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见,南北方都有。特别是以前的北方农村,冬天的菜主要就是这个,多数人家都有存放,冬天早一顿晚一顿。
其实不止是现代人对白菜这么依赖,古代人同样的依赖。但有个奇怪的地方在于,白菜这个名字是到宋朝时才出现的,如果我们看一些诗词的话,会发现宋朝的一些诗里才出现白菜,
杨万里
在自己押麻韵的五言律诗
《
菜圃
》
中这样写:
此圃何其窄,于侬已自华。看人浇白菜,分水及黄花。霜熟天殊暖,风微旆亦斜。笑摩桃竹杖,何日拄还家。
在宋以前则没有,诗词没有,古籍文献中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奇怪了,难道是宋朝才有的?
肯定不会是这样,如果我们接着向上查的话,会发现一种名叫“菘”的菜,而这个菘,就是古时候的白菜。比如在唐朝
李延寿
的
《南史·周颙传》
中这样说:
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文惠太子问颙菜食何味最胜。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意思是周颙这个人有老婆有家,但却喜欢独居,文惠太子问他什么菜味道好,他说白菜、韭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宋以前叫“菘”,当然,为什么要叫菘,咱们下面会解释。
南北朝
沈约
在自己押支韵的
《行园诗》
中这样写:
初菘向堪把,时韭日离离。高梨有繁实,何减万年枝。
那么,它究竟发源于哪里?都有什么传奇经历?又在什么时候改了名字?在古代的种植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一、上古遗留,关于起源
关于起源方面,这个起源于我国是没有争议的,是我远古时期就存在于野地里的一种菜,很早就被先民们食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西安半坡遗址一个陶罐中发现了最早的白菜籽,距今已经有六千年。
这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它就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的蔬菜价值。但同时,如果我们查阅文献的话,会发现记载出现得并不早,
《诗经》
里出现过疑似的记载,比如在
《诗经·国风·邶风·谷风》
中有这样的记载: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这里出现的这个“葑”很可疑,而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采摘曼青。但又会觉得这里记载语焉不详,不能确定就是白菜。这个“葑”字在古代其实并不是指一种菜,而是好几种菜的总称,里面有菘。
佐证我们可以在东汉
许慎
编撰的
《说文》
中找到,里面解释这个字是这样的:
葑,须从也。从艸,封声。字亦作蘴、作菘。
《说文解字》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权威性是不用质疑的。
种种迹象表明,白菜在远古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通,因为普通,记载的条目并不多,我们再向下找的话,就到魏晋南北朝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上面说有明确的记载并不早的原因。
像是一些别的菜,早在春秋战国、秦汉就有不少记录,而白菜除了在
《诗经》
中语焉不详的出现外,直接就跳到了魏晋南北朝。
二、魏晋到唐,关于记载
魏晋南北朝特别的诡异。一方面,这时期处于大乱,学者们动不动就谈虚论玄。但另一方面又出了很多名士,大多狂妄有才。这些人借志怪小说描写心中所想,所以这时期出了太多的志怪小说,甚至有些历史记载也用志怪笔记体来呈现。但另一方面,又出了不少的严肃科学书籍,比如
《物理论》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还是大多数的东西都入志怪小说。不过要说明的是,在生活方面,水果入志怪小说的最多,蔬菜类的很少见,比如白菜就没有。蔬菜大多出现在一些个人传里。
晋时
张勃
编撰的
《吴录》
中记载:
陆逊、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扁还遇抄。瑾闻之,欲急去。逊方催人种豆、菘,与诸将围棋,以示閒暇。
这段话其实挺有意思的,透露出来的信息却说明,白菜在那个时候非常的普通,而且容易栽种。如此普通又容易栽种的菜,自然要被一些名士看中,比如说一些人甘愿贫穷时,就会被写到。
南朝梁时
萧子显
编撰的
《南齐书·武陵昭王传》
中这样记载:
尚书令王俭诣晔,晔留俭设食,柈中菘菜而已。
此外,我们查找诗词的话,会发现两汉乐府没有关于菘的记载,最早的出现在南北朝,而且仅此一首。在种植方面,我们在这时期查不到记载,北魏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记载了很多农作物、水果的栽种方法,但关于这个的记载非常简单,而且还不是特意写的。
《齐民要术·蔓菁》
中是这样说的:
种菘、芦菔法,与芜菁同。
到了唐朝时,记载的体裁多了起来,比如有正史文献,也有诗词。但不管正史和诗词,只要写到菘,必定是写人高风亮节,要不然就是甘于贫穷,再一次证明那时候的普通程度,是大众都食用的一种菜。
李延寿
在
《南史·隐逸传》
中记载: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
这里看似写了一个偷盗事件,但却说这个人的德行很好。
所以,直到唐朝时,白菜仍然叫做菘,是大众都食用的一种普通菜。白菜名字的改变是在宋朝。
三、宋明以后,关于种植
其实,以前的菘一直都是青色的,跟我们现在食用的不太一样,唐朝末年培育出了跟现在类似的白菘,但名字并没有变化。经过五代十国的大乱,到宋朝重新归于稳定后,很多农作物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大力发展,当然也包括全民食用的白菘,那名字也要改了,最早改这个名字的人是苏颂,他在
《本草图经》
中是这样说的:
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啖之无渣,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
在北宋神宗时任过尚书左丞的
陆佃
在
《埤雅》
中介绍了白菜为什么在古时候叫菘:
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
到了明朝的时候,种植和种类上更加的成熟,我国古代时候,宋朝是所有农业的一个大型完善爆发期,而明朝则在宋元两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王象晋
在
《群芳谱》
中根据前人的记录,系统阐述了白菜,他在
《群芳谱·菜蔬部·白菜》
中这样记载:
白菜,一名菘。诸菜中最堪常食。有二种,一种茎圆厚微青,一种茎扁薄而白。叶皆淡青白色,子如芸薹子而灰黑……南方者畦内过冬,北方多入窖内……又有春不老,一名八斤菜,叶似白菜而大,甚脆嫩,四时可种,腌食甚美。
白菜从远古就有,一直都因为和松树的习性而被称为菘,直到宋朝时,改名叫白菜,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在历史记载中并不太多,关于种植的方法也很少见,但这恰恰说明了它的普通和广泛性。因为普通而普通,虽然普通,但却是古代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家常菜,到了现代仍然是这样。
在无数个冬天,它都是北方农村餐桌上的主要蔬菜。我们说的虽然只是一种菜,但可以想到有不少人,他们普通平凡,默默付出,因为普通,我们很少在意,可却绝不能少。简单的一颗白菜,又何尝不是人生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