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古籍版式 | 从简策到印叶,从鱼尾到书耳

古籍版式 | 从简策到印叶,从鱼尾到书耳

古籍版式 | 从简策到印叶,从鱼尾到书耳其实不光是鱼尾,后世印本古籍的版式基本上都是在简策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古籍版面一般为四方形,四面有版框,中间有界行,颇似一卷展开的简策。版面上有天头,下有地脚

古籍_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

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常用的书名号“《》”在很大可能上源自于印本古籍中的鱼尾符号“◤◥”。那鱼尾又是如何演变形成的呢?这就要说到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之一——简策。

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_古籍

简策

简策是编连成册的简牍,在纸张出现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刻写以记文记事。为固定连缀简牍的编绳,古人会在简策上刻上一个三角形的契口,这个三角形契口的形状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古书中的鱼尾符号。

鱼尾分为单鱼尾和双鱼尾,双鱼尾中的版心处常常会题写书籍的卷次篇名,后世保留了其大致形状与功能,便形成了如今的书名号。其实不光是鱼尾,后世印本古籍的版式基本上都是在简策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

古籍网_古籍_古籍书目大全

鱼尾

先从版面说起。古籍版面一般为四方形,四面有版框,中间有界行,颇似一卷展开的简策。版面上有天头,下有地脚,天头地脚处皆可作阅读批注之用,其上宽下窄的设计,体现了古人以天为尊的天地观,这是后世在版式上的创新。

从版面的横向排布上看,后世印本中又出现了两节版、三节版。两节版即将版面分为上下两栏,上栏印注释、评语或图画,下栏印正文;三节版则分为上、中、下三栏,一般为上栏注评、中栏图画、下栏正文的形式。

古籍书目大全_古籍_古籍网

古籍版面

从版面的竖向排布来看,界行栏线实际上是原始简策中单条简牍边线的简化。在印本古籍出现之前,界行栏线在帛书中就已经出现了。

《后汉书》中记载:“顺帝时,琅玡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其中“朱介”便是红色的栏线。

四周边框也由初始的单边演化成左右双边或四周双边,双边线一般是内细外粗,形成明显的对比,这种创新演变既更好地区分了版内与版外,又增强了整个版面的设计感与美观性。

古籍_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

《梅花百咏一卷》元朝文学家冯子振

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木雕版的版式大致固定下来,一版刷印一叶,为一筒子叶,即现代图书的两页。装帧时将每一叶从中间折叠装订,实际上形成书口朝外。而书口留白的设置一是为了保护书中的文字部分避免被外露磨损,二是承担了记录卷次篇目等的功能。

按照古代简策的编排制式来看,赘简背面通常会有篇名和篇次,而末简正面则多有尾题和字数,后世印本古籍书口中的卷次、篇名、页码、刻工等信息就是延续的这一传统。

古籍_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

雕版印刷

为方便折叠,书口后来又出现了象鼻。所谓象鼻即鱼尾或版心上下方至边栏位置的一段黑线,因形状酷似象鼻而得名,有象鼻即为黑口本。

黑口有上黑口与下黑口之分,无黑口而有字者为花口、余者为白口。象鼻位于一叶的正中位置,是折叠书叶的参照线,它由最初的细线演变为后来的粗线。

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_古籍

象鼻

粗黑口较细黑口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完善,一来减省了刻工挖取黑口两边多余木料的工时,二来又凸出了书口处的整体设计美感。但就折叠书叶标识的功能来说,粗黑口显然不及细黑口,黑口所承担的功能性的淡化其实得益于鱼尾的产生发展。

上下鱼尾的中心点可以很好地为书叶的折叠提供参照,鱼尾按颜色来分,有黑鱼尾、白鱼尾,按数量来分,又有单鱼尾、双鱼尾。上下鱼尾的中间部分为版心,版心处多用作题写卷次篇名等信息。

古籍书目大全_古籍_古籍网

《德安府志》光绪十四年刻本书影

还有一些应装帧形式而产生出来的版式类型,例如书耳。

书耳的出现存在于蝴蝶装之中,由于蝴蝶装是内折版心,所以书耳位于版框的左上角,一般用来题写篇名,方便翻阅时查找。但在包背装代替蝴蝶装之后,内折版心变为外折版心,书耳也就逐渐消失了。

古籍网_古籍书目大全_古籍

书耳

这是古籍版式在继承传统版式的基础上因时制宜的一种创新。后世印本古籍的版式是对早期书籍版式的一脉相承,但在传承的基础上又不乏诸多创新之处。

这种创新既源自古籍印刷装帧与阅读习惯的实用性需求,又来自古人对于版式美观性的精益求精。

古籍_古籍书目大全_古籍网

【参考文献】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清)赓音布修;(清)刘国光、李春泽纂《德安府志》

(元)文学家冯子振《梅花百咏一卷》

曹之、霍艳芳《古籍版式与版本鉴定》

王曼蓓《中国古籍线装书的结构及版式特征》

王石峰《古籍版式的构成法则》

上一篇: 《三国演义》:别把正史和小说搞混了!
下一篇: 白菜起源于哪里?以前叫什么名字?一口气搞懂白菜的前世今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