旁时,有时可以通用,。“来”与“李”都是来声之部字,声韵并同,变“小”为“来”,是为J’表音的需要。这与“保”宁在中山器中写作“僳”的道理是一样的。Ll“”’楚文字中有}午;#字形独特,与他国文字结构不同,如“岁”、“葬”等字。[9J(”一““”‘李”字释“李”不仅字形有据可依,更重要的是在四十七用例中,读作“李”都很顺畅,了无疑义。楚文字中的四十七例“李”字用法如下:用作职官名,凡十九例,如:十九例全部见于“疋狱”简中,书于每桩讼案记录之末,与所记狱事不相连属。;甚刘il录案卷和审办案件官员姓名**录。“李”为治狱之官。典籍巾多作“理”。《新序》云:昭土时,石奢为理,有杀人者,奢追之。”可见楚国有“理”官,楚国的文字写作“李”。用作姓氏,凡二十五例,如:《史记天官书)云:“左角李,右角将。”司马贞索隐:“李即理。理,法官也。
故《元命包)云:‘左角理,物以起,右角将,帅而动。’又石氏云:‘左角为天田,右角为天门’。”据此可知,“李”即角之左侧名为“天田”的星。以上楚国的“李”字及其用法均出于战国楚文字材料。出土文献中关于“李”字及其用法可以概括为:“李”字是从战国时期大量出现,,睡用例最多的是用作姓氏。在战国时期还用作职官名称,典籍中写作“理”。综上所述,可知典籍文献中与出土文献“李”宁的使用情况是非常一致的。在春秋以前,“李”字从不用作姓氏,在甲、金文中没有确见,在典籍中使用频,率很低。“李”字作为姓氏并大量出现,典籍和出土古文字材料中都出现在战国“后。典籍中的职官“理”tg自作“李”的,出上古文亨材料中jl作“李”。据此,关于李氏的起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结论:1.李氏的起源是园官命氏,在战国时代的楚同,“李”依1U7j万方数据个出现很晚的宁,它出现后,逐渐侵夺r“李”字的职官义,“理”官行而“李”官渐废。汉人在整理古书时,在职官义上,便以“理”代“李”。实际上,“理氏”在先秦是不存在的。3.李氏的起源可能是很早的,但并不写作“李”。“左传”中有以“里”为氏的“里克”,“里析”等。郏樵通志以为“罩氏”与“李氏”同出自“理氏”。
现在看来,虚该是“李氏”出自“里氏”。(吕氏春秋)中的“李离”和“礼记”中的“李词”很可能是以“里”为氏,后来“李”氏行而“里”氏废.后人追述前事,便以“李”代“里”,这与职官中“理”行而“李”废的道理是一样的。以“木子”(楚文字作“来子”)“李”为氏,应该始自战国。春秋时期,里氏已经分流各地,晋有里克、鲁有里革、郑有里折、至战国时期,“里氏”改为“李氏”后,当然也就遍布各地r。“里氏”改为“李氏”,依旧是用字不同而已,古人姓氏用字并不像今天这样严格。包山楚简中同一案件同一人的姓名**庆”又写作“鲦庆”。111)(第131—13号简’不同时代,同一姓氏用字不同,更不足为怪。参考文献:【1]罗泌路史【M].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1935. 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司马迁.史记[M]北 京:中华书局,1959. [4]吴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Z]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1. [5]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z]北京:中华书 局.1996. [6]容庚.盒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5. 古每_}l二编[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8]高明古陶文汇编[z] 北京:中华书局.1990 [9]李守奎楚文字编:附录[D]长春:吉林 大学古籍所.1997 【10]张守中中山王寿器文字编【z].北京:中华书局,1981 [1I]湖北省荆沙铁路 考古队包山楚基[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图版91—211 [12]中国社会科学 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第十六册[z].北京,中华书局,1994. 通.楚地出士文献三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3.图版80.(责任编辑程奇立) (上接第57 参考文献:[1]全国新书目[Z]2000,(2). [3]许汝祉西方对后现代主义的重新估价[N]文艺报,1998—01—01(2)[4]葛非关于“做”电影的思考——(泰坦厄克号)的启示[J].当代电影,1998,(4) f责任编辑程奇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