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岳飞的身世历史记载很少,可以确定出身于农家。在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岳飞丧父、岳母教子的故事,如岳母刺字,但是没有任何的依据,不足为信.《宋史.岳飞传》相关记载: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
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佗稡编》也没有记录。岳飞背上刺字的记载始见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传:“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刺字为兵”的制度仍在执行,所以岳飞从军时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字明志。
明代表现岳飞故事的小说、戏剧如《精忠记》、《武穆精忠传》、《精忠旗传奇》等都有岳飞背上刺字的描写,刺字版本不一,流传最广的则是“精忠报国”。有学者认为,此时的“精忠报国”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赐“精忠岳飞”四字而产生。
始修于明代的《唐门岳氏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为岳飞所刺,但《宗谱》晚出,此事的真实性仍有待考证。“岳母刺字”的演义故事则最早见于清抄本《如是观传奇》与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说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响广泛,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岳飞被赵构所杀:
1、从道义来讲,忠于大宋是岳家军存在的合法性,也是这支军队的凝聚力所在。我们不能拿现在的思想去理解古代人的思维,在那个时代,忠君和爱国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忠于大宋,不忠于皇帝,岳家军自己就会解体,老百姓也不会支持岳家军了。有些野史说什么岳飞被抓后他的部将劝他造反都是胡说八道,估计部将们可能希望让岳飞去常驻军营,这样朝廷估计也不敢硬拿人,但是公开造反是不可能的。
2、从实际角度来说,岳家军毕竟是国家的军队,很多权力都于朝廷的授予,特别是后勤。要知道,岳家军只是一支军队,既不是军阀,也不是独立的军政集团,除了打仗岳家军什么都不会,根本离不开朝廷的支持。除非他们愿意变成打家劫舍的流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