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谢邀,因为层主我对古籍这块涉猎不多,问题中的书都没看遍,一年前读的汉书还是中华书局的选编本,所以只发表一下大致看法,也可以说是美化版的读后感吧,更多的是感性与歌颂的内容,聊作笑谈。
全文如下:
在中华民族的青年时代,曾有过无数煌煌巨著问世。这其中不乏《春秋》、《史记》一般的鸿儒绝作,也不乏《司马法》、《孙子》这般纵横捭阖的优秀战论。诚然,经典不胜枚举,优秀文化价值永存,而有一部晚于史家鼻祖司马迁《史记》一百多年诞生,但与其同朝代的另一史家之绝唱的伟大史书,仿佛唱盛了它所诞生在的整个时代,亦或者说是这个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造就了它,这本书就是《汉书》;这个时代便是汉朝。正如这个时代同样造就了太史公之“离骚”,司马相如之“上林、子虚”,杨雄之“四赋”,蔡文姬之“胡笳十八拍”一般,《汉书》记叙了一个延绵近四百年而不衰的伟大历史时期——古中国汉朝的故事,就如当今的中国故事,这是一部已有2000年历史的“中国故事”,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亡与公元220年,由于中途王莽篡权,所以汉朝在历史上分为西汉(前汉)、东汉(后汉)两个朝代;《汉书》记录的是西汉的历史。
《汉书》整体气势磅礴,叙述宏大,文笔强劲有力,在描绘人物之时多生动,鲜明,富有个性,其中不少为当今家喻户晓的名人名篇,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例如卫青由奴隶成为大将军的励志传说;霍去病“封狼居胥”收复河西的战争史歌;张骞“凿空西域”连接未知文明的感人征程;东方朔的“诙谐幽默”;朱买臣的“小人不屑”等等,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物,更有其背后的历史风貌与时代气象。
《汉书》结构上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可见其条理之谨,工程之大,
汉代的书写载体多为竹简与帛。
当时的《汉书》物理体量应是巨大的,否则也不会历经三任作者的努力创作。前者不惜成本,后世亦不嫌“纸贵”,所以为《汉书》作一点读后陈述并不为过,相反,读《汉书》并去总结还具有对个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正视与提升的作用与意义。
《汉书》和《史记》一样都是首创的历史记叙文体,《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一部英雄史,是一部地域史,是一部文化史,更是一部汉代的社会生活史。它的信息所反映的已成为研究汉王朝存在发展的基础性文献资料,其文学和历史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读《汉书》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不能有研史之用,却也对生活大有裨益。《汉书》在《二十四史》中时代顺序仅次于《史记》。虽有一部《二十四史》多少宫移闱惨变,多少祸起萧墙之说。但知名伟人毛泽东曾大量阅读《二十四史》。而其中的《汉书》相信他老人家也是深谙于心的。
也许《汉书》或多或少日后为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传统的国家的治理思路和矛盾化解提供了历史参考和资料证据。
(历史观的感受:《汉书》在我国古代文献中的地位和价值个人觉得已经不是一本史书那么容易概括的了……)
汉朝一直与唐朝并举,其历史存在与唐代一样彪炳春秋,从中国人俗称的“汉唐”就可知,汉朝与唐朝一样伟大,并成为古代中国强盛的代名词,
如今,“重回汉唐”更成为一些汉学家和历史爱好者领衔的一种时尚活动,汉唐时代已成为人们向往的,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永恒历史骄傲。
(这里我特意提到了汉服运动,但要注意的是与其复兴衣冠,不如复兴我们的文化精神内核,比如仁义礼智,防止它走入物质化和形式化的死胡同。)
两汉对比唐代,文化亦博大精深,风韵益源远流长,这其中每一段历史,每一个典故,都像弥足珍贵的珠宝,让我在黑暗的夜色中看清她明脆的光芒,并为之吸引。观《汉书》,洞察两汉历史,已逝的风云又重现于眼前,更加理解了民族的兴衰成败,国运的谁主沉浮,还有过往的天高云淡,历史的锦绣斑斓。
《汉书》述汉韵事迹,显人事道理,既有高大的一面,又有贴近生活的一面,现实生活中我们读书不正是要追求这样的书吗?不愠不火,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矜不伐,方圆结合的为人处事智慧与经验,全然贯穿《汉书》其中。
“一书叙史,同叙人生”。这是我对《汉书》的经验化理解。
人生本就既要虚怀若谷,又要胸怀大志,读《汉书》去感悟人生,理解人生,学习做人的至理,会让人乐在其中。《汉书》中的人物笔触生动鲜活,极具生命力,这是不同于《史记》的一大特色,司马迁的《史记》构事宏大,注重整体;
而《汉书》对比来说偏重具体描写,所以对《汉书》的阅读反而像小说,给人以宏大历史叙述的同时又不失细节之美,生动又富有神韵,这也正符合了汉代追求艺术灵动性、传神性的特征,读者更能徜徉在充满古意的字句之中,仿佛跨越了千年,还能产生共鸣。读《汉书》并非能知天下,但能知兴替,并非能在功名场上如鱼得水,但能在思想的长河中策马奔腾,运筹帷幄。
一幕幕汉代历史就犹如大江流水般壮阔展现,使我恍若看见了楚汉相争的悲怆,刘邦“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誓言下立斩白马的王者霸气,看见了“汉家初立”吕后擅权的野心,看见了文帝的谦逊,景帝的诚府,看见了七国之乱的纷争,看见了武帝雄才大略和反击匈奴的决心,看见了卫青、霍去病的军事天才,更看见了司马迁忍辱负重,苏武、张骞“终不负汉望”的不易殊荣!你会为丝绸之路的打通而欣喜,会为汉朝收复河套平原而自豪,会为元成之世宦官乱政而悲愤,会为王莽篡汉而不耻,也会为刘秀光武中兴而骄傲。《汉书》把我代入了她的时代,她的国家,不愿自拔。汉,这个气势磅礴的伟大时代,好像全然浓缩在一本《汉书》里。我想,这也许是《汉书》历久弥新,盛名不衰的魅力所在,价值所在吧。
读书需读史,读史并非只能感受沉重,读史是让历史对比出自己的渺小,放正自己的心态,明确职责所在,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的弹指一瞬,使人谦逊,同时更能明智、明德,让历史教会我们为人之道,纠正自己的错误,吸取国家存亡的历史教训,不重蹈错误历史的覆辙,古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书》传递给我的是为人应该恪守原则,适时变通,做好份内之事,尽职尽责,为国家富强而奋斗开拓的精神。更传递给我天下存亡之至理,给予我经世报国的决心!
《汉书》不仅是一部汉朝的史书,更是一部民族自强的“励史书”,汉代先民们古朴、开拓、进取、爱国的气息深远的影响了今天中华民族坚韧的性格与优秀品质。
这种美好的精神更是早已植入并长存于中国人的血脉中,使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汉书》里苏武牧羊的民族气节,昭君出塞舍身为国的坚定品格。
更不忘《汉书》之外的,作者班固历时二十年,经三代人而成这一雄著的砥砺气概!
抚古追今,虽已时过境迁,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却保留了下来,《汉书》述说了汉代的优秀文化与精神,如今更要去继承她,须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与决心,要有“仁不异远,义不辞难”的社会责任感,须有“功不可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的国家民族事业感,要有“事不当是固争,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须有“差之毫里,谬以千里”的谨慎做事态度,更要有“励精图治,将大有为”的民族自信!这是汉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