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观摩,如有问题可指出。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一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也就此在罗贯中的笔下慢慢拉开了帷幕。
可以说,《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很多人物,如仁义双全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诈卑鄙的曹操等等。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但是如果从历史方面看,《三国演义》必须受到人们的正视,演义和历史毕竟不同,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为了小说的可读性而在历史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和渲染,和历史真相已经大不同了。
《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不能当做正史对待。经常有人拿着《三国演义》滔滔不绝地谈论历史,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行为。我们需要正视演义,不可以将演义与历史混淆。《三国演义》和正史的不同,在于尊刘贬曹,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化诸葛亮和关羽。如果将《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当作历史来读,就大错特错了。
《三国演义》这部书对曹操的黑化严重,曹操本是一代奸雄,但在人们印象中是个奸臣,曹操从一代乱世奸雄成了白脸奸相的乱臣贼子,受到老百姓的厌恶和文人的口诛笔伐。殊不知,曹操的文学造诣极深,挑出来个诗歌都是经典。曹操率兵打仗可谓是出神入化,他诠释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用兵之道。后人诟病曹操的原因之一,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了人家还这么理直气壮。可史实上,曹操只是说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本是就事论事,但加了寥寥几字,将曹操推进了万丈深渊。而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太片面,那并不是曹操的想法。曹操的谋士献计,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敌方势力为了把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才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没有曹操,东汉亡得更早,曹操早期是汉室忠臣,只不过后来野心膨胀,也理所当然。汉室气数已尽,必须有人来开创一个新的王朝。曹操代表了寒门庶族(易中天先生观点)打压士族,欲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被愚忠迂腐的儒生写成奸佞。可悲可叹可惜,但曹操依旧是曹操,是那个胸有韬略、颇有英主之气的曹操。过了千年万年,他依旧是曹操。
至于刘备,则是为了曹操而生。有反面就要有正面,有对比才会有伤害。他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枭雄,一个儒家思想的产物。在演义中,刘备成了仁义双全的人,也是个靠眼泪吃饭的人,但他实则是个豪气冲天、英姿勃发的乱世枭雄。却因为演义和历史中刘备形象的反差,造成了刘备又一个奸诈虚伪的名声。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了一番话,简单来说就是“这孩子你看的上的话就辅佐,看不上的话就废了他”,这是个试探,诸葛亮也不傻,所以承诺辅佐幼主,至死不渝。很多人因此说刘备虚伪,可是他们又如何懂得帝王心术,都是被儒家思想蒙了双眼。还有等等事例,枭雄如此,笔杆子的责任有多大。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虽然不太合适,却又最能表达意思。尊了刘贬了曹,刘备部下也被美化或者神化。比如诸葛亮,在演义中可以说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火烧博望坡,赤壁借东风,巧布八卦阵,七擒孟获,空城退司马,六出祁山,九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俨然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忠臣。而正史记载,火烧博望坡是刘备所为,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只是个外交家的形象,诸葛亮不曾用过空城计,七擒孟获基本上是经过大力渲染,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打垮了蜀国的实力,却只剩下个忠臣形象值得后人歌颂。但是因为儒家思想,也将诸葛亮这个政治家改造成了一个战无不胜军事家,蒙蔽了群众的双眼。鲁迅说过“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可以说评价到位。
还有很多人被神化,比如关羽,还把孙坚的斩华雄的战绩扣到了关羽帽子上,大力渲染,好事都归刘备他们了,尊刘贬曹的主旨毁了人们的三国观。但主要原因还是读者,对演义要正视,对演义和历史要区分,不能混淆一谈。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三国鼎立,三雄都有各自的过人之处,李宗吾的《厚黑学》中写到“曹操黑,刘备厚,孙权又黑又厚,却黑不过曹操,厚不过刘备”,这是个简明扼要、一针见血的评价。我也希望大家正视历史,正视演义,不要人云亦云,而要有自己的思想,正确对待、理性思考每一个问题。做一个智者,是学生的目标,更是天下学子的责任。
本人初三,看法如有不同,请海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