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一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程中,伟大的遵义会议胜利召开,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在这次会议上得以确立,工农红军得到挽救,中国革命得到挽救,中国共产党得到挽救,遵义因此光荣跻身革命圣城之列。
那么,遵义为什么叫遵义呢?
在远古时代,遵义这片土地上已经有人类在生活生产,可它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则是汉武帝时期的事情,而且和各位耳熟能详的“夜郎自大”有着密切关系,但夜郎国其实是有点冤枉的。
先来看一看关于“夜郎自大”最早的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此段文字来自《史记•西南夷列传》,用现在的话说是这样的——汉武帝派遣的使者见到滇国(今云南中东部)国王时,滇王问汉使:“汉与我谁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侯国时,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因为道路不通,所以滇王和夜郎国君都不知道大汉有多大,也不知道他们的国土仅仅相当于大汉的一个州。
朋友们看到了吧,最先“夜郎自大”的并不是夜郎国君,而是滇国国王,不知为什么狂妄自大的帽子最终被扣在了夜郎头上。
古代的夜郎国就是以遵义一带为中心的,是一个彝族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汉武帝一开始亲政,就开始了对夜郎国领土的蚕食,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刚刚获得的原属夜郎国的土地上设置犍为郡,郡治就在如今的遵义市,当时称为鳖县(有学者认为鳖县是秦始皇废除鳖国后设立的,但证据不足)。
在大汉的咄咄攻势下,夜郎国的面积越来越小,大约百年后在汉成帝时期被灭,总计存在300年左右。
公元前111年,鳖县从面积已经大幅度扩展的键为郡划属南面的牂牁郡,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西晋后期。公元311年,牂牁郡被分为牂牁、夜郎、平夷三郡,鳖县改属平夷郡,东晋中期的公元371年,平夷郡更名为平蛮郡。南朝末年,政局动荡,国力衰微,逐渐失去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隋朝也没能扭转这种形势,直到唐太宗即位后局面才有所改观。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唐政府在如今的贵州北部设郎州,下辖恭水等六县,郎州之名即来自古国夜郎。四年后,郎州更名为播州,应该是取威名远播,蛮夷慑服之意。
播州之名历经唐朝、五代、两宋、蒙元直到明朝末年,总共存在了千年之久,因此人们习惯于将播州作为遵义市的雅称。
实际上,遵义这个名字的出现只比播州晚了三年。
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唐太宗将播州下辖的罗蒙县改名为遵义县。
遵义者,遵王之义也,语出《尚书•洪范》,原文为“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意思是:(帝王治国之道)执政不要偏私倾斜,而应遵守先王的法令;不要有所偏爱,而应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为非作歹,而应遵循先王的正路。但是显而易见,唐太宗取遵义作为罗蒙县的新名字是希望当地百姓遵守他这个王的法令。
遵义县出现后,历史上还有过遵义军(军为宋朝时期和州、府并列的行政区)、遵义军民府、遵义府等行政机构。
1949年,遵义县所属的贵州第五行政督察区获得解放并更名为遵义专区,遵义县同时升格为遵义市。1997年,县级遵义市再次升格为地级遵义市,这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革命圣城遵义。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张恒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