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不知道有没有2022考研的小朋友来这里“偷学”两招~哈哈 被我逮到啦!不要心急,本周日晚上将有夏日之阳考研第二厉害的 柠檬师姐为大家带来“2022考研新传小白导学班”,然后在元旦左右会开始进行新传考研必读基础教材《传播学教程》和《新闻理论十讲》的带读!敬请期待吧~
现在呢就让我们把所有的祝福都给即将要上“战场”的21学长学姐吧,希望大家两天归来,都是研究生!
废话不多说了,这是诗歌关于文史哲的补充预测论述题,直接上答案,你们那去看看吧。加油。
文学史 History of literature
题目预测1:试阐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专著
参考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阶层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思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并存等因素都为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带来层次丰富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文体观念已经确立,文体的区分越来越细致,向骈体化、韵文化发展。其中,《典论·论文》、《文赋》、《文章流别论》与《文心雕龙》等理论著作都对此时的多种文体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论文》诠释人物,评论文章, 简洁而准确,三言两语即能抓住要害,能够作出比较透彻的分析,开了综合评论作家作品的风气。文章主要批评“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岀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其次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其三,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气又是指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最后论述了文学事业的社会功能。曹丕的这些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较大影响。挚虞《文章流别论》是中国文章总集之始,多为《文心雕龙》所引用,是一部关于文体性质、源流的文学理论专论,对南朝文学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主要内容从思想与文体两个方面出发,在思想上,要充分发挥儒家传统文艺思想,强调文章的人伦与王泽的教化作用,反对奢靡之风。在文体上采用评论文体方法。
陆机作为“太康文学”的代表,其诗歌注重艺术形式技巧,在文学理论发展方面也有贡献。《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在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其直接影响了刘勰《文心雕龙》发展。该文在想象方面精辟论述创作的想象问题,认为文学作品的构思要考虑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法;强调“感兴”,在文学批评史中首个提出并论述了灵感问题;此外将文体分为十类,用缘情、体物概括诗、赋特点;在声律方面也开始探讨音律,影响了“四声八病”说与律诗的形成。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儒家思想是《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核心,其倡导文学创作活动中应抛弃抽象说教,体现出朴素唯物主义文学观。此外它的文学发展变化也受到时代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不仅在书中论述了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强调情感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并论述作家的风格风骨形成的原因,在艺术风格的方向其提出“神与物游”观点,详细阐述各种文章体裁源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文心雕龙》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主观修养等问题,强调批评家需博学广识。除此之外,《诗品》、《书品》等也皆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理论专著从创作的角度给出了很多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见,为后世的问题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题目预测2:论述复古运动。
参考答案
文学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复古之风,在中国历史的发展的长河中,文学突破了传统的局限,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主要的复古运动包括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明代“前七子”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
一、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来倡导古文。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但是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 “以辅时及物为道”。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其一,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认为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其二在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汲取他们的精华,丰富自己的写作;其三,主张自创新意新词,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宋代古文运动以欧阳修为代表,其凭借其政治地位与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等人大力提倡古文。这一时期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的文学而直接像韩愈学习,主要学习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运动也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所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
二、“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
明代时期,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批评当时虚饰、萎弱的文风,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文学上的复古运动。他们拥有共同点文学观,他们力图恢复古典审美理想,提倡真情,突出情与理的对立,甚至以情反理;主张诗文必须表达真实感情,反映重大社会现实;注重作品的文采和形式技巧,使诗歌具有高尚之格与流美之调;倡导超宋元而上,以汉魏盛唐为师。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有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其诗必盛唐的主张使人们注意学习情文并茂的汉魏盛唐诗歌,有利于消除八股文的恶劣影响。但是,前七子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从格调方面刻意模拟,否定了文学应有独创性,也否定了创作的现实生活根源,以致发展到后来模拟成风。
三、“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
嘉靖、隆庆年间的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和徐中行作为“后七子”,在前七子之后,继续提倡复古,彼此标榜,声势更为浩大。在理论上,他们强调用文学反映现实,尤其注重文学的作用,揭露和批判现实生活的黑暗。他们对古典诗歌的体裁、风格、流变有深入而精到的研究。但在创作上不免狭隘僵化,有较大的局限性。虽然他们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他们把复古运动的模仿引到了极端。虽然后七子在近体诗方面都有一定功力,但都带有模拟的毛病。加之才气不足,常有重复雷同的现象。在后七子复古运动后期,由于公安派、竟陵派的攻击,其影响渐弱,已不能左右文坛。
题目预测3:试分析赋这一文体的流变与发展
参考答案
赋是我国古代文体,讲究文采,韵律,是并列于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的一种间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散韵结合的诗性文体,既可以写景叙事,也可以抒情说理。赋起于战国,盛行于汉魏六朝,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骚赋的产生
骚赋指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以及后世模仿楚辞的作品。其特点在于抒情浓郁,意象瑰玮,声调绵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语助词调节音韵。它还不象汉以后的赋那样注重铺陈事物,也没有形成很固定的体制,此时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
二、两汉时期:汉赋的发展鼎盛
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汉赋的特点在于极力摹写各类事物,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 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当然,汉赋除了大赋也有小赋,如汉文帝刘彻的《秋风辞》,该篇赋只有9句。但总的来说,两汉时期大赋发展鼎盛,成为两汉文学的第一文体,代表了两汉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骈赋的盛行
骈赋也叫俳赋,是汉赋的变体,孕育于汉魏之际,流行于两晋南北朝。骈赋的特点,一是骈四俪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对仗组成,句式整齐;二是丽藻雅辞;三是两句一韵,依照章节内容的变换而转韵,格式 较为固定;四是逐渐讲求平仄协调,富有音乐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失去了汉赋的宏廓气象。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与人们崇山独立、自由、清谈、潇洒的个性相适应,内容多表现为闲情逸致,形式上短小精悍,注重对偶,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声律。
四、隋唐时期:律赋的出现
到唐代,科举制度盛行,赋列入国家考试科目,于是产生了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叫做律赋。律赋在骈赋的基础上更注重对仗与声律的工整严密,并对全篇字句数和韵式作了严格的限制。同时,强调格律,在内容上一般立意冠冕正大,在形式上严守声律规范且限韵,辞藻也颇为华美,对偶精切,如元稹的《观兵部马射赋》是典型的律赋代表。但同时,律赋的规律已然超出了汉语文字音韵本身特点所属的形式美,被认为是近于“文字游戏”,显然已失去了文学的真实生命,而作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律赋的形式却一直沿袭至清末。
五、宋朝时期:特色的文赋
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放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开了文赋的先声,其文赋特点非常明显,前为铺排,后以散文议论。另外,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文赋代表作中的名篇。
赋因以赋名篇而发端于先秦,因空前绝后之大赋而鼎盛与两汉,因抒情小赋而风靡于六朝,因律赋、文赋而革新于唐宋,后虽延至明清,但始于金元便逐渐走向末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先锋黄遵宪曾说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这个观点虽然是针对中国古典诗歌已不能再适应时代需要而提出的,但是可以理解为文学的发展一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对于今天赋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题目预测4:分析中国古代历史题材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要,尝试、创造了种种记述形式或体例,逐步形成了可以相互为用的相当完备的历史体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国古代史书按照体例可以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会要、断代史与通史等。
一、时间顺序形式——编年体
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所谓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因此同年或同月、同日发生在同一记载范围的史实安排在一起,不同史实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共时关系。而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延续的时间如果跨年越月分别记载,则显现出某种历时关系。如《春秋》是传世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原是出自鲁国史官之手的鲁国史,经过孔子整理,成为用鲁国纪年编排春秋时期各国史实的史书。以后相继出现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是解释《春秋》的编年史。其中《左传》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代表先秦史学的最商成就。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也是属于这一类的史籍。
二、司马迁创制——纪传体
司马迁在 《史记》中创建的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一般要包括本纪、表、书志、世家、列传和载记等六个要素,或者其中的几个。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其中,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班固的《汉书》,基本承袭《史记》的体例,仅记述西汉一代史事,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此后,纪传体成为“正史”的定体,二十四史都是依据这一体例编纂的,此书将重要的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
三、历史事件为纲——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代表作为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继《通鉴纪事本末》之后,又有明代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清代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等。
四、纲目体与会要
纲目体是中国编年体史书演化出来的一种史书体裁。纪事仍以时年为序,每事有一提纲,以大字提要为纲,小字分注为目,纲简目详,颇便查阅。朱熹以“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纲”仿《春秋》,“目”效《左传》,撰成《资治通鉴纲目》,创立了纲目体。其后,元代陈经的《通鉴续编》,明代袁黄的《袁了一纲鉴》,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都沿用这一体例。
会要一种用 于汇集国家政治制度、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经济、文化等领域典章制度的史书体裁。由于会要内容涉及典章制度,其所保存的原始历史资料较为丰富,可以弥补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会要的创修始于唐代。此书汇集自唐高祖至唐德宗时典章制度,后经杨绍复续修,又经宋代王溥增补,成为《唐会要》。宋代特别重视“会要”的编辑,现存《宋会要辑稿》,就经过10多次重修、续修。
五、内容的历史时期划分——断代史与通史
断代史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述了高祖元年到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通史是指记载几个朝代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实。代表《史记》《资治通鉴》。同按涵盖时间划分的通史和断代史并存的,还有按涵盖的空间范围划分的国别史、地方史,如《十六国春秋》、《华阳国志》等。
这些史书体裁虽然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的,但相互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因此,一部史书,可以归人不同的体裁。如《史记》既是纪传体,又是通史;《汉书》是纪传体,却是断代史;《春秋》是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却是编年体、通史等等。
加油,半夏小童鞋们,千万不要放弃学习,一切都有可能!
更多新传资讯尽在 @夏日之阳的马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