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周振鹤: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8年考入厦门大学矿冶系,196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矿冶系。1978至198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

地理历史文化_历史地理文学_地理文史

周振鹤: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8年考入厦门大学矿冶系,1963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矿冶系。1978至1983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分别于1981年和1983年获历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是为文科首批博士之一。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指导教师。任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并旁及地方行政制度史、文化语言学、近代新闻史以及中外语言接触史、海外交通史和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长于逻辑思维,精于考证。擅长将断了环节的历史链条连接起来,将分散的史料集中条理之,互为矛盾的史料化解之,缺佚的史料推理补缀之。从人所习见的史料中读出人所未见的结论来,揭示出暗昧不明的史实。又由于不愿在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上重复劳动,追求在文章和著作中都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善于发现新的史料来源,故不断在新的研究领域探索。从微观的地理、史实考证到宏观的理论构建都有所涉猎,因之,除在本专业范围内出版了研究专著《西汉政区地理》、《体国经野之道》、《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编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等著作外,在专业之外的语言接触史、近代新闻史方面也出版有论文集《逸言殊语》、学术随笔集《随无涯之旅》等。同时还在《历史研究》、《方言》、《中华文史论丛》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读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随笔数十篇。研究论著多次获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优秀人文社科论著奖项,部分论文结集为《周振鹤自选集》、《学腊一十九》等出版发行。

曾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方言岛的历史地理背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现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政治过程、自然环境对行政区划变迁的影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及国家教委社科项目《中央与地方关系史研究》的研究工作。多次赴欧洲、北美、日本、澳大利亚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并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历史政治地理学》、《历史文化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和《历史地理研究法》等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指导历史政治地理和历史文化地理两个方向的博士生。

完成的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汉语方言岛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研究(批准号:49371028)

此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汉语方言岛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从实证的角度来控寻汉语方言岛的形成原因、维持条件和消亡机理。研究方法分两文献,一是深入实地调查考察,二是充分利用历史与地方文献。实地调查内容包括方言岛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言岛内外两种方言的特征及其对比。人文环境包括生产生活方式以至民情风俗,以印证移民背景、方言调节器查以语方、词汇为主,以看出岛内方言和包围方言相互影响的和度。利用文献方面包括搜集方言岛所在的地主文献,以及检索数量颇多的历史文献,以追寻方言岛居民的来源。

方言岛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双是一种地理现象。过去对方言岛的研究只是语言学者的单独行为,因此只停留在描述方言岛的语言现状而已,不能对其地理背景作出应有的解释。因此实地调查与利用文献这两种手段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方法上的创新,是全而研究方言岛现象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手段,不但能理解方言岛的存在以及方言岛的地理形态,而且能够理解方言岛的成因类型,以及将来的演变趋势。方言岛产生的最主要的动因是移民活动。由于历史上移民活动的频繁发生,与移民方式的复杂多样,使得全国范围内存在相当数量的汉语方言岛。此课题完成了十个方言岛的调查与研究,并写成报告。

通过调查和研究,得到了一些全新认识,基本上弄清了方言岛形成、维持和消亡的背景原因,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形成原因:方言岛的产生均为移民运动所造成,移民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因战争避难或生计逼迫的迁移,有因军队驻防的迁移或犯罪的调迁,有因经商或仁宦的移徙,但要形成方言岛其充要条件必须是在短时间内一般相当数量的人口的集中迁移,并且在新居地形成聚居的方式。对几乎所有方言岛的背景分析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侄过来,对极个别的影星原因不太清楚的方言岛我们也可以断定它必定由某种移民活动所造成,如江西赣州老市区的官话方言岛。

维持条件;方言岛的维持有几方面的条件:[1]自然环境相对闭塞,成为保护方言岛不被包围方言所消融同化的屏障。[2]人文因素则比较复杂:一是心理,即对方言的忠诚感。这种忠诚是出于凝聚力的需要,体现出方言认同就是文化认同的特点(如客方言);二是方言的优越感,有政治上的支持(清代长乐的旗下话);三是方言岛人群文化水平较高;四是方言岛内人口较多、经济水平较高;五是方言岛自成一行政区划单位,甚至有旧时的城墙作屏障;六是岛内外的方言特征差异大,如官话方言岛与包围闽方言差异大,不容易被渗透、融合或同化。

消亡机理:对比起包围方言来说,方言岛由于地域小,人口少,而且必须与岛外进行不断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于是岛内方言不断受到包围方言的侵蚀渗透而逐步失去其原有特征,岛内居民先是成为双语人,最终则放弃了母方言。因此一般而言,方言岛的前景都是逐渐萎缩以至于消亡。但少数可能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浙江省苍南县蒲城所内瓯语就保持了数百年之外,赣州市老城区的官话方言岛甚至有扩大的趋势。

该项目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对于人文地理学与语言学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历来比较薄弱的人文地理学更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此项目于1994年启动,1996年12月完成。其研究成果之一“客家源流异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优秀奖二等奖。

个人主要文献目录:

专著

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体国经野之道棗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随无涯之旅,北京,三联书店,1996

逸言殊语,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8

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合著

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较

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上海历史地图集,上海,上海地图出版社,1999

论文集

周振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学腊一十九,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主要论文

汉武帝朝鲜四郡考,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象郡考,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3期

方言地理与历史行政地理的关系,复旦学报,1984年第3期(合作)

湖南省方言区划及其历史地理背景,方言,1985年第4期(合作)

秦汉宗教地理略说,中国文化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西汉县城特殊职能探讨,历史地理研究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

唐代安史之乱与北方人民的南迁,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期

从北到南与自东徂西棗中国文化地理差异的考察,复旦学报,1988年第6期

中国历代移民大势与汉语方言地理关系,国外人文地理,1988第1期

秦一代为四十八郡说,历史地理第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现代汉语方言地理的历史背景,历史地理第9辑,1990

行政区划改革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1990年第4期

方志所见16-19世纪上海方言,顾颉刚纪念论文集,巴蜀书社,1990

新闻史上未被发现与利用的一份重要资料棗评介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复旦学报,1992年1期

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地理学报,1992年第1期

明代卫所屯田的典型实例,中华文史论从,第51辑,1993

一九一三年俄人波列伏依的中文报刊目录,出版史料,1993年第3期

汉郡再考,文史集林,第1辑,远东出版社,1994

地戏起源臆测,道儒佛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日本外务省对中国近现代报刊的调查资料,复旦学报,1994年第6期

假如齐国统一天下,二十一世纪,1995年第2期

新旧汉简所见县名和里名,历史地理,第1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历史上行政区划的等第变迁,中国方域,1995年第2期

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棗中国历史代地方政府层级变迁的分析,复旦学报,1995年3-4期

别琴竹枝词百首笺释棗洋泾浜英语研究之一,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

从汉代“部”的概今来理解县乡亭里制度,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

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棗纪念徐继畲诞辰二百周年,中国研究,1996年第1期

客家源流异说,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

秦汉风俗区划浅议,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存史”应是评判方志质量的主要标准,上海修志向导,1996年第4期

中国古代划分行政区划边界的两大原则,中国方域,1996年5-6期

十九二十世纪之际中日欧语言接触研究棗以历史、经济、封建三译语为说,传统与现代化1996年6期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变化,中国方域,1997年1-2期

日本文化的幸与不幸,复旦学报,1997年第3期

从“九州异俗”到“六合同风”棗两汉风俗地理区划的变迁,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

官绅新一轮契约棗论清末的废科举兴学堂的社会文化背景,复旦学报,1998年第4期

同时代的人对容闳的看法,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晚清上海书院西学与儒学教育的进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遐尔贯珍》中的一些过渡性的地理学术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第19辑,1999年3月

澳门与MACAO得名缘由,辞海新知,第2辑,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6月

建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设想,历史地理,15辑,1999年10月

家谱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国牒谱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9月

《六合丛谈》综述,中华文史论丛,第6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

上一篇: 浙大、哈佛共建“学术地图发布平台”,今日在中国上线
下一篇: 国内主要书评期刊基本情况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