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文史不分家!余秋雨:我所写的散文,受司马迁的影响最深

文史不分家!余秋雨:我所写的散文,受司马迁的影响最深

文史不分家!余秋雨:我所写的散文,受司马迁的影响最深文史不分家!余秋雨:我所写的散文,受司马迁的影响最深,余秋雨,司马迁,散文,林语堂

散文文化_文史散文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

历史除了知兴替,还能得到什么?记得小学时,有天在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挑灯看清朝.雍正卷》,兴起随手一翻,记得是受到开头描写康熙晚年王储之争的过程吸引,于是莫名开启了我对历史小说的狂热。接着,初中时候,我看完整套《明朝那些事儿》,读了一遍又一遍几乎倒背如流,接着回溯《挑灯看清朝》的顺治卷和康熙卷、再买乾隆卷;也在差不多这个时候,开始接触金庸小说,一看又停不下来了。还有其他历史相关的书,比如《厚黑帝王赵匡胤》之类,不胜枚举。这是我上初中正式接触中国史前的启蒙,偏偏我最熟的明代在课本中只有短短两三页,其他朝代的政治变迁、经济、特色等还是得从头背起。然而从初中到现在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一直有个疑惑挥之不去:在学校学历史,似乎到最后只剩一堆"名词"演变成另一堆"名词",不管是朝代、地名、制度或事件皆然。

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_散文文化_文史散文

这些名词背后是如何串连的脉络呢?课本篇幅有限,即使写得也太简略反而让人混淆;老师也许会解释,但碍于时间也无法深入分析;考试可能会考一点,但只能在当下立刻想出解答,要再花时间探究也有心无力。背着背着,"该具备"的基础知识有了,但只觉到处都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森森白骨。相较之下,我从前读的历史小说,都有更多的叙事、深入描述人物当时可能的心理状态,以及历史名词的背景架构和分析。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小说的故事性使得各个事件都要有发生的脉络,也很注重其中人物的状态与互动,自然会比讲义上的大事年表更有血有肉。

散文文化_文史散文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纪传体",讲到纪传体,就不能不提一下创始人司马迁——而讲到司马迁,我想与大家分享余秋雨先生在《新文化苦旅》中《历史的母本》这篇散文中,说明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是如何开创"以史立身"、"以人为本"的中国史传统,并延续至今,甚至值得我们做为现今历史教育的反思。01读历史就像是读家谱,我们都是历史中人我们的"文化体质"源自中华文明,即使在几千年后,我们仍旧熟稔《三国演义》,着迷于帝王将相、侠士美人的传说,读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还会不由自主的感伤。

文史散文_散文文化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

在世界史上,中华文明算是蛮特别的,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它并非从一而终都由一个"正统"的血缘或体系统治,而是同时有许多的民族时而分据、时而联合。纵使有些战争、交替甚至取而代之,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在这一片大地上的人们即使纷杂,却又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具备文化多元性的整体。《史记》作为一部通史的形式,统合并连贯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这片大地上的历史轨迹。这样的体例并未随着司马迁的死而消亡,反而一直延续下去,使得历朝历代的人物做事情时,总会意识到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份。"他(司马迁)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喧哗声中戛然中断。"——余秋雨而只要我们回头看,就能从玄武门外的唐太宗一路回望到乌江畔拔剑的项羽,再到正赶着路风尘仆仆的孔子。这些文化的血液就从在历史的延承中慢慢注入我们的身体,使得今天,这些经典我们一读再读,为的是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并从中汲取前人思想、转化并重新诠释,应用于现世生活,知道将往何处去。

文史散文_散文文化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

司马迁让我们知道,读历史其实是读我们的根。02推动历史的是一个一个的人很多人读历史的习惯,是列一个时间轴,在上面一一标示出大事件。这并没有什么不对,毕竟事件先后顺序是搞懂历史脉络的重点。但这样的方式读久了,我们眼中也就只剩下一个个冰冷的事件,各种人物只是造就或影响这些事件的参与者,事件成了主角,也就是前面我提到的"感觉只是一堆名词演变成另一堆名词"。

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_散文文化_文史散文

而纪传体这个大胆的尝试,使得人物成为主角,事件只是人物生命中的一部份。而人本身是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动的,无论是思想还是作为。"在他(司马迁)看来,所有的事件都是川上逝水,唯有人物的善恶、角度、性格,永远可以被一代代后人体验。"——余秋雨那些历史事件并未发生在我们身上,即使倒背如流也难有共鸣,但我们身为人的同理心却总能让我们把自己套入历史人物当下所处的情境,去想像、感受,做出选择,最终理解。举个例子,在现今的历史课本上,我们看得到唐代的税法从租庸调变成两税法,再到明朝的一条鞭法,却看不见看似减轻实则加重的税赋之下,一个个农家被压迫至无路可走的惨况,看不到府兵制下被强迫从军的痛苦。

文史散文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_散文文化

但这些景况,只要看杜甫的《三吏三别》就能明白。因为那是亲身经历的社会观察,以人物的真实悲喜为核心,或许视野不够宏观,却能以小见大,了解那个时代底下广大人民真正的感受。03为何文史不分家?在读《新文化苦旅》时,我体会到文化史以散文书写的魅力,特别是余秋雨先生的丰富学养及独到见解,把历史、文化以及人物熔成一炉,提炼出干净的、重新面对浩荡文明及有情人间的思考。而余秋雨先生在写司马迁时也说到,自己写散文受司马迁的影响最深。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年轻时曾踏遍大江南北,考察各种古迹及文化;开始著述后,又以干净朴实的文笔从容描写各个时代不同的色调、风致、意绪、情境,即使身处流行雕琢骈丽字句而缺乏内涵的时代,却仍坚持用自然的散句平易流畅地叙述。

散文文化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_文史散文

这样的广阔视野与散文风格,造就了《史记》这部同时在历史及文学上都具有崇高价值的巨作。除了历史本身的体裁太像散文外,我觉得文史不分家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文学能从最细微处反映整个时代背景,表现出一个个人物的真性情及生命过程。不可否认,文学的确有它一定的局限性,不过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窥见人们思想文化的发展脉络,而不是只有贬官、流放、伤春悲秋而已。这些文学作品就像一个个动词,以细微却巨大的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连结起一连串看似冰冷毫不相关的名词(事件),为森森白骨重新赋予了血肉,让历史重燃本该有的温度。人性会随着时间改变,但大体上身为人最本质的情感、思考并不会太剧烈的变动,不懂人性,就很难理解到底为什么在那个时空背景下,会发生这些事。04结语:为什么学历史?现在回想,我当初想拿起那本历史小说的起心动念可能只是人类所共有、对"故事"的兴趣吧,尤其是这些故事并非当代所发生,有太多后见之明及想像空间可以玩味。随着年龄渐长,开始想了解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及脉络,因此也更会去查询历史背景,例如前阵子因为想多了解一点哲学而去读西方哲学史。

文史散文_散文文化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

而因着一直以来对文学和阅读的喜爱,加上接触了余秋雨先生的《新文化苦旅》让我对于历史长河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了更多兴趣,因此不再满足于只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影响,更渴望深入了解背后的时空、人物等等。如最近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其中对于与苏东坡切身相关的"王安石变法"也多了很多细节描述,例如对于人民真正的影响、以及新旧党争的思维等等。也因为这样,我对历史课本和讲义的过度简化有些难以接受,由于现在缺乏老师的引领,我开始尝试自己去补足那些"血肉",包含上网查资料、或是看书。也许这样的方式有时会有些片断,但毕竟历史本身就像散文,看似散乱,却还是有一定的结构存在。

文史散文_名家散文典藏王蒙散文_散文文化

写作本文,一方面是分享我从《新文化苦旅》中得到对学习历史的一些反思,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提醒:那些曾经活生生的面孔,不应该被淹没在大量典籍中;然而看似冰冷如铸铁的字句,又是经过怎样的高温锤炼,才能铸出一个个滚烫坚毅的灵魂?更要记住的是,我们也是在历史长河中辛苦跋涉的亿万人之一,若能知道自己的根源,从自己的躯体去绽放属于我们小小的光辉,那么这道集合亿万人散发出的光也会延续下去,继续把时间洪流深不见底的黑暗,照亮。

上一篇: 西方文化史
下一篇: 感知三坊七巷的精神气场——读简福海散文集《历史的斑纹》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