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因演义里说的很明确啊,魏延脑后有反骨。
三国演义 第53回: 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大预言家-诸葛亮都盖棺定论了,魏延之后要是没反叛,可就对不起他的设定了。
三国演义 第53回: 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
当然,所谓的魏延“反骨”完全是演义原创,不但正史无载,连蓝本之一的《三国志平话》里也完全没有。
三国志平话 卷下: 军师班军入荆州见皇叔。皇叔看三将:为首者是庞统,皇叔言:「贤人也。」又看魏延:「贤德也。」言:「不若吾弟关公。」又看第三将是黄忠老将。
平话里只有刘备对魏延的评价,诸葛亮没给任何意见。
但同时,平话快到结尾的时候,又上演了魏延企图夺权,继而被姜维斩杀的剧情。。。
三国志平话 卷下: 军师卧病,前后月馀,针药不能疗治,口鼻血出。姜维告师父:「师父善能通医,岂不能治己病?」诸葛言:「自二十九岁出茅庐,与君用心四十馀年,方得川地,使我寸心万段!」蓦听得寨门前闹。姜维出探,见魏延来,言:「军师有事,我管军师印信!」军师不语。叫魏延至,言曰:「三十年前,荆州因收江下四郡,将军方可降汉于国,累建大功。吾死,魏延为帅悬印。」魏延喜而出。
当夜,军师扶著一军,左手把印,右手提剑,披头,点一盏灯,用水一盆,黑鸡子一个,下在盆中,压住将星。武侯归天。姜维挂起先君神,斩了魏延。
其实这个结局能看出点儿正史的痕迹,因为历史上魏延在诸葛亮死后确实企图夺权。
但结合上下文,实在太突兀了,可能因此《三国演义》的作者才决定加入“反骨”等相关情节。
最后讨论下历史上的魏延,综合来说他虽然没有造反的心,但所作所为和实际造反区别也不大了。
先要明白的事,诸葛亮临终安排杨仪、费祎、姜维三人共同管理军队,是完全合理的。
因为: 1) 魏延一向激进,如果军权交给他,很可能会在军心不稳的情况下继续和司马懿作战,凶多吉少。相比之下,军权给杨仪能保证大军平安回师。
三国志 卷40: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2) 魏延可不光和杨仪势同水火,他跟其他将领也不对付。相比之下,杨仪的人缘都比他好多了。
三国志 卷40: 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所以当时诸葛亮的最优解就是把军权给杨仪,但让姜维和费祎也参与,让杨仪不能独断专行,欺负魏延。同时让魏延断后,给他一定的自主权。甚至诸葛亮可能都料到了魏延不一定会配合,所以还命令了杨仪不要管魏延,他不听命就自己先走好了。
三国志 卷40: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後,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而魏延的第一波反应(表示要留下来继续跟司马懿决战,以及对杨仪的不屑)也完全符合诸葛亮对他的判断。
三国志 卷40: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後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
接下来魏延发现杨仪等人根本不理他,大军在按部就班的准备撤退。这时如果他是个正常人,自然也会开始接受军令,随大军撤退。
奈何魏延不正常啊。。。
三国志 卷40: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看到蜀汉大军在准备撤退,魏延居然自己先走了。这还不说,沿路还把栈道都给烧了。这是什么神操作?不是造反,胜似造反!
虽然正史没直说因果关系,但魏延这波很可能差点儿导致蜀汉大军覆灭。
晋书 卷1: 与之对垒百馀日,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
三国志 卷35裴注引《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魏延不断后,导致蜀汉主力直面司马懿追兵,另外烧了栈道,很可能导致大军行动减缓。这要不是姜维杨仪急中生智,加上诸葛亮的余威,蜀汉大军可能就交代了。
结果等杨仪带着大军撤回汉中时,魏延还带着部队去跟他火并。又是和造反没两样了。也因此自己的部队军心涣散,不战自溃。
三国志 卷40: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禦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就光这几条,足以证明魏延之死是咎由自取了,并不冤。
而这一系列脑残的举措,估计让后世人,包括《演义》的作者,也挺难理解的,所以才发明了“反骨”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