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史事探读 ▏百戏:古时的演艺活动

史事探读 ▏百戏:古时的演艺活动

史事探读 ▏百戏:古时的演艺活动宋•李嵩《明皇斗鸡图》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伴有乐舞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百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

史事的意思_史事_夏日绝句是哪个时代的史事

宋•李嵩《明皇斗鸡图》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伴有乐舞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之一,百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其名称虽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孝安纪帝》,但属表演范畴的百戏艺术雏形早在春秋战国就已陆续形成。如《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吹竽、击筑、斗鸡、蹋鞠等娱乐活动后均属百戏之列。而角抵、弄剑、缘竿、钩拒等技艺也萌生于此时。

史事的意思_史事_夏日绝句是哪个时代的史事

元•佚名《太平有象图》

至秦汉,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发展,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频繁。这时期百戏艺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艺基础上有所突破,融歌舞、杂技演出为一体,是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形态。尤其是汉代,为了发展乐舞百戏,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乐府重视民俗的收集,在宫廷设立专门的俳优以及专门的雅乐部门,经常举行大型百戏演出等,使乐舞百戏活跃于朝野,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百戏”体系,我们可以从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窥见当时百戏的繁荣状况和古人丰富的娱乐生活。

夏日绝句是哪个时代的史事_史事的意思_史事

汉•佚名《鼓乐杂技图拓片》

山东沂南东汉末年(或魏晋)画像石中的《乐舞百戏图》颇为典型。画面上有3组乐队分别为不同的杂技节目伴奏。第一组为七盘舞、寻橦、跳丸、飞剑等项目表演的伴奏乐队,共17人。下方有三排乐人席地而坐,第一排是击小鼓的女乐5人组,第二排是吹排箫4人组,第三排为弹五弦的筝瑟类乐器、吹埙、吹竽的人。画面上方最前面置一大型建鼓,一人执槌敲击。中间有一钟架,上悬两件大钟,一人双手扶抱钟槌作撞钟状。最后是一架编磬,旁有一人坐小方席上执槌敲击。第二组是戏车7人乐队。第三组是绳技(又称履索)伴奏的乐队。画面中绳上有3人表演,绳下立插刀剑,尤为惊险。上方右侧有伴奏乐队。另还有5人各执一鼗鼓,在鱼、龙之间戏耍。综览全图,这幅石刻声艺兼有,反映了在庞大乐队伴奏下,百戏演出璀璨缤纷的盛况。

夏日绝句是哪个时代的史事_史事的意思_史事

东汉百戏之“鱼龙蔓延”画像石

“乐正则风化正,乐邪则政教邪。”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战乱及隋开皇年间的“禁杂乐百戏”,百戏艺术几经禁毁,可谓命运多舛。然而,连年的战乱纷争客观上却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由此百戏也取得一些成就,如出现了有故事和角色扮演且兼唱及伴奏的歌舞戏、新型杂耍技艺“水转百戏”的演出方式等。

隋炀帝时政令大改,百戏被编隶属于太常,并以“散乐”称之。唐代后,宫廷及豪家散乐百戏呈现出亘古未有的盛唐之风,不仅表现在不断更新衍化的百戏类型、不断提升的表演技艺水准与不断扩充的演出规模,还表现在演出空前活跃。唐时宫廷散乐百戏的兴盛与教坊兴起有关,从唐高祖武德年间的最初出现,至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大规模扩充教坊组织,设立梨园、宜春院等特别组织,对唐代宫廷散乐百戏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意义,也为宫廷经常组织声势浩大的演出活动提供了条件。盛唐时举行的“大酺”(初名“设酺”,摆宴之意),即大规模百戏表演的一项主要内容,逢节日或帝王生辰用以招待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首领。无论规模还是水平,大酺均无可比拟,演出人员可多达数万,观众数更数不胜数。大酺主要集中在长安(兴庆宫西南的勤政楼和花萼楼前)和洛阳(天津桥南面的五凤楼)两处演出。长安的演出节目一般有走大索、手技、飞剑与跳丸,彩扎的山车、旱船,王大娘的寻橦及戏马、斗鸡等。穿插在杂技节目中的《破阵乐》《太平乐》和作为最后压轴戏的驯象、犀牛跳跃等,也是一般大酺中不可缺少的节目。

史事_史事的意思_夏日绝句是哪个时代的史事

唐•陶彩绘女舞俑

“安史之乱”后,百戏艺人不断远走四方,百戏的主流开始转至民间,而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则为宋元民间散乐百戏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年间,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繁荣,民间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直接推动了娱乐活动的开展。尤其像北宋东京汴梁和南宋临安这样的大都会的出现,激发了城市瓦舍勾栏的兴盛,闹市街头临时献艺的“路岐人”乃至村落百戏艺人的活跃,使得宋元民间散乐百戏艺术有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长卷卷尾城市闹市部分之汴梁(开封)街头说书百戏表演场面即为描绘职业艺人瓦舍卖艺演出的典型写实图。图中还有如瓦舍中踏索、上竿、武术(拳术、抛枪)、相扑等表演的精细描绘,观者如堵,场面热闹非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史事_夏日绝句是哪个时代的史事_史事的意思

《清明上河图》中的卖艺人

据《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记载,在北宋崇宁、大观年间(1102年—1110年)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杂技等节目,而以杂技节目最为丰富,如翻跟斗、走索、杂手艺、踢弄、掉刀、乔相扑、口技等,其百戏汇集,不可胜数,表演精彩。

随着百戏艺术走向广阔的民间,在人民中间汲取养料,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被输入新的血液,创造出新的内容,这也是宋元民间百戏异常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摘自《文汇报》2022年7月19日

上一篇: 【逸闻】夏天到了,古人怎么减肥?现代人减肥怎么才正确?
下一篇: 一生必读的中国古典文化书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