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阶段 乌巢的大火
冬,十月,绍复遣车运谷,使其将淳于琼等将兵万馀人送人,宿绍营北四十里。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绍不从。许攸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馀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可拔也。许拔,则奉迎天子以讨操,操成禽矣。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不从,曰:"吾要当先取操。"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怒,遂奔操。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操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操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操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奈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袁氏辎重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若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馀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琼等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曹瞒传曰:公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卿远】子远,卿来,吾事济矣!"既入坐,谓公曰:"袁氏军盛,何以待之?今有几粮乎?"公曰:"尚可支一岁。"攸曰:"无是,更言之!"又曰:"可支半岁。"攸曰:"足下不欲破袁氏邪,何言之不实也!"公曰:"向言戏之耳。其实可一月,为之柰何?"攸曰:"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相持百余日,河南人疲困,多畔应绍。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彻运。沮授说绍可遣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绝曹操之钞。以支军为琼等表援。绍不从。许攸进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埶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又不能用。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而说使袭取淳于琼等。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
操大喜,乃留曹洪、荀攸守营,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会明,琼等望见操兵少,出陈门外,操急击之,琼退保营,操遂攻之。
《三国志·武帝纪》:公大喜,乃举精锐步骑,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抱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略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琼等时宿在乌巢。去绍军四十里。操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曹瞒传》曰:“公闻许攸来,跣出迎之。攸劝公袭琼等,公大喜,乃选精锐步骑,皆执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闲道出,人把束薪。所历道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钞掠后军,还兵以益备。’问者信以为然。
绍闻操击琼,谓其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其将高览、张郃等攻操营。郃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事去矣,请先往救之。"郭图固请攻操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操营,不能下。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初,绍闻操击琼,谓长子谭曰:“就操破琼,吾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高览、张郃等攻操营,不下。《魏志》曰:“张郃字俊文,河闲鄚人也。郃说绍曰:‘曹公精兵往,必破琼等,则事去矣。’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
绍骑至乌巢,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遂大破之,斩琼等,尽燔其粮谷,杀士卒千馀人,皆取其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绍军将士皆恟惧。郭图惭其计之失,复谮张郃于绍曰:"郃快军败。"郃忿惧,遂与高览焚攻具,诣操营降。曹洪疑,不敢受,荀攸曰:"郃计画不用,怒而来奔,君有何疑!"乃受之。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及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渡河。
《三国志·武帝纪》: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首,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未死,杀士卒千馀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怛惧。时有夜得仲简,将以诣麾下,公谓曰:"何为如是?"仲简曰:"胜负自天,何用为问乎!"公意欲不杀。许攸曰:"明旦鉴于镜,此益不忘人。"乃杀之。】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惊乱,大破之,尽燔其粮谷宝货,斩督将眭元进等,割得将军淳于仲简鼻,杀士卒千余人,皆取鼻,牛马割唇舌,以示绍军。将士皆惶惧。”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
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沮授不及绍渡,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操与之有旧,迎谓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禽也!"授曰:"冀州失策,自取奔北。授知力俱困,宜其见禽。"操曰:"本初无谋,不相用计,今丧乱未定,方当与君图之。"授曰:"叔父、母弟,县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操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遂赦而厚遇焉。授寻谋归袁氏,操乃杀之。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
《三国志·武帝纪》: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献帝起居注曰:公上言"大将军邺侯袁绍前与冀州牧韩馥立故大司马刘虞,刻作金玺,遣故任长毕瑜诣虞,为说命录之数。又绍与臣书云:'可都鄄城,当有所立。'擅铸金银印,孝廉计吏,皆往诣绍。从弟济阴太守叙与绍书云:'今海内丧败,天意实在我家,神应有徵,当在尊兄。南兄臣下欲使即位,南兄言,以年则北兄长,以位则北兄重。便欲送玺,会曹操断道。'绍宗族累世受国重恩,而凶逆无道,乃至于此。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物巨亿。"】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魏氏春秋曰: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快军败,郃惧,归太祖。”二将闻琼等败,遂奔操。于是绍军惊扰,大溃。绍与谭等幅巾乘马,与八百骑度河,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至帐下,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令焉。众闻绍在,稍复集。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觽降。绍觽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觽伪降,尽坑之。
小结:曹操想出的破解袁绍大军的方法是什么呢?是老友许攸提供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情报:袁绍让淳于琼等人率领一万多人在乌巢看守粮食。曹操对许攸显示出了充足的信任,果断的决定突袭乌巢,让袁绍自乱阵脚。
史书对曹操的这段战斗大书特书。曹操留了曹洪、荀攸守营,自己带领五千轻骑,扮成袁军模样,居然很顺利的到达了乌巢。曹操围住乌巢后四面防火,淳于琼见曹操人马只有自己一半,竟然出门主动攻击曹操,被曹操的精锐打得退回营寨。
袁绍得知曹操攻击乌巢,一方面派高览、张郃等攻操营,另一方面派人营救淳于琼。
史书上的两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第一是袁绍派张郃去攻击曹营,张郃居然说郃曰:"曹操率领精兵去攻打淳于琼,一定会攻下乌巢,乌巢如果被劫,咱们就完蛋了,还是先去救淳于琼吧。"
诸葛亮对张郃的评价是“魏之名将!”看这位名将的作为和言论,实在让人费解。
张郃先是认为曹操5000人一定会攻下万人把守的乌巢,长敌人威风,对袁绍的安排不满,然后又亲自攻打曹操大营打了大败仗。后面史书记载是因为郭图的谗言张郃居然直接带兵投降了曹洪 。令人费解。
其实,袁绍的安排未必就是错的,如按照史书记载曹操的主力“兵不满万”,曹操自己带五千精锐去攻击乌巢,营寨中也就五千多人,那张郃有什么理由攻不下呢?而且直接上演一段“打不过就加入”的故事,这真的让人匪夷所思。
结合张郃的出身这个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张郃是冀州河间郡鄚县人,曾是韩馥的部属。韩馥让出冀州后张郃虽然归了袁绍,但是在派系复杂的袁绍军中,张郃并不是心腹,也没得到重用,或者说张郃并不看好袁绍。恐怕与郭图的矛盾是假,早就想脱离袁绍是真吧。这就是袁绍的用人问题。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曹操的强大之处,其兵将之强足以让人怀疑“兵不满万”记载的真实性。
还有关于张郃降曹的原因,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为郭图进谗,《资治通鉴》、《后汉书》也都信誓旦旦的提了那么几句。结合上面的说法,这个记叙也是值得怀疑的。《三国志集解》的作者卢弼在注载这里时就说:承柞纪事多于本传讳之,而错见于他传。明末的史学家姜宸英更是直言不讳的说:此必郃家传,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
另一个细节就是袁绍派遣轻骑救援淳于琼,而派张郃、高览带领着重兵攻打曹军大营。后人对此多有批评,但不见得此安排就是错的。就像前面所说,很多历史的记录是结果倒推,袁绍败了,袁绍做什么都是错的了。
吕思勉先生说,淳于琼屯兵之处,名为乌巢,离袁绍的大营只有四十里。倘使来得及救援,袁绍不是兵少分拨不开的,何难一面派兵去攻曹操的大营,一面再多派些兵去救淳于琼等?曹操的兵不过五千,淳于琼等的兵已有一万,袁绍倘使再派马兵五千名去,也比曹操的兵加出三倍了,何至于还不能敌?倘使还不能敌,相隔四十里,续派大兵何难?何至淳于琼等还会被杀?可见曹操的攻淳于琼,是疾雷不及掩耳的。他所以只带马、步兵五千,正因兵多容易被人觉察之故。然则当时淳于琼等被攻的消息达到袁绍的大营时,怕早已来不及救援。派张郃、高览去攻曹操的大营,也不过无聊的尝试而已。袁绍连营数十里,而曹操能分兵和他相持,其兵数虽不如袁绍之多,亦必不能甚少。曹操攻淳于琼等,不过抽去五千人,何至于大营就不能守呢?据此看来,可见历史上所传的情节,多非其真,读书的人不可不自出手眼了。我是十分赞同的。曹操攻击乌巢,打的就是速度,等袁绍反应过来,真的恐怕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尽管袁绍派了援兵,其实没起到多大左右。派去攻击曹操大本营的张郃本就与袁绍不是一条心,看到曹操兵营人马众多,兵强马壮,起了投降之心也就正常不过了。
袁绍的援兵到了乌巢,曹操身边的人说:“袁绍的援兵来了,要不分一部分兵去迎击他们!”曹操说:“等那些人到我们身后了再说!”于是曹操的军队就拼死的战斗,很快攻下乌巢,烧了袁绍的粮草。并将袁军士兵的鼻子割了展示给袁军,袁军的援军自然就害怕了,丧失的战斗力。等到张郃投降,袁绍军中出现了内乱,袁绍只得带着八百骑渡河而去。
这段记载也混淆了因果。是曹操带领的精锐攻击力太强而短时间内拿下了乌巢,而不是由于援军到来刺激了曹军的战斗。乌巢的大火和张郃的投降都不是袁军战败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导火索。由这两件事引发的袁军自身内乱,才是袁军溃败的直接原因。
所以曹操“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三国志·徐胡二王传》说:武皇帝克袁绍於官渡,自以所获已多,不复追奔,惧挫威也。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起居注》说,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物巨亿。
《资治通鉴》采用了这则史料,说:馀众降者,操尽坑之,前后所杀七万馀人。《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则记载更多: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怎么理解曹操的这一行为呢?
首先,这则史料的原始出处应该就是《献帝起居注》。《起居注》者,录纪人君言行动止之事。……汉武帝有《禁中起居注》,后汉明德马后撰《明帝起居注》,《起居注》,皆近侍之臣所录。所以可信度还是较高的。
但是《 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中也说了:“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打了胜仗,夸大点消灭敌方的伤亡,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了。这种行为在近代都很普遍,更别说在古代了。所以,曹操的坑杀不管是七万还是八万,都是被严重夸大了的。
所以曹操坑杀的七八万人最少七八千人,最多应该不会超过三万吧。这样,结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其实是有理由怀疑袁绍军队的真实数量的。
第六阶段 扫尾
冀州城邑多降于操。
《三国志·武帝纪》: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
袁绍走至黎阳北岸,入其将军蒋义渠营,把其手曰:"孤以首领相付矣!"义渠避帐而处之,使宣号令。众闻绍在,稍复归之。
孝献皇帝己建安六年(公元二零一年)
曹操就谷于安民。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欲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夏,四月,操扬兵河上,击袁绍仓亭军,破之。秋,九月,操还许。
操自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龚都等皆散。表闻备至,自出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三国志·武帝纪》:六年夏四月,扬兵河上,击绍仓亭军,破之。绍归,复收散卒,攻定诸叛郡县。九月,公还许。绍之未破也,使刘备略汝南,汝南贼共都等应之。遣蔡扬击都,不利,为都所破。公南征备。备闻公自行,走奔刘表,都等皆散。
孝献皇帝己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
春,正月,曹操军谯,遂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祀桥玄。进军官渡。袁绍自军败,惭愤,发病呕血;夏,五月,薨。
《三国志·武帝纪》:七年春正月,公军谯,令曰:遂至浚仪,治睢阳渠,遣使以太牢祀桥玄。进军官渡。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忧死。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冀州城邑多畔,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夏,薨。《魏志》曰:“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死。”《献帝春秋》曰:“绍为人政宽,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伤怨,市巷挥泪,如或丧亲。”《典论》曰:“袁绍妻刘氏性酷妒,绍死,僵尸未殡,宠妾五人尽杀之,为死者有知,当复见绍于地下,乃髡头墨面,以毁其形。尚又为尽杀死者之家。”
小结:见袁军溃败,很多冀州城邑投降也是正常的事情。袁绍逃到黎阳北岸的蒋义渠营后收了很多失散的队伍,其规模稍稍恢复。
建安六年(公元二零一年)夏,四月,曹操在仓亭大破袁绍。但仍未彻底打败袁绍,只得暂时返回许都。
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春,正月,曹操再次进军官渡。五月袁绍忧愤而死。
至此,曹操的大敌袁绍才算彻底消失于历史中,等待曹操的,将是袁绍的那些不争气的儿子们。
总结:从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开始准备的官渡之战,直至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五月袁绍忧愤而死。持续了三年之久。如果再加上曹操彻底平定河北,要到建安十一年(公元二零六年),曹操攻灭高干,平定并州。持续的时间更久,长达七年。所以,说袁绍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敌人是丝毫不过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