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相去甚远,其真实性还不如《三国演义》;剧中不少情节来自野史传说,更有甚者属于生编硬造和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用这些不可靠的历史素材重新塑造出的历史人物必然也是不可靠的……
这部剧到底如何?我们来一点点地抽丝剥茧。
司马懿唱主角的“野史大全”
前后存续不到100年,不算长,是乱世而非治世、盛世;流传下来的史料很有限,主要集中在《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晋书》等几部史籍中(可以说,若研究明史、清史,倾其一生也未必能尽览史料,而研究三国史,数月即可通读一遍)。
但是,这时期在思想和文化上却大放异彩,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数不胜数,在中国老百姓中人气一直颇高。
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倒是引用了200多种杂史和杂著,然而,这部分史料的真实性自出现以来就广受怀疑——由于未加详细甄别筛选,加之所引原著绝大多数均已散失,有的记载无头无尾、莫名其妙,有的与正史相悖。
三国史研究者一般对这部作品采取审慎态度。而《军师联盟》创作者有意识地将那些并不可靠的“野史杂著”纳入重点取材范畴。
以司马懿这一经典历史人物为例,其生平事迹主要记录在《晋书·宣帝纪》中,其在曹操去世前的这一段只有1000字左右。而创作者为塑造人物,将相关“野史奇谈”都用在了剧中。
杨修在曹操面前卖弄机智的几个故事类似民间传说;司马懿的“狼顾相”、曹操梦见“三马同槽”等故事带有传奇色彩,颇具迷信意味;“衣带诏”和荀彧被曹操逼死等内容,则与正史相矛盾。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事联盟》司马懿剧照
并非巧合,纯属虚构
仅仅取材“野史”貌似还不足以使剧中的人物拥有抓人眼球的魅力,怎么办?
办法有两个。
第一个,凭空杜撰!
剧中凭空虚构了许多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次要人物,暂且不提;
对于在史册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军师联盟》创作者也穿越两千多年回到三国时代,给他们一一安排了“新任务”:
按史籍记载,名医华佗生前只是曹操的“私人医生”,而剧中把他塑造为一个“反曹斗士”,甚至参加了“莫须有”的“衣带诏”事件。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早年当过朝廷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后来因为年纪大了,就回老家“养志闾巷,阖门自守”,也就是早早退休了,但剧中仍让他“留任”,而且也成了一名“反曹斗士”。
杨修的父亲、汉末名臣杨彪从未与曹操发生过对抗,却也被编成了“衣带诏”事件中的核心成员。
第二个,张冠李戴!
最离谱的是在关羽北伐、曹魏全线败退的危急关头,司马懿主动请赴孙吴,当面说动孙权从背后向关羽发动突袭,化解了一场危机;
而事实是,孙权对于蜀汉在荆州的势力不断壮大早有警惕之心,担心三方均势被打破,所以,早就在暗中策划偷袭关羽,跟司马懿没有半毛钱关系。
还有,曹操死后曹彰挟曹植率“40万大军”谋反,剧中说全仰仗司马懿及夫人张春华大智大勇才得以挽救危局,这也是胡扯。
另外,在曹丕争取太子之位的过程中,司马懿全程参与并多次为曹丕出谋划策,事实上,司马懿虽名列曹丕身边的“太子四友”之一,但出谋划策最多的人是吴质,史书关于吴质的那些记载全部被《军师联盟》的创作者扣在了司马懿头上。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曹丕剧照
硬伤:颠倒历史大玩时空穿梭
宽容一点来看的话,上面提到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情节设置的问题,勉强可以用一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辩解几句。但是,居中频繁出现的历史常识错误可就无从辩驳了。
这是赤裸裸的硬伤。
《军师联盟》一开篇就讲到了华佗被杀,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公元208年的事。
谁知镜头一转,那边“曹司空”正准备带人马去官渡征袁绍,又回到了8年前的公元200年。
笔者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军师联盟》主创者抛出“三化”观点之一的“态度时尚化”,难道是指赶时髦玩穿越吗?
我们接着看,马上就是破邺城、甄宓出场。
按剧中所说,官渡之战发生这一年曹丕只有13岁,曹植才8岁,按照现在的说法,两个年龄加起来都没到法定婚龄的未成年人见色起意、去争大美女甄宓,多尴尬!
据可靠史料,曹丕初见甄宓时约18岁,曹植13岁,小兄弟俩争甄宓的故事只是后人的穿凿附会,而我们的《军师联盟》却将其作为全剧的一条重要主线娓娓道来。
剧中曹操称魏王的时间、曹丕被立为太子的时间都是重要历史节点,也全都与史实不符。
另外,剧中,曹操自称“孤”。编剧大概是下了些工夫的,知道那时候有爵位的人可以自称为“孤”。
孙权、刘备甚至诸葛亮都称过“孤”。但问题是,从荀彧、杨彪等大臣到曹植、曹丕,在曹操面前都跪称“臣”、“儿臣”,这就是缺乏历史常识了。
称魏王之前,曹操是汉朝的司空和丞相,与荀彧、杨彪等大臣算是同僚。同事之间,你级别再高也不能让人家下跪称臣吧?
这个时期,曹丕、曹植自称“儿臣”,相当于这一家子公开宣布要谋反。
大臣们叫一声“丞相”或“曹公”,曹植、曹丕叫一声“父亲”,不影响剧情和人们塑造。如此称呼只能说明创作者对历史的把握能力和重视程度都不达标。
更让笔者啼笑皆非的是,曹丕与崔琰城门相见,一张嘴就顺出《兰亭序》的名句。曹丕在226年就死了,而《兰亭集序》的作者、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同志下一个世纪才出生啊!
《军师联盟》就这样任性地带着观众玩时空穿梭。
这样无厘头真的好吗?
司马懿被搞成了“男版甄嬛”
为了把司马懿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军师联盟》创作者可谓煞费苦心!
我们看,剧中的“司马懿”,在乱世中保持着一颗朴实、纯正的心:
虽然一心避世,但却无奈地被历史的泥石流所裏挟,被迫入世,又不得不卷入步步惊心、充满危险的权力游戏;然而,无论处于何种境地,他都秉持着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底线,一句“不问输赢,只论对错”打动了很多人。
有人说,《军师联盟》里的 “司马懿”是“男版甄嬛”,有人说,他是《琅琊榜》里的梅长苏。
反正不是司马懿就对了!
真实的司马懿什么样?
汉末局势动荡,到司马懿时这个乱世已经乱了很久。
大家拼智力、拼勇气、耍心机、玩权谋,诡诈才是硬道理,天真善良几乎与幼稚软弱同义,会被其他势力吃得连骨头渣都不剩。
可以说,司马懿的时代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光明正大。
司马懿本人就被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烙印,他沉稳、勇毅、能忍耐,但他却创造不出人性奇迹——在人仰马翻的乱世里,他诡计多端、阴险狡诈,并不是一个纯粹和高尚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军师联盟》创造出来的这个“不一样的司马懿”,根本不是司马懿!
艺术创作也不能太离谱
笔者并不是说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就必须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以历史本身为蓝本进行再创作,成功的例子很多,小说《三国演义》无疑就是其中典型。
《三国演义》以三国历史为主线,基本情节和人物设置均按《三国志》等史书进行,中间也有很多的再创作——通过艺术虚构,使历史场景更加真实、历史人物更加丰满,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有人说《三国演义》“七分是实、三分是虚”,这大概是差不多的。
小说的主干和大部分细节还是“实”的,“虚”的部分主要是对“实”进行的补充。
比如,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的缔结,《三国志》只交代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江东的一些简单情节,而《三国演义》却添加了舌战群儒、周瑜打黄盖、借东风、连环计、草船借箭等故事,使这段历史更加鲜活生动。
这种枝节上的补充就属于艺术创造的范畴:史书里没有,但根据情理推测,这个“可以有”。
但是,假如出使江东的是诸葛亮,你却非说成关羽;假如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上,你却非说发生在黄河里;那就不对了,这个“不可以有”!
大抵是因为《军师联盟》制作太精良、演员太入戏,所以会误导很多观众,让他们以为剧中的故事是史实。
殊不知,制作的精良、布景的细致、演员的敬业都代替不了内容上的真实,把“伪历史”拍得越引人入胜,对观众的误导就越严重。
历史剧不同于玄幻剧,《军师联盟》剧中的人物大部分在历史上都有名有姓,这决定了它不能无限地张冠李戴、凭空杜撰。
塑造新的司马懿形象,要对历史进行深度挖掘,以此为基础打造人物形象。若是让人看了“司马懿”想起“甄嬛”和“梅长苏”,这就不是“态度的时尚化”了,而是艺术创作的失败。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悦读名品出版公司为库叔提供40本著名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的《黎明破晓的世界》赠予热心读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