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耳熟能详的《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而记录这些历史的,有所谓“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说,差距就在于有没有《新元史》;而如果将《清史稿》也要加进来的话,那最多就是“二十六史”了!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末时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中国古代史,也就在这二十六部官修史书或者被官方认可的史书里面了。
“二十六史”以司马迁的《史记》“开篇”。但其实,《史记》之前,也有不少史书。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的鲁国史书《春秋》等,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而后解释《春秋》的有三家,即“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春秋”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后来还有《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传世。
事实上,即使是“二十六史”之首的《史记》,一开始也属于私修史书。司马谈、司马迁父子都是西汉太史,也有整理和论述历史的条件和想法。到司马迁,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后经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书的体例,除编年体、纪传体之外,还有“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等。按持续时间分,还有“通史”与“断代史”之区分。
唐代以前,史书多为私人撰写,成书后经官方认证,即可列入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就是这样诞生的。唐代开始,史书虽然还有私人撰写,但不再列入为“正史”。这一类,除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等部分质量很高的史书之外,还有范围狭窄不一、质量良莠不齐的野史笔记类史书。这一类笔记所载,虽然多半都是些琐碎片断,但因有闻即记,较官修史籍往往生动真切,其中不少资料还为正史所不载;不过,笔记中也难免会记录一些传闻不确、考订不严的东西,这也无法避免。所以鲁迅先生说:“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
《明太祖平胡录》(外七种)就是这样的一部野史笔记类书。其中,明人陆深所著的《明太祖平胡录》,主要记载元末朱元璋起义至推翻元朝统治的前后过程;清人毛奇龄所著的《武宗外纪》,主要是据《明武宗实录》中所载武宗遗事而成,主要记载武宗个人生活荒唐之事;明人无名氏所著的《天水冰山录》,实际上是严嵩家产抄没入官的清单,浩浩荡荡,十分壮观,但除了惊叹于严嵩家产之丰厚外,其他价值不大;明人文嘉所著的《钤山堂书画记》,是作者参与清点遭官府籍没的严嵩所藏书画时作的笔记,能够反映明代权势者在书画收藏方面的兴趣,也为今人了解古代书画递藏情况提供了佐证;明人田艺蘅所著的《留青日札(节录)》,主要记载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也有一些资料价值;明人无名氏所著的《民抄董宦事实》,主要记载了晚明乡宦、著名文人董其昌家因激起民愤,遭到围攻、焚毁之经过,研究董其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明人无名氏所著的《董心葵事记》,主要记载明末官员周延儒、吴昌时所倚任的幕僚董心葵从发迹至败落的全过程;而明人王鏊所著的《震泽纪闻》,是明代笔记小说,其中所记载的一些见闻轶事,有一些内容可与史书相印证。
这些野史笔记,如果有兴趣,是不妨读一些的,只不过读的时候还应该有一些分辨力,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除此之处,其实在这些野史笔记的字里行间,也不乏一些有趣、好玩的东西,不妨留心找一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