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中国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中国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中国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中国历史文献学(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中國歷史文獻學 绪论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 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 “文献”起源: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 现代定义: 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 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目录: 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版本: 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校勘: 为纠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恢复或接近文献原貌。2、历史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辨伪:辨别文献中存在的各种作假情况,伴随伪书而产生。张舜徽称:“古代典籍堆积如山,其中真伪参半。” 辑佚:散佚文献从其他文献中逐一辑出、重新整理的工作。 标点:古人著书无标点读书人须断句、标点,此乃阅读古籍所必备之入门学问。 注译:古籍注释是为更好地阅读文献提供帮助,含古注、今注和古注之今注。

检索:科学、准确、高效地检索各种所需文献的方法,其方法、手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3、辨别历史文献,研究、利用历史文献以从事学习研究的重要性。 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从事学习研究必须要掌握处理各种文献的能力。学习历史文献学不仅是更好地接受、继承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未来学习、工作、研究的需要。文献学是方法之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历史文献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当代意义。传统文化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中国历史文献学承担着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文本的重任,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具有相当突出的地位。第一讲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1、孔子(开启了访求与整理文献的先河):a、删繁编次;b、鉴别考证,校勘文字;c、创立笔法,注释文献;d、注重实践,演绎归纳;e、评介讲授,传播文献2、对学派的归纳探讨:韩非子 《显学》; 荀子 《非十二子》; 庄子 《天下》历史文献学的形成——秦汉时期1、《史记》与司马迁①侧重对材料的收集和调查;②对材料的态度: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③对文献的注释;2、刘向、刘歆对图书的整理方法:①广罗异本、校对;②去繁删减;③校对脱简,考证伪文;④整齐篇章;⑤ 编写辑录3、班固《汉书.艺文志》4、郑玄 “笺注”历史文献学的发展——魏晋至宋元1、四部分类法 简称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类为“经、史、子、集”。

四分法发端于魏晋时期,至唐《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经、史、子、集”的名称和顺序。四部又可分为甲、乙、、丁部。唐 徐坚方志学名词,最先由中国梁启超于1924年提出。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甲骨文研究的百科全书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 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左传事纬马骕绎史马骕春秋左传事类始末章冲左传纪事本末高士奇通鉴前编纪事本末沈朝阳通鉴纪事本末袁枢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续通鉴纪事本末李铭汉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杨仲良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辽史纪事本末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李有棠西夏纪事本末张鉴元史纪事本末陈邦瞻明史纪事本末谷应泰明朝纪事本末补编陈邦瞻续明纪事本末倪在田三藩纪事本末杨陆荣清史纪事本末黄寿鸿南宋郑樵《通志》,是纪传体史书,典制部分称为“略”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较《通典》有所增此外断代典制体史书始于唐代苏冕的《会要》40卷,记唐高宗至德宗时事,宣宗时,又有《续会要》40卷,因其断代成书,易于续作,后历代多有撰修。

《春秋会要》姚彦渠《秦会要》孙楷《三国会要》杨晨《晋会要》、南朝会要《明会要》龙文彬《唐会要》宋王溥撰。源出于《周礼》《唐六典》是模仿《周礼·六官》编定的有关职官制度的专著。清 阎镇珩政治、哲学、科技艺术“伪书” 指一书的公认著者及时代并非书的真正著者及时代的书。 辨伪指为古籍或内容进行鉴别辨认,以区别其真伪的一种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今将重要之伪书,已定案、未定案、全部伪、部分伪、人名伪、书名伪等,分别总括列表如下。所录限于汉以前书,或托名汉以前书者;其术数、方技等书,虽托名汉以前者,亦不录其未定案者间附鄙见。(甲) 全部伪绝对决定者:《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问题起自宋代,到清初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乙) 全部伪大略决定者:《毛诗序》。

此亦宋以来宿题。撰人名氏拟议蜂起。今多数学者渐认为后汉卫宏撰,与孔子、子夏、毛公无涉(丙) 全部伪否未决定者:《古本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古本《纪年》之伪,不待言。但有人谓晋太康汲郡发冢事根本靠不住。如此则此两书纯属晋人伪撰。但我颇信其真 (丁) 部分伪绝对决定者:《老子》中“夫佳兵者不祥”一节。无旧注,是知后人加入(戊) 部分伪未决定者:《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之《虞夏书》。二十八篇为孔子时所有,盖无疑。但《虞夏书》是否为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己) 撰人名氏及时代错误者:《仪礼》相传为周公作,亦后人臆推。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作造伪主观动机分有意无意两种 ⒈尊古 为托古。在封建社会里,按照一般人的心特点,多尊古而残近、厚古而薄今,因此道术之土,一巳忧虑己作不能取重于当时,便引古人以为重。如《易》托名伏羌,《本草》托名神农,《礼》托名周公等,。在学术论争中,名齐才等之人多嫉恨与仇视对方,当独侍口舌不能胜人时,便有人或造作伪书,或窜改古书,以此来拉古人之大旗作自己的虎皮,于气势上压倒对方。如魏晋间王肃为在学术上取胜于经学大师郑玄,便伪作《孔子家语》等书,以证明己说与孔子后人相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历代战乱之后、统治者为恢复文化,常常悬赏以求书,重金之下,免不了有些投机取巧者借机行欺以牟利。如汉朝张霸伪造《古文尚书》,隋朝刘悠伪造《连山》、《归藏》等,。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中,以及个人之间的战斗中*讨建士大大你争我斗势同水火,为了毁谤对方,他们住行广借以伪造书籍为武器,达到不可吉人的目的。例如唐代牛、李竞争时李德褂门人撰写出一部女周秦行纪却题为午僧儒所探,以此来还对方。见他人才华胜于自己,便不惜采取剽窃行为,据为已若。如王鸿绪的《明文稿》,便是抄袭万斯向的著作。一些无真才实学之徒,为了能扬名天下,亦通过伪造古书,达到露才扬己的目的。比如明代藏书家丰坊,为显示自己藏书之丰、伪造出《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梼杌》等书、但因其诗学功底不厚,终被众人所戳穿。该书因作者不详而被误题或妄题,例如《孝经》;因分辨不清历代的注释,而将其一起混入正文,例如《庄子》;因后人续写部分不祥而与原作相混淆《史记》;因后人编辑之误,而被掺入他人作品,例如《李太白集》。胡应麟的方法在《四部正讹》中提出了八种方法:核之《七略》,以观其源;核之文,以观其体;核之群志,以观其绪;核之事,以观其时;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核之撰者,以观其;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梁启超的方法:①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②其书虽前代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今忽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等与旧本完全不同者,十有九皆伪。③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即不可轻信。④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确者。⑤真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而今本与之歧异者则今本必伪。⑥其书题某人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部分伪。⑦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须慎加鉴别。⑧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书必伪。⑨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一伪或两俱伪。⑩各时代之文体,盖有天然界划,多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作伪之书,有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即能断其伪者。史料价值,不少伪书是研究中国古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伪书和伪史、伪事不同,真书中可能有伪史料,而伪书中又可能蕴含真史实。如《孔子家语》一般认为是王肃伪造,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流传已久,且遗闻佚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在古人看来,只要确定了作伪的年代,它的各方面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诸如语言学价值、艺术价值、医学价值等等。

伪书具有文学价值,对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词条丰蔚”、“字句妍华”,足供采摭,增广见闻。学术思想价值,对于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古人认识到伪书虽伪,但只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的思想价值必凸显无遗。这对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使我们认识到伪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同样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校出各本异同,不审定是非。以本书前后互证,抉摘异同,辨别是非。可以使正文与正文比较,也可以是正文与注文的互校、或文义与体例、文辞押韵等的互校。即以他书或其他材料来校勘本书,注重以其书与本书相关的种种引文作为校勘证据。碰到古书无可依据,或数本无所适从时,只好用理校法,以理分析,断其是非。它通常根据史书的体例原则、遣词造句的特色来校勘,需要研究者对古籍、音韵、训诂、历史、典故等知识有很深的造诣。(汉时注释特别兴盛)③经学发展需要(今古文经之争)④汉字的发展(通假字)⑤音韵的发展⑥为政治服务⒉演变历程 先秦: 汉代:《说文解字》(写论文解释名词可引用)、杨雄《方言》 魏晋:《老子想尔注》 隋唐:《经典释文》、《史记三家注》(南朝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汉学 注╲宋学 义理二、注释的内容 ⒈古文注音 反切法、假借 ⒉释词马融、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⒊串讲串解、释句⒋通释疏通解释……三、注释名类与术语 ⒈传 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上一篇: 《世说新语》版本源流考
下一篇: 这部电影改编自韩国民间传说,吃人恶魔模仿亲人的声音把你蛊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