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獻學
绪论
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
“文献”起源: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 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
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 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 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版本: 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校勘: 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
2、历史文献学的其他内容: 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
辨伪:辨别文献中存在的各种作假情况,伴随伪书而产生。张舜徽称:“古代典籍堆积如山,其中真伪参半。”
辑佚:散佚文献从其他文献中逐一辑出、重新整理的工作。
标点:古人著书无标点读书人须断句、标点,此乃阅读古籍所必备之入门学问。
注译:古籍注释是为更好地阅读文献提供帮助,含古注、今注和古注之今注。
检索:科学、准确、高效地检索各种所需文献的方法,其方法、手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
3、辨别历史文献,研究、利用历史文献以从事学习研究的重要性。
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事学习研究必须要掌握处理各种文献的能力。学习历史文献学不仅是更好地接受、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研究的需要。文献学是方法之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历史文献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传统文化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历史文献学承担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本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第一讲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
1、孔子(开启了访求与整理文献的先河):a、删繁编次;b、鉴别考证,校勘文字;c、创立笔法,注释文献;d、注重实践,演绎归纳;e、评介讲授,传播文献
2、对学派的归纳探讨:韩非子《显学》; 荀子《非十二子》; 庄子《天下》
历史文献学的形成——秦汉时期
1、《史记》与司马迁
①侧重对材料的收集和调查;
②对材料的态度: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③对文献的注释;
2、刘向、刘歆对图书的整理
方法:①广罗异本、校对;②去繁删减;③校对脱简,考证伪文;④整齐篇章;⑤
编写辑录
3、班固《》
4、郑玄“笺注”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魏晋至宋元
1、四部分类法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四部”又可分为甲、乙、丙、丁部。
2、传注学发展裴松之、颜师古《五经正义》——南北朝后官方认可的第一个版本
3、校勘学颜之推对金石学、字形的研究;《汉书刊误》——校勘学开始走向专门化
4、音训、训诂陆德明《经典释文》
5、史学与文献学刘知几《史通》;“十通”
6、类书、丛书类书:曹魏时期《皇览》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