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中学文学常识讲座:《左傳》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学文学常识讲座:《左傳》等先秦叙事散文

中学文学常识讲座:《左傳》等先秦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之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甲骨卜辞 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之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清末发现于安阳,距今已三千多年。卜辞所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甲骨卜辞记事比较简单,不成系统,保持了商代记事文字的原貌,短辄几字,长达百馀字。

铜器铭文有长有短,广泛记述了社会生活。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周代铭文字数增加了,内容更加复杂,不仅有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尚书》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尧典》等为后人追述。《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其训辞古朴艰涩,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和形象性。《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反映了周公的心态、周人的政治思想和周初的社会关系。今本《尚书》,大约只有《今文尚书》28篇可信。《尚书》文字古奥典雅,有一定的语言技巧,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春秋》 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写作义例,记事系统而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思想倾向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笔法 是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以礼之规范为评判标准,表达了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民为本的思想。叙事手法高超巧妙,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春秋三传 除《左传》外,还有《公羊传》和《榖梁传》。这两部书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公羊传》文风淳朴简劲,语言凝练准确,《榖梁传》亦文字简朴,议论精深。二书文学价值虽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公羊传》,在汉代和晚清,都曾为显学。

《左传》的艺术特色:

一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

1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

二高超巧妙的叙事手法。

1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巧妙穿插运用倒叙、预叙等手法。

或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或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或用一个“初”字领起,进行插叙和补叙。

2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3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且常写到智者预言和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

4戏剧性情节丰富生动,充满故事性。

有些叙事记言出于臆测或虚构,成为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记述大量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开后代志怪小说之滥觞;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琐事细节。

三广泛描写各种人物,许多人物个性鲜明,其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得到展现。

1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各个年代,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表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

2还有一些人物仅表现出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其性格的某一方面往往生动传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四文字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1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2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特色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周语》侧重论政记言。《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主要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篇幅最长,共有九卷,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

1《国语》以记言为主,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一些议论说理文字往往也精辟严密,层次井然。

2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3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的议论文字上,但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4由于国别史的特点,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由汉刘向整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作者非一人,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人生观: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2运用夸张虚构的手法,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人物。

3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4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二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 说辞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文辞瑰丽多姿,气势充沛。

2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生动贴切,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3运用大量即事编撰、比附现实的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以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左传》与《战国策》说辞之辨蒋寅认为: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情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杜撰寓言,间杂鄙俚;3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强词夺理,巧言令色;4在辞令风格上,《左》平实典重,委婉蕴藉,《战》铺张扬厉,夸饰鄙俗。张宏生认为《左传》和《战国策》辞令在表现形态上有文与野的不同;在层次逻辑上有密与疏的不同;在语言风格上有婉与恣的不同。

第五节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其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为后世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2后世散文创作的楷模。

3其叙事艺术对后世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个性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a先秦叙事散文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

b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

c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

d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上一篇: 穆涛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13)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
下一篇: 回眸中国古代散文法译的百年历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