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文献学的认识12级历史1班练梓颖1206010043经过一个学期王刚老师的循循教导之下,原来对于历史文献学不太了解的我开始对历史文献学有了一点点的认识。在现代中国大学学科分类上来说,历史文献学是隶属于历史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同时历史文献学还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历史文献学是研究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通俗地来说历史文献学是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进行研究。我记得王刚老师曾经说过家谱和地方志不能够算是文献资料,不能成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我觉得如果从历史文献学的定义上来说家谱和地方志是可以成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对象的。宋末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的总序里面对于“文献”做出了具体详细的阐述“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根据马端临的解释来看,家谱和地方志确实是不能够称得上是文献。家谱和地方志很多时候都无法做到“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因为家谱和地方志经常会去为了隐瞒某些东西或者为了说明某些东西而生安白造的弄出一些不实存疑的东西来。
但是是不是这样就说明家谱和地方志不能够称得上是文献呢?显然我是不认同这种观点的,尽管家谱和地方志中很多地方都存在疑点和不实,但是难道历代正史文献中就没有疑点和不实之处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总所周知太史公在《史记》中大量使用隐晦的手法试图把真实的历史描绘出来。但是无奈的是历史的编写往往受到政治的影响,这样就使得史书存在着疑点与不实。就相当于家谱和地方志一样,其实它们也是为了隐瞒某些东西而已或者制造某些东西。虽然我们无法去直接从家谱和地方志中索取得到历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推敲判断得到一些隐藏在这些著作中的事情。我们可以去了解为什么家谱和地方志要隐瞒或者是制造这些东西。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变化,很多东西的定义也应该随之变化。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大致可以把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是问题是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对于文献的分类,那么我们现代的书籍基本上很少有符合这种分类方法的。所谓历史是在广义上来说是一个时间概念,可以理解为过去所发生的事情那么等到过去五百年、一千年、五千年以后,历史文献学还是在研究中国古代所认为的经史子集呢?因此我认为历史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只有这种狭义上的“文献”,根据国家标准局所公布对于文献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载体。
我们现在所看的文献最早是来自于甲骨文文献,然后是金石文献,继而是简牍文献,再后来是縑绢文献,再发展到抄写文献和拓本文献,到现在记载知识的载体就更多了,微缩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实际上随着时间的变化,文献的定义也应该随之变化,同时研究文献学的方法也应该随之而变化。考据学作为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在清朝乾隆和嘉靖时期最盛,因此被称为“乾嘉学派”。考据学在古代是一门特别枯燥的学问,对于人的记忆力,观察力和判断力都是要求特别严格的。民国时期傅斯年曾经说过考据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说明了考据是十分艰难的。但是到了网络时代,台湾学者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一书中首先提出了E考据。所谓E考据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考据。这样学者可以从大量的文献中通过电子检索快速的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大大地降低了考据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后我在说下我对于历史文献学发展的看法。在物质生活不断充实的今天,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化,关注历史,这是一个积极的趋向。但是历史文献学甚至于历史学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越来越多人追求物质生活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坐在冷板凳上研究历史,如果没有过硬的历史知识的积累是很难在历史研究方面得到发展的。
我记得章太炎门下大弟子黄侃先生在收弟子的时候说过要在30岁以前把唐朝以前的所有文献看完。天啊,这在当今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我觉得要研究历史文献学必须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有真正学习历史文献的热情只有经过放眼读书的阶段,使身心融入历史的境界之内,培养起对历史的体会感知觉悟,才有可能在比较完整的知识背景下去探究相关问题,进而确保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因此我觉得学校应该开设研读经典课程,开设史料研讨课,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文献,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