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虚拟的,虽然面向着公众,但却在虚无的空间,所以互联网的媒体必须要有操守。”
9月21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召开的《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新书发布及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说。
方汉奇告诉澎湃新闻,“互联网媒体,还是要坚持作为一个媒体的职业道德,在完成新闻的采访、编辑、评论的过程中,既要能够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也应该坚持媒体要坚持的底线。”
在方汉奇看来,目前互联网上的一些言论和观点还是缺少约束。太过虚拟的网络环境无法让人判断真相。因此,坚守媒体的职业道德,成了打破虚拟环境中假消息的有力武器。
澎湃新闻注意到,现年92岁的方汉奇教授是互联网使用者。
据羊城晚报旗下新媒体网站金羊网报道,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90后”,方汉奇对这个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1998年左右,他就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最早的一拨网民。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记忆中,他让学生进行了几次现场指导,把操作写成指南,就“按图索骥”开始了互联网之旅。
2010年,年近84岁的方汉奇开通了微博,一不小心玩成了大V,拥有175万粉丝。微信兴起之后,他又兴致勃勃学会了聊天建群和扫二维码,“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澎湃新闻从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了解到,9月21日,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宁树藩教授立项、牵头、主编,中国近40位学者通力协作完成的《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首发,92岁高龄的方汉奇千里迢迢从北京赶来上海,见证首发式。
此前,方汉奇还于2016年6月7日为《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作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