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散文是我国古代主要文体之一。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应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顾。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是谋臣策士的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极为生动。 3、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论语》和《孟子》是儒家诠释“仁”的著作。《论语》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话。《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论的。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言明快,富于鼓动性。《墨子》,代表墨翟“兼爱”的主张,语言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非攻》等篇极有代表性。《庄子》代表道家庄周“无为而治”的主张。庄子散文在诸子中独具魅力。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善用民间寓言,长于譬喻,使文章富于文学趣味。《韩非子》代表法家“因时制宜”的主张, 韩非散文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荀子》代表荀况的学说,现在32篇,多长篇,荀子散文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氏春秋》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创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各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文章富于形象性 两汉时期1.政论文汉初,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文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发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语言富于形象性。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文家,他们的文章大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自己的主张,其中以晁错和邹阳成就较高。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鲁迅A、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 B、《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的影响下,东汉产生了不少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汉书》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3.赋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 明末清初,侯方域(1618—1654)的散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代表有《李姬传》《马伶传》《任源邃传》等。 桐城派古文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流派,主要作家方苞、刘大魁、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因此而得名。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代表作品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清初有不少成绩突出的散文家,如王献定、魏禧、王猷定(1599—约1661)的传奇性散文以小说传奇体打破了传统古文写法,代表作有《李一足传》《汤琵琶记》《义虎记》等。魏禧(1624—1680)以人物传记最为突出,代表作是《大铁椎传》 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为清末改良运动的代表人物,也是学术上改良派的代表作家。
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已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更是对一切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运动开辟了道路,他的《少年中国说》即是这样一篇典型作品。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 一、了解散文常识 二、欣赏散文的语言美 三、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散文的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抒情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 “美文” 散文= “美文”——刘湛秋 知人论世——刘湛秋 刘湛秋小传刘湛秋 ,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 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 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朱自清 二、散文语言美 第四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香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二、散文语言美 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 夏雨是一个泼辣的大嫂 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 冬雨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 雨 女人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灰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刘湛秋《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三、散文情感美 朱 自 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1898—1948)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写作背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二、散文语言美心灵的轻松刘湛秋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
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而这种感觉会导致行为的选择更富有人性和潇洒。一个人自己活得很累,会使你周围的人和社会也感到很累。如果说,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体,就是因为我能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使别人和我有缘相聚(无论多么短暂)都能感到快乐。只有轻松才能使人不虚此生,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以恶是治不了恶的。对于我们这群黄土地的子孙来说,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背负够重的了,复杂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使我们体验够累的了。我愿意以轻对重,以轻对累。对我自己,无论处于佳境还是不幸,我都能寻找自我轻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对周围群体,当我出现在他们面前,能带给他们所需要的轻松,从而增添或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喜悦和痛楚。当然,这也是我在非常窄小天地里的一个愿望,为社会、世俗所囿的我,深知——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也许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宗璞 * 散文的定义 一、散文常识 ①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其实,就是“人的文学”。②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散文是一中“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表现情趣的艺术。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尚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二、两汉时期(政论文、史论文、赋) 三、魏晋南北朝 (骈文) 四、唐宋时期 (古文) 五、元明清时期(小品散文) 先秦时期 1.中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先秦时期 2、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2.史传文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一统的统治局面以哲学和历史的解释 。最具盛名的就是《史记》与《汉书》。 两汉时期 “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 “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 “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鲁迅 C、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 D、《史记》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史记》是我为史学史上的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 A、《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宗思想。 B、《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解决了《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比《史记》详细和明确。 C、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献。现存《汉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 枚乘的《七发》是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其他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此时文坛出现了新的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文体中,辞赋创作的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的对比也最为鲜明。
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之美成为风气,文章的句式结构渐渐发生变化,结果是骈文的出现和成熟。代表作品:王粲的诗赋为“七子之冠冕”,其代表作是《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庚信,代表作《哀江南赋》。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的胜利,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后人将他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有文学价值。南宋散文家在北宋诸位大家影响下,产生了一部分上书言事的政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胡铨、陈亮、叶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
古文运动的成功,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1130—1200)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 唐宋时期 元明清时期本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明代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出现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明初的宋濂(1310—1381)是“开国文臣之首”,他的一部分传记文很有现实意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秦士录〉〈王冕传〉〈李凝传〉等。明中叶以后,针对程朱理学,八股文的束缚,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倡导文必秦汉,他们在对扫荡八股文风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又走上了盲目摸拟古人的路子。后来的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复古运动,也再一次重复了他们的错误。 归有光等“唐宋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进而是万历年间的公安派也加入猛烈抨击拟古主义的队伍。公安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时称“三袁”,袁宏道(1568—1610)最为著名。他们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因此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袁宏道更出于作家的主观要求提出了“性灵说”,公安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是:冲破传统古文的陈规旧律,自然流露个性,语言不事雕琢。
与公安派存在的同时还有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他们也主张独抒性灵。公安派与竟陵派革新的直接产物是晚明大量出现的小品散文,这是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张岱(1597—?)是小品散文作者中比较有成就的一位。他的小品散文题材广,山水名胜、风俗世情、戏曲技艺乃至古董玩具等等都可以入他的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散文常识 中国现代散文 中国当代散文 1919——1949 1919——现在 由白话替代了文言 由“代圣贤立言”变为“表现自己” 由“文章”上升为“文学” 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十七年(1949-1966) 新时期(1978-) 严重滑坡 新的探索 “文革”时期(1966-1678) 浩劫 形:取材、表现手法; 神:中心思想 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联想、想象 一、散文常识 欣赏要点 1.看其是否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 2.即要看到它是实虚结合的艺术,更要看到其实或虚是魅力所在 3.看其是否即小见大 4.看其是否有独有的情致、斐然的文采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 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写出的叙述文字。即是说散文要反映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我”的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的个性,是最关键的。 “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事物。 作者在对客观存在的一切加以描写,寄托自己的情,并通过事物展现活生生的“自我”的灵魂,即散文的神,这就产生出了“虚”。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