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史 > 值得关注和倡导的“原浆散文”

值得关注和倡导的“原浆散文”

值得关注和倡导的“原浆散文”去秋以来,由江西省文联主办的《星火》文学杂志,依凭散文栏目的改版和长时段的征文活动,陆续推出了数十篇审美意识相通、艺术追求相近的散文作品

去秋以来,由江西省文联主办的《星火》文学杂志,依凭散文栏目的改版和长时段的征文活动,陆续推出了数十篇审美意识相通、艺术追求相近的散文作品,同时完成了一种既高度概括又颇为新颖的创作命名——原浆散文。

何为原浆散文? 《星火》主编、作家范晓波在征文开场时曾有过具体阐发:“作品题材不限,但要求使用作家的直接人生经验或社会观察,不依赖搜索引擎和文史资料,像乡村酿酒一样使用真本实料,高投入低产出,尤其期待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沉淀和发酵后,把个人经验和时代烙印融为一体的厚重之作。 ”“粮食通过酒曲发酵,完全不勾不兑形成的原始酒液叫原浆酒,以此类推,我们用一手经验创作的散文不就是原浆散文吗? ” ( 《痛饮生活的原浆》 )这样的表述清晰而不乏弹性,概括而富有张力。它告诉人们:“原浆散文”作为一种象喻性的创作倡导,其精神内核是强调作家的经验当家,精神在场,同时去粗取精,厚积薄发,努力酿造足以传递生命质感,能够折映生活本真的艺术篇章。应当承认,如此这般的散文命名和创作导向出现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自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正如敏感的散文家所意识到的,信息时代的新事物、新技术、新文明正以优劣并存、得失互见的样态,在较深的层面上参与和影响着作家的生活与写作:一方面,神奇莫测的声像编码和无远弗届的网络传媒,帮助作家开阔了视野,延伸了目光,进而在一个异态纷呈且又进退自由的镜像世界里浏览大千,“神与物游” ,收获事半功倍、举重若轻的艺术效果。然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几乎铺天盖地、密不透风的声像传递与网络覆盖,很自然地交织成一张文明之膜、资讯之网,于无形中间离和阻滞着作家同经验世界的关联,淡化着作家对生活实践的亲近,甚至使一些作家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依赖搜索引擎和虚拟空间找题材、求灵感、搞创作的习惯。近年来,散文领域出现的诸如空洞化、碎片化、同质化、粗糙化等现象,往往与此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散文家如何规避媒体和资讯的强势裹挟,巧妙化解其中的负面影响,以保持精神与生命主体的在场感、能动性和原创力,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我看来,原浆散文的登场亮相,正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或一条路径。从《星火》已发表的征文作品看,以“自叙事”为己任的散文家,一旦选择“原浆”式的审美表达,就必然要调动经验积累,重温体验过程,激活情感储备,必然要以活生生、毛茸茸的艺术形象来对话生命和世相的本真,因此,他们也就必须在更多的时间里抽身网络空间,走向大地、人群和生活,走向田野考察和社会踏访,从而源源不断地拓展资源,吸取营养。这时, 《星火》对原浆散文的呼唤和倡导,实际上是在助力散文家冲破媒体霸权与资讯屏障,实现心灵高蹈与精神突围。

不宁唯是,在这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即可发现,所谓原浆散文还牵系着文学的命运与前景,带有某种前瞻性和未来性。如众所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开始,这场革命波及到各行各业,文学似乎也无法置身局外。时至今日,微软人工智能小冰已创作并出版了足以乱真的诗集,智能小说和散文的现身亦指日可待。智能写作的神奇发展,让敏感的作家在惊喜之余不得不认真思考:该怎样应对来自智能写作的挑战?该如何保持文学表现生活与人性的优势?

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尚需足够的实践验证的话题,但有一点如今还是具备了事实和逻辑的可信性:面对本质上仍是一种思维和语言“高仿”的智能写作,文学必须强化自身的精神性、原创性、辐射性和超越性,力求在人性的破译和解读上,始终处于高端的领先的境地,让智能写作永远充当被动的追踪者和复制者。而在这一维度上,倡导原浆散文堪称因势利导或顺势而为——人性全部的丰富、复杂、流变和微妙都蕴藏在生活的原浆之中,以主体审视见长的散文家,如果能拥抱和痛饮生活的原浆,就中发现并写出人的冥思、默想、直觉、想象、通感、顿悟、潜意识、跳跃性等等,即可使文学之树常绿,从而把一切模板、镜像、数据库、信息源甩在后面。

孙犁认为:在文学各门类中,“散文不能多产” 。原因是“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不是每天每月都能得到遇到……一生一世,所遇也有限,更何况有所遇,无所感发,也写不成散文。 ” ( 《散文的虚与实——致秋实、建民同志》 )对于孙犁的观点,新世纪散文家有所继承,也有所修正。他们明确意识到,要想在全新的创作条件下,充分、深入、持久地展开与世界和他人的精神对话,不仅需要第一手直接经验,同时也需要第二手间接经验,需要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和相对专精的知识谱系,于是,文坛有了散文与随笔的约定俗成,也有了“审美”与“审智”的大致划分。应当承认,这样一些说法是符合当下散文创作实际的。不过有一点仍需强调和厘清:在支撑作家创作的两种基本经验中,直接经验是根基性与本源性的,是潜移默化却又不可或缺的,正所谓“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 (王夫之《薑斋诗话》 )而之所以如此,固然因为由直接经验催生的生活情境,通常多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其实还有更潜在和更重要的一点:作家只有植根现实生活和拥抱经验世界,才更可能产生情感的高峰体验,更容易形成生命的深切记忆,更便于真正激活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精神火花与创造思维。就这一意义而言, 《星火》标举原浆散文,说到底是对文学本质和散文创作规律的一种强力阐扬和切实回归。

(作者系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委员)

上一篇: 文史学会校园百家讲堂通讯稿.doc
下一篇: 世界读书日丨以孝义和诗歌两条线说说浦江的文史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