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转】吕宗力:谶纬文献再整理刍议(讲座纪要)

【转】吕宗力:谶纬文献再整理刍议(讲座纪要)

【转】吕宗力:谶纬文献再整理刍议(讲座纪要)【转】吕宗力:谶纬文献再整理刍议(讲座纪要)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暨中华语言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南大中华文学与文化”线上系列讲座第九场于新加坡/北京时间2021年11月27日9:30-11:30,美东时间2021年10月29日20:30-22:30在ZOOM平台举行。本次的讲题为《谶纬文献再整理刍议》,主讲嘉宾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休教授、南京大学特任教授吕宗力,评议嘉宾为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主持人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系主任、中华语言文化中心主任游俊豪。

讲座伊始,吕教授对“谶纬文献”这一概念做了解读。“谶纬文献”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谶纬本是汉人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框架,杂糅了先秦以来儒、道、诸子、方伎、术数、地理、神话、俗信等话语和观念的形成的学说,据此编纂而成的一系列文献便是谶纬文献。谶纬文献曾是东汉三国时期文化界的主流学派和思潮,也是人文与自然知识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先民流传下来的神话与上古史传说,先秦至南北朝种种政治传奇、天文、地理、医药等术数科技以及社会生活习俗都可见于谶纬文献。吕教授继而在古今谶纬文献整理的成果与问题、谶纬文献再整理策略、再整理需要进一步考察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讲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系统地呈现他正着手的重大课题《纬书文献的综合整理与研究》。

一、古今谶纬文献整理的成果与问题

盛行于两汉的谶纬在魏晋遭禁绝,后世学者为补难窥谶纬文献全貌的遗憾展开了辑佚工作。谶纬文献辑佚始见于元末陶宗仪(1329-约1412)的《说郛》。至清末,刊刻和抄录的辑本约46种,版本135种,以清人辑本为主。其间较有代表性的如明末孙瑴《古微书》、清人赵在翰《七纬》、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乔松年《纬攟》、黄奭《逸书考》中的《通纬》等。在吕教授看来,古人的传统辑佚有着八个不足之处:第一,文献撮拾的粗疏,有漏辑、误辑的情况。第二,不注佚文出处和误植出处。第三,采信原典的版本不佳,辑佚者采用了一些来源可疑的晚出文献。第四,未能遍检诸多谶纬文献。第五,缺乏史源学的观照,对佚文在相关语境中的起讫有时判断不够准确。第六,所收谶纬篇目存在严重的争议,佚文的编排顺序、归类也常常遭到质疑。第七、辑佚讹误在多部文献中次第相传,陈陈相因。第八,未能观照海外谶纬文献,海外汉籍失收。吕教授认为当代出现了较明、清更好的整理文献,使用较广的是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的《纬书集成》,该书原系两位学者油印之作,后经修订、铅排,得名《重修纬书集成》。吕教授与安居、中村两位学者有多年学谊,上世纪90年代初,中村先生授权吕教授在中国大陆以《纬书集成》为名出版该书,以利中国学者使用。同样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纬书集成》,此本系明、清纬书辑佚及研究著作的影印本。2009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两汉全书》,其中有郑杰文教授主编的《两汉谶纬文献》两卷。吕教授在反复比较之后,指出学界迄今对谶纬文献整理仍然不够,尚有不少应当改善之处。首先,辑佚的视野需要拓展,术数文献、《佛藏》、《道藏》、石刻史料、集部文献的早期注释中都有纬书的遗存,但先前的辑佚对此未能充分关注。第二是已有的辑佚过分依赖传统辑本,对传统辑本中来源不明、来源可疑的文献应当有当代的准确判断。第三,传统辑佚者往往缺乏史源学的眼光和训练,也缺乏对谶纬观念、话语的思想史、阐释学的观照,应当在新的课题中将纬书辑佚与研究考释相结合。第四是先前辑佚文献对纬书篇目种类数量的认知差异较大,对一些文献是否属于纬书应予辨析。

二、谶纬文献再整理策略

(一)基本策略框架在回顾明清以降的谶纬文献整理史及检视已有辑本的优长、疏失后,吕教授提出了谶纬文献再整理的若干策略。首先要搜检原典,补已有辑本未能细考原典文字的不足,搜检原典时还应当扩展辑佚的视野,前人辑佚未能观照的古代文献,凡有谶纬佚文的,都应当检索和调查。第二是长编先行,在谶纬文献校勘、注释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完成长编,长编将把与纬书佚文相关的原典前后文字辑录出来,正史、今注、石刻文献内容与纬书篇目相关者、与纬书话语观念相近的原典文字亦一并辑录,长编有助于判断纬书佚文的起讫及佚文所反映时代语境。第三是用史源学的方法“正本清源”,对佚文中词语、意象、观念的思想史、文献史背景做详尽考察。第四是精细校勘,如以宋版《太平御览》进行文献校勘优于使用明清之版本。第五是阐释学方法的介入,结合思想史、知识史、政治文化史视角,重视“源”与“流”的研究。(二)再整理方法举隅吕教授以《河图》的长编为例,以“查史源”为切入点,具体地阐释了他的整理方法。如《河图·括地象》此段:地有四游: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中行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是其中矣。地常动移而人不知,譬若闭舟而行,不觉舟之运也。此段出典《纬书集成》认为是为类书《白孔六帖》,吕教授对此段予以史源调查,张华《博物志》以此段出自《尚书·考灵耀》,《文选》李善注、徐坚《初学记》认为出自《河图》,《太平御览》则认为出自《尚书·考灵异》(《考灵异》即《考灵耀》)。

仅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以此段出自《河图·扩地》,此为孤证。因此,此段归属《河图·括地象》依据不足,新的整理须重新考虑佚文编排。又如《河图·括地象》另一句:八极东南颇母之山,名曰昌阳之门。此句出典《两汉谶纬文献》认为是清河郡本《纬书》,清河郡本《纬书》晚出,清人方才目见一部手抄本,对清河郡本《纬书》大量引用的一部辑佚文献是黄奭的《逸书考》,《两汉谶纬文献》又以《逸书考》为佳本。然而,吕教授查阅该句史源,其出自《淮南子·坠形训》: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曰阳门。《淮南子》与清河郡本《纬书》使用的词汇有差异,即“波母”与“颇母”、“阳门”与“昌阳之门”。吕教授认为《淮南子》的叙述更可靠。因此,此句是否要留存于《河图·括地象》须重新考虑。吕教授亦指出古文献中《括地象》与《括地图》是否为同一篇文献是再整理时需要考察辨明的,他以叙述后羿故事的一段佚文来说明:羿五岁,父母与之入山,处之木下,以待蝉鸣。还欲取之,而羣蝉俱鸣,遂捐而去。羿为山间所养,年二十习于弓矢,仰天叹曰:‘我将射四方,矢至吾门止。’因捍即射矢,靡地截草径,至羿之门,乃随矢去。此段文字《纬书集成》、《两汉谶纬文献》均以其出典为《路史·后记》注,注文以为此系《括地象》中文段,然而,吕教授查《北堂书钞》、《太平御览》等史源,此句原始出处作《括地图》。

《括地图》与《括地象》能否等同,有待考察。另外,吕教授还指出此段中父母弃子于山林的典故在《吴越春秋》中主人公并非后羿,而是后羿之师弧父,因此,《括地象》记述的可靠性存疑。吕教授在分析《河图·帝览嬉》时指出其中的天文占验的内容有战国到西汉初的背景,这些内容显然不是晚出的,比如被前人辑佚文献认为是出自瞿昙悉达《唐开元占经》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吕氏春秋》、马王堆帛书、《史记》、《淮南子》、《韩诗外传》、《汉书》、《宋书》等更早的文献中找到相关观念的阐述,再整理需要做更多的“查史源”工作。吕教授也谈及他对历代文献的纬书佚文可靠度有一个基本判断,唐代文献可靠度较高,宋代类书亦可作为重要参考,辑佚时要大量利用唐宋文献。但对宋以后的文献,特别是明、清类书中的佚文须慎重,如唐宋文献已有引用的,则不再采纳明、清类书中的辑佚,如唐宋文献未有引用,可将明清文献中的佚文置入附录。

三、再整理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几个问题

吕教授表示对谶纬文献做长编的工作十分重要,他也概括了整理文献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考察的几个问题。第一是谶纬天文占验论述的来源及其发展,如先前学界一般认为《汉书·艺文志》不著录纬书,但吕教授指出《汉书·艺文志》“天文”著录的《图书秘记》很可能是纬书。20世纪,一些汉墓出土了天文占验帛书简牍,吕教授认为谶纬与西汉帛书的天文占论述存在着很明显的传承关系。此外,历代正史保存有许多与谶纬相类似的天文占验论述。唐代编纂的《乙巳占》、《开元占经》、《天文要录》和唐、宋编纂的一些类书中,收录了一些早期天文占书的片段,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谶纬佚文,不论是出土文献还是正史、类书等传世文献都是再整理时要重视利用的。第二是《括地象》佚文与战国至西汉初文献的关系,《括地象》中的许多文字或许有早期来源,要具体地分析。第三是辑补视野需要扩大,诸如《周髀算经》、杜预《春秋示例》、《唐开元占经》、《武经总要·后集》、《九家集注杜诗》等,都有可能保存有纬书佚文,明人搜集唐宋占书编纂的《观象玩占》也是重要的参考文献,其中许多佚文未见于其他文献。第四,对出典可疑的佚文进行辨析,如清河郡本《纬书》有无中生有的现象,如前人辑本误辑《神异经》内容作纬书佚文,如《河图》篇目归属的可疑之处,又如《括地象》、《括地图》的题名究竟为何,是否可能是《括地象图》,这都是再整理工作中需要厘清的。

【评 议 环 节】

本场讲座的评议人徐兴无教授用“曲径通幽、精彩纷呈、启人心智、令人遐想”十六字评价吕宗力教授的精彩演讲。徐教授对吕教授的治学路径和学术成就高度评价,指出吕教授早期重视从“源”的一面研究纬书,如纬书与西汉经学的关系、东汉碑刻引用纬书的情况等等,近年来又由“源”到“流”,就纬书与魏晋南北朝社会文化、与佛教、道教的关系开展研究,吕教授对纬书的辑佚、补充、翻译、校勘也颇为致力,是纬书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引领者。已有纬书辑佚文献的不足,徐教授做了如下归纳,传统的辑佚一则信息简陋、质量不高,二则信息有错误,三则信息不全,当代辑佚文献一则方法不足要改进,二则理念不足要更新,而吕教授扩大辑佚范围、梳理文献脉络、勘定文献版本、阐释文献的内容的新方法在徐教授看来十分精到。就讲座中的个案《河图》,徐教授认为吕教授的分享不仅从“流”的一面呈现了谶纬文献的成长,也借出土文献的考察《河图》的思想渊源,超越了仅就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吕教授对《河图》的辑佚正展示了中国由上古至中古丰富的知识谱系和知识世界。徐教授认为吕教授再整理的成果的意义将超越纬书文献研究,对古代知识谱系、知识传承的研究都会有更多的启发。徐教授对谶纬的研究颇有心得,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文献史上对纬书描述是“爆发性”的,东汉以前甚少有提及纬书文献的,一般认纬书的出现是在西汉末哀、平之际及王莽篡汉之时,东汉许多儒者反对谶纬之学,即以西汉经师甚少提及纬书为例。但在徐教授看来,西汉末出现的符瑞、符应、图谶等未必植根于《河图》、《洛书》、七经谶。纬书的真正出现要到王莽末期,汉光武帝起兵后,徐教授据此提出一种纬书文献生成的可能性,即在王莽之际,一些公羊学派的经生与民间方士会合,把儒家的经义和方士的术说混成了一种话语,而这标志着儒家乃至中国文化在东汉的转型。另外,徐教授也对纬书中星占术内容的溯源提出了建议,如在史源考察方面,可以上溯至《甘石星经》等著述,如此纬书的辑佚的知识谱系将更为丰富。吕宗力教授在回应中对徐教授提及的纬书文献的爆发性十分认同,表示纬书文献的爆发现象出现王莽篡汉的过程中。吕教授也提及纬书文献与经学之间的关系,纬学是经学的分支,在整理谶纬文献的过程中要对两汉经学有进一步的认识。

【提 问 环 节】

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曲景毅长聘副教授提问:长编工作有着求全和求真的问题,您对前代辑佚文献误收的文献在长编时如何取舍?另外,您提及的《唐开元占经》一书,《四库全书》有所著录,您在查考文献时,如何选择相关文献的版本,是否用其最早的版本?吕宗力教授回答:长编工作首先要求全,但全的文献因篇幅较大,不用于出版。可制成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不厌其多,把相关的资料都容纳其中,使用者可以从多个层次和侧面进行检索,数据库已延请计算机专家进行设计。在求全之后有求真的编辑过程,会在全的基础上精简一些,最终出版的将是经过辨析、考证、校勘、注释的文本,力图求真、求精。《唐开元占经》的版本问题,此著作传为唐人所编,日本汉籍文库藏有元钞本,目前还未见到,我目前用《四库全书》本与大德堂本对校,已校出不少问题,条件成熟时,要将日本所藏钞本加入对校。2.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赵允嘉提问:《太平御览》中出现了早期文献中不曾著录的纬书,请问这些新纬书及佚文完全不可靠吗?吕宗力教授回答:《太平御览》中的一些佚文可以找到更早的史源,无法查到史源的要逐一辨析,不能一概而论,可能是汉代留传下来的佚文,也可能是后来掺入的。3.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林琳提问:谶纬文献由于具有谶语和占卜的神秘色彩,加之其假托古人的性质,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其与一般的原典文献存在差异,在使用谶纬文献进行研究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与使用一般文献有无方法上的不同,谶纬被历代王莽、刘秀、杨坚等统治者用作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文献价值是否因此而受到影响。

徐兴无教授回答:任何文献的真、假不是绝对的,如在研究汉魏六朝思想史时,谶纬文献中那些今人看来属于胡言乱语的内容恰是最为真实、生动、贴切的研究资料,从经学家的角度看,谶纬固然荒唐,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还是要把谶纬文献视为一个时代思想最真实或者说最有个性的表述。吕宗力教授补充:《史记》对秦始皇之死,秦二世继位的描述与北大简《赵政书》差异很大,但我们并不能轻率的认定何者为真,何者为假,何者为民间故事,何者为官方记录,中国早期的叙事偏向于神秘,不是四平八稳的论述性文字。在今见古代文献较少的情况下,各种文献都弥足珍贵。4.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苏瑞隆教授提问:古代志怪小说中有不少谶纬的内容,您是否要将其收入整理集成的文献中?吕宗力教授回答:我目前的课题还是以谶纬系统中动态发展的文本为主要对象,民间流传的谶语不在整理的范围之内。5. 王步容(音)老师提问:谶纬不同篇目中有相同内容,这是否是东汉定本图谶的原貌,而不是辑佚文本所致?吕宗力教授回答:不同篇目出现相同内容是正常现象,西汉文献《说苑》、《新论》中就有大量互文,古人著述常有互抄,纬书文献中相同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后人的编辑失误。但现在的工作要查明其出处,如果在查史源发现更早的文献中有依据,我们就认可不同篇目间的互文。

如果没有依据,再整理时可在附录中说明。6. 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学系外聘助理教授连永君提问:您预估再整理的工作量有多大?比如一个条目会附带多少条目?吕宗力教授回答:条目方面尚未彻底统计,《纬书集成》、《两汉谶纬文献》所辑纬书佚文正文约有30万字,经增删后,再整理的正文预计不超过40万字,长编部分由课题组团队成员共同完成。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罗必明提问:我们在考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常常更多地关注“独尊”,甚少关注“儒术”,有学者认为“儒术”一词表明西汉时儒生主动吸收方术思想,存在对儒学进行“术化”的过程。后世用“儒学”一词是否与东汉学者将方术从儒家思想中剥离有关。徐兴无教授回答:在先秦话语中,术与道时常是混用的。至于汉代,顾颉刚先生认为汉代学术史主脉为儒生与方士,钱穆先生也认为自战国《礼记》开始,阴阳五行的宇宙观与儒家学术合而为一,但这是学术概念。汉代在政治上并不是方术和儒家的结合,而是法术和儒家的结合,从董仲舒到郑玄都对断狱有着深厚研究,汉代儒生在奏议和著述中十分注意用两种语言说话,用儒家六经的大义以立论,但用法术的方法来支撑这些理论。8.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黄晓芊提问:我发现魏晋南北朝许多其他体裁的文献受到了谶纬的影响,我们能否通过考察谶纬文献的流变发掘由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史的发展演进。吕宗力教授回答:我近年有撰著“谶纬与魏晋南北朝”的计划。魏晋南北朝严厉禁绝谶纬,但谶纬的影响相当持久,再整理谶纬文献可以拟出一条由汉代到隋唐的思想脉络。谶纬文献中的观念随着不同的语境有所发展,这都是需要整理出来的。

上一篇: 富兰克林、王尔德和莎士比亚的墓志铭
下一篇: 《三国志2017》平民玩家发展攻略【奇游网供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