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民俗风情之灵石历史故事

民俗风情之灵石历史故事

民俗风情之灵石历史故事重耳即位论功行赏,“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与老母隐居于绵山西麓即今介林所在地,晋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与母相抱被烧死。

景茂礼

文公绵上旌忠烈

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_文史

介子推割股奉君群雕)

绵上,古地名,即今绵山西部灵石东乡旌介村一带,是忠孝贤臣介子推故里。介子推,春秋晋国贵族,“骊姬之乱”跟随重耳(即晋文公)出亡19年,历尽艰辛,受尽磨难,在重耳危难之际“割股奉君”。重耳即位论功行赏,“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与老母隐居于绵山西麓即今介林所在地,晋文公焚林以求,介子推与母相抱被烧死。晋文公非常后悔,在这里对其进行了隆重旌表,“环绵上山中封之,以为介推田”, 并赐其村名曰“旌介里”,取旌表介子推在其故里之意。将与旌介相邻的两个村庄命名曰“记过村”(今集广)“旌善村”(今静升),表达其“以记吾过,且旌善人”之心。将绵上地区命名曰“晋介里”,绵上之山命名曰“晋岩山”,绵上之林命名曰“晋林头”。秦统一天下后,晋国之土成为秦国之地,时值秦二世北巡,地方政府为避“晋”字引发嫌疑,以防其途经于此寻衅滋事滥杀无故,谐音取“静”始将“晋介里”改为“静介里”,“晋岩山”改为“静岩山”,“晋林头”改为“静林头”。而取“静穆升平”之义,改“旌善村”为“静升村”, 取“集思广益”之义,改“记过村”为“集广村”,唯独“旌介里”村名未动,一直到清末为了使用方便才简称为旌介延用至今。

文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古绵上今灵石介林)

介子推,其德盛于天下,其行著于乡里,《左传》《史记》等诸多史籍均有记载,他是中华古今史上唯一以山(介山)、以县(介休)、以里(介里)、以村(旌介)、以节(寒节)、以俗(寒食)铭记的古之贤人。

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灵石介林介墓)

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灵石介林子母柏)

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灵石介林忌板)

灵石文化_文史_灵石文史

(《介子推隐居被焚处及祠、墓在灵石》原载中国方志理论核心期刊《沧桑》杂志)

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文史_灵石文化_灵石文史

景茂礼,山西省灵石县军营坊村人,1953年生,初中文化,农民出生。北京大学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介子推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故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灵石县文史研究会会员、《灵石文史丛书》编委会委员。2002年受聘灵石县志编篡办公室,编撰完成《抗战时期日军侵灵暴行实录》《王家大院志》《文殊原村志》及景、何、张、梁、樊、温氏《族谱》等多部地情资料专辑;参与编撰《灵石县志》(1978-2011)《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灵石县历史纪事》(1949-2011)《历史人物与灵石地名》《夏门梁氏古堡》《介子吟》等多部灵石史志丛书;编著出版《灵石碑刻全集》(上下),专著有《介子推与灵石》《历程》等书。为灵石文化艺术中心、灵石介林、王家大院、夏门古堡、红崖沟等单位撰写了大量文字资料,在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论文《大禹治水始于夏门》获晋中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挖掘介子文化弘扬忠孝精神》获晋中市文化品牌论丛奖。

文史_灵石文史_灵石文化

上一篇: 潘光旦的以学辅政之路
下一篇: 《乾隆秘史》附身《红楼梦》,开启泛IP新玩法,高段位借鉴名著打造良心剧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