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史通义》“史德” 篇有感 岳麓书院 S06162006 许静 在中国史学界有深刻影响的《文史通义》 为清代章学诚所著。 章学诚(1738—1801), 字实斋,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 人, 他是清朝末期的一位杰出的史学理论家。 所著《文史通义》 是评论文史的著作, 尤以评论史学为主。 在书中, 章学诚提出的“史德” 概念, 深化了前人关于史家修养的理论, 对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一、 张学诚“史德” 的提出及其内涵 章学诚在刘知几提出的史家三长“史才”、“史学”、“史识” 之外又明确提出了“史德” 的概念, 并作了理论上的阐述。 章学诚认为, 古人所论的史家才、 学、识三长, “得一不易, 而兼三尤难”。 “千古多文人而少良史”, 就是因为才、 学、识得之不易。 然而, 他认为既便是具备了 才、 学、 识, 仍不足以配称良史, 刘知几“记诵之间, 知所决择, 以成文理”的“识”, 是“文士之识, 非史识也”。 文士之识是文章家镕裁篇章的鉴识, 文士之识用于史学是不够的。 他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具史识者, 必知史德”。 何为“史德” ? “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也就是史家的学术品德。
章学诚认为“才”、“学”、“识” 这三者, 固然是一个优秀的史家所必不可少的, 但最根本的还是要辨其“心术以议史德”。 他认为史家的心术有两类: 一为史家心术之邪正, 二为史家心术之修养程度。 前者正邪分明, 人们易于分辨,而后者则因史家有君子之心, 只是修养不纯, 故更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因此章氏主张史家著史“当慎辨于天人之际,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这里的“天”, 指的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和道理,“人” 指的是史家的主观感情, 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 就是要求著述者要尊重客观事实, 如实反映历史面貌, 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成分。 这种忠于客观史实, 秉笔直书的学术品德, 正是章学诚所强调的“史德”。 二、 章学诚“史德” 论的基础 章学诚的“史德” 论建立在“气”、“情” 的基础之上。 他认为是“气”“情”引起了 “心” 的变动。 首先, 章学诚从文、 事关系上来揭示“气”、“情” 在文中的作用:“夫史所载者事也, 事必藉文而传; 故良史莫不工文, 而不知文又患于为事役也。 盖事不能无得失是非, 一有得失是非, 则出入予夺相奋摩矣; 奋摩不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