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读《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资治通鉴》等经典史学著作是一种什么

读《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资治通鉴》等经典史学著作是一种什么

读《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资治通鉴》等经典史学著作是一种什么《汉书》《后汉书》没看过,《通典》多年前浏览了一遍,《资治通鉴》《史记》比较熟悉,《左传》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感情的,因此我重点说一下左传的读后感和阅读方法。

《汉书》《后汉书》没看过,《通典》多年前浏览了一遍,

《资治通鉴》《史记》比较熟悉,

左传》对于我来说是很有感情的,因此我重点说一下左传的读后感和阅读方法。

《左传》正确的叫法是《左氏春秋》,全书以流水账的形式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共254年的春秋史事,值得强调的是,不只是记载政治大事,还有不少当时社会各领域的小面貌,属于很有实际价值的一本典籍,里面有不少典故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或真理):道德从来不会成为权力的绊脚石,实力可以驾驭德行,而成功后要以道德为准则。德国的戈培尔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 余认为,春秋时的郑庄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家,和戈培尔有的一比。另一方面,他在后期又占据道德的顶端进而约束自己。 所以,左传一书也从侧面解释了人性的飘忽不定。

余第一次读左传,是在1990年,当时学业初成,但文学功底尚浅,对里面的内容没有具体意向,只知道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哪个国君发兵攻打哪个国家,谁又即位了.....当然,也能了解一些当时的语言风俗,比如《左传.庄公》庄公三年,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大意是这一年的冬天,鲁庄公带领护卫军屯驻在滑地多夜,打算会见郑伯,策划纪国的事务。郑伯用国内不安定为理由加以推脱。凡是军队在外,住一夜叫做舍,两夜叫做信,两夜以上叫做次。

第一遍读下来,没有太多意象延伸,而且断断续续的也没有看全面,当时我记得是看到昭公十九年这一段,印象很深刻,《左传.昭公》十九年秋,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

意思是鲁昭公十九年,郑国发生大水灾,有龙在时门外边的洧渊争斗,国内的人们请求举行禳灾求福的祭祀。子产不答应,说:“我们争斗,龙不看,龙争斗,我们为什么偏要去看呢?向它们祭祀祈祷,那洧渊本来是龙居住的地方,岂能使它们离开呢?我们对龙没有要求,龙对我们也没有要求。”于是就停止了祭祀。

这一段体现了高明的人自有主见性,也有另外一层意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岂止于此,天地可以不为利益,而人,神,仙,灵,兽,,毛,羽、鳞、蠃、昆。莫不是因利所行,由益所动。 人们为何要去寺庙上香? 看过西游记原著的都知道这些。

余第二次通读《春秋左传》是在2010-2011年,那两年,世界天灾频现,人文大事也密集发生,存在于心里的疑问很多,就重新修习了左传全书,彼时余的文言基础完全可以脱离注解,就能自主领会书中所述,左传中的每一段文字,都可以让你延伸思考出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在几千年以后也不过时,盖因,人性和自然规律之间,从来没有新鲜事........

成公二年,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襄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也。

兄弟甥舅,侵败王略,王命伐之,告事而已,不献其功,所以敬亲昵,禁淫慝也。今叔父克遂,有功于齐,而不使命卿镇抚王室,所使来抚余一人,而巩伯实来,未有职司于王室,又奸先王之礼,余虽欲于巩伯、其敢废旧典以忝叔父?

夫齐,甥舅之国也,而大师之后也,宁不亦淫从其欲以怒叔父,抑岂不可谏诲?士庄伯不能对。王使委于三吏,礼之如侯伯克敌使大夫告庆之礼,降于卿礼一等。王以巩伯宴,而私贿之。使相告之曰:非礼也,勿籍。

正如朱自清所说,《左传》不但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 而在余看来,左传的重点绝不在于文学方面。

初读《左氏春秋》等古典,离不开注解注疏,先熟悉一遍之后,建议抛开解释,独立领会阅读。

心静可以入神,入神则能贯通,

余相信,只要你用心去读,并且不断结合历史和当下,肯定会有收获的。

上一篇: 小说《三国演义》魏延为何要反叛蜀汉?
下一篇: 《竹书纪年》直译(1)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