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聊斋志异的创作历程和创作动机

聊斋志异的创作历程和创作动机

聊斋志异的创作历程和创作动机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年代,个人意见不一,有人说作者四十岁成书,也有人说作者五十岁脱稿。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成功的优秀的作品,作者必然花费较长时期汲取提材、剪摘、布局,然后着手写作

关于《聊斋志异》的写作年代,个人意见不一,有人说作者四十岁成书,也有人说作者五十岁脱稿。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成功的优秀的作品,作者必然花费较长时期汲取提材、剪摘、布局,然后着手写作,决不可能不假思索,一挥而成。尤其像《聊斋志异》那样题材多样化、内容丰富文学加工精致的几十万言的短篇小说集,更需要一个长期的创作过程。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抄》中引述鄒弢的《三借廬笔谈》一段说; 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与人。作此书时,每清晨,携一大磁甖,中聍苦茗,具谈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蘆襯 ,坐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至于语,搜其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其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分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成故笔法超绝。 这话显然是有意敷衍夸大的,不足征信。但指出作者博征广询民间传说,“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经过长期辛勤的脑力劳动才写出成《聊斋志异》一点却也不无事实根据。作者在本书自志中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多”。这段话已简单扼要地说明题材来源和创作过程。

毫无疑问,作者撰写此书是大费经营,赵起杲在《聊斋志异例言》中所谓:“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完全是指的实际情况。 《聊斋志异》的开始创作,大约在顺治十七年庚子(一六六○)前后,那时作者十十岁左右。张元的《柳泉蒲先生墓表》谓:“文名藉藉诸生间,然入棘闈,辄见斥;慨然曰:'其命也夫!'用是决然舍去,而益肆力于古文辞„„而蕴结未尽,则又搜抉奇怪,著为《志异》一书”。可见作者开始写作聊斋志异是在屡次入棘闈失败之后,总该在二十岁以后。 成书年代约在康熙十八年已未(一六七九),亦即作者四十岁的时候,因为他的自序是写于这一年春天的,而在通常情况下,序总是在脱稿后写的。这样推算,本书前后恰巧化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才写成。 应该指出,一六七九年写成的只是初稿,决非定稿;内容也只是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我们发现聊斋志异中有若干文字是写于一六七九年以后的,祝翁、狐梦两短篇中提到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一六八二)的事,花神一开始就点明:“癸亥岁,余馆于毕刺史公之绰然堂”。癸亥岁是康熙二十二年,亦即公元一六八三年, 离开作者写出序已四年之久了。 特别是韩方篇结束“异史氏曰”中,有“犹忆甲戌、 乙亥之间”一语,甲戌、乙亥正是康熙三十三、三十四年之间,也就早公元一六九四--一六九五年之间,离开写序的时间已在十五六年之后了。

《聊斋志异》是一个短篇小说集,每一篇均自成一个独立故事,题材来源是多方面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内容随时可修改,篇幅随时可增删,故作者完成大部分初稿后,当时主观上想告一段落或结束,因此写上一篇自序以自志创作动机和创作过程,但日后发现了新的题材,或有了新的感触,再增加几个独立的短篇(如《狐梦》、《祝翁》)或在旧文结尾加上一段感想和评论(如韩方后的“异史氏曰:”)是完全可能的。 我们说一六七九年本书脱稿不过指其大概情形而已, 并不 说每篇文章都要在一六七九年前写成,此后不许有所增益。这原是十分明白的事,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或不可思议的地方。 《聊斋志异》虽然在一六七九年就基本上完成,但正式出版却在八九十年后。蒲立德书跋中谓:“初藏于家,无力梓行”,其后,“人竞傅写,远邇借求”,靠抄本流傅当然受到限制,不会很广。直到一七六五年,始有湖南王氏的刻本;次年即一七六年,浙江严州太守赵起杲又刊行新刻本,即青柯亭本。赵刻本在"弁言"中说明主要是根据闽中郑荔薌先生所藏原稿会印的。又在“例言”中指出: 是编向无刊本,诸家傅钞,各有点竄,其间字斟名酌,词旨简严者有之,然求其浩汗疏岩,有一种粗服乱头之致,往往不逮原本,兹刻悉仍原稿,庶几独得廬山之真。

是书傅钞既屡,别风淮雨,触处皆有,今悉加校正,其中文理不顺者,间为更定一二字。 卷中有单章双名,意味平浅者,删之计四十八条,从张本补入者凡一条。 赵氏虽然是以相当严肃负责的态度来从事这项工作,但已有不少地方凭个人主观加以取舍。“更定一二字”,“删之计四十八条”、“补入者凡二条”。删去的四十八条内容如何,已不可知。但我们可从这

上一篇: 《魏略》四大勇侠之一——孙宾硕,因庇护被宦官迫害的赵岐得名
下一篇: 《名家解读《聊斋志异》》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