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世界史教学改革研讨会”
2017年12月8-10日,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和《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合作举办的“世界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此次研讨会包括“世界史本科教学改革”、“世界史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对外交流、期刊建设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三个主题圆桌会议。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共计30余位,分别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全国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
研讨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原祖杰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党委书记陶宏教授致开幕词,鲍成志副院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川大世界史教学情况及面临的问题。此次研讨会虽以四川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为着眼点,但其所关涉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与发展,却是当前我国各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中国的“世界史”专业——准确地说是“外国史”专业——长期以来相比于“中国史”专业处于弱势地位;而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形势,则对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下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展,与世界各国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世界史学者却处于相对失语状态,世界史专业的学生无法体现专业特长,甚至产生身份焦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就世界史教学改革问题展开讨论显得尤为迫切。
圆桌会议一:“本科生教学改革”
本次研讨会第一场圆桌会议的主题是“本科生教学改革”,讨论的焦点问题主要有二:一是是否应该压缩通史教学时间,增加本科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机会;二是是否应该建立独立的世界史专业。而针对这两个问题,来自不同高校的专家们意见并不一致。陕西师范大学的白建才教授首先提出世界史学科力量薄弱的问题。与中国史相比,世界史师资力量远远不够,很多课程开不出来。如此,扩大师资力量,举办更多的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应成为推动世界史教学、发展世界史学科的重要步骤。
浙江大学沈坚教授结合浙大学科设置特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与很多学校不同,浙大文科采用的是大类招生,一年半以后分专业。浙大世界史的问题在于,尽管相对中国史来讲,世界史教师在数量、资历乃至个人魅力上都居于优势地位,但本科生中选学世界史的学生并不多。这说明决定学生是否选择世界史专业的因素,并不仅仅在于教学资源的配备,也不在于本科生课程的专业化程度,世界史专业本身的难度,比如外语能力的掌握、查找资料的困难等,都决定了选择世界史专业读研的学生必定是少数。尽管如此,浙大研究生生源每年都很好,大多来自国内名校。当然,如果本校学生不选择继续读研,那么本科选择学习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清华大学的彭刚教授鲜明地表达了该校对本科生教学的定位。鉴于清华每年有80%的学生要读研究生,因此清华大学将本科阶段视为研究生阶段深造的准备期,看重学生基本视野和胸襟的养成。本科生阶段实行的当然是通识教育,然而清华大学极力反对“拼盘式授课”,即每个专业提供课程的一部分,组成所谓的“通识课”。彭刚教授认为,不应片面强调本科生知识的完整性,而应当提供那种“对学生来讲不可替代”的课程,即课程内容的丰富度应超过学生自学所能达到的程度。这样,授课内容就应当侧重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人的研究特长,二是要与学术前沿紧密结合。基于对本科生教学的这一定位,彭刚教授提出:在本科阶段分设中国史、世界史并不合适,不宜把本科生的专业属性看得过重。
武汉大学的谢国荣教授介绍了该校世界史专业的一些具体教学经验。武大世界史本科专业设置很早,办学方法上在全国也长期居于领先地位。武大世界史本科教学注重一些细节,比如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其策略首先是安排专业素质最好、最富于个人魅力的教师来上第一学期的课程,比如从前的向荣教授;其次,历史学大类分班时,由口才最好的老师来介绍世界史这个专业。在研究生生源方面,谢教授提到武大同样面临优秀本科生在保研过程中的流失,但他并不认为这是灾难,因为这些优秀的学生今后可能流回武大。谢教授还提到川大与武大在通识课程安排上的差别:川大的通识课,除政治、形势类课程外,只占7个学分;武大的通识课则分为四大模块,学生在每个模块中都必须选课,且每个模块都有最低学分的要求。
世界史的本科生教学是与会专家们普遍最为重视的问题。在第二场圆桌会议引领发言的清华大学的刘北成教授,也提出了他对本科生教学的看法。刘老师提出了“何为大学教育的本质”这一更加深刻的问题。他认为,大学教育在今日中国已成为实质上的义务教育,因而其主导方向不应是职业或专业教育,而应是通识教育。然而什么是通识教育?刘老师总结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顶级高校的教学经验,认为通识教育不能只讲常识,通识课不能简单化为各类“概论课”——那是教育者不作为的体现。与各类“概论”课程相比,原典、经典的精读课程往往更有意义。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如果一所学校的文艺复兴研究是其特色,就应增加这方面的课程,并延伸到通识教育。刘教授还特别强调了基本技能培养,尤其是文字能力和外语水平的训练。刘北成教授和彭刚教授都来自清华大学,他们的观点有很多共同之处,代表了国内一流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最强烈的倡导。
此外,来自西南大学的徐松岩教授也对本科生教学改革发表了看法,他的观点主要集中在通史课程的年限上。 徐老师认为通史课程时间不宜过短,以两年为合适。古代史和中世纪史理解难度大、理论问题多,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他设计的方案是:古代史一学期;中世纪史一学期;近代史一学期;现代史一学期。此外,徐老师还认为应加强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流派的介绍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加强理论意识来打通问题意识。
圆桌会议二:“研究生教学改革”
第二场圆桌会议的主题是“研究生教学改革”。陕西师大的马瑞映教授首先强调了在研究生教学中采用seminar授课方式的重要性,这种课程可以及早地引导学生进入专业领域。随后,马老师提出了研究生教学中(尤其是次一流高校的世界史专业)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各高校来讲,其生源质量、考生考研的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对很多学生来说,研究生教育不过是本科职业教育的习惯性延续,其初衷不一定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业研究型人才。所以,研究生教学是要考虑到就业出路,还是要坚持专业导向,就成了一个问题。马老师的结论是仍应以专业性为主,但也提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层面,甚至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引导。
西南大学的黄贤全教授,对马瑞映教授的观点颇为赞同。西南大学和陕西师大在生源和学生就业形势上有很多共性,因而黄老师也认为研究生教学应做到兼顾专业研究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黄老师对研究能力的最低要求是“要入门”,其方法是鼓励学生动起来,较早地进行查阅收集资料、写作研究综述的实践。他也积极赞同通过seminar授课、以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组织学术沙龙等方式来提高对研究生的专业训练。
此前,沈坚老师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看法,他认为相比本科生教学的改革,研究生教学中的问题才是真正重要的。来自南开大学的赵学功教授对此颇为赞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他认为本科生教学和博士生教学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然而硕士生的培养是最为困难的,方法上面临着大问题。南开大学世界史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集中在本科教育,启动了文科伯苓班(对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培养,历史学只是其中一部分)、本科阶段跨学院培养(德法俄日二外四选一)的改革方案。相形之下,研究生教学在生源培育和学生培养方面则无多起色,赵老师认为由于硕士生处于结构上的过渡阶段,各校多不够重视。他提出,为了加强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的专业性,应鼓励学生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出国留学,并加强和国外的交流。
圆桌会议三:“对外交流、期刊建设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进入第三场,讨论深入到“对外交流、期刊建设与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这一主题。从世界史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发展现状来看,加强对外交流,建立校际、国际合作互动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学者们提出,在校际合作方面,国内各兄弟高校间可以推动电子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互派访问学生。在国际合作方面,则可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华东师范大学的沐涛老师提到,该校已经以访学教师为基础,在美国、德国、越南、坦桑尼亚等国建立了国外工作站制度,同时派出学生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与此同时,也应积极引进国外外国史或区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并广泛地招收留学生。
此外,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与专业期刊密切相关,来自《历史研究》杂志社的焦兵老师首先提供了该社对优秀学术论文的一些衡量标准,即应注重说理的逻辑性、跨学科的视野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丰富,当然前提是要在文献和史料上下足功夫。焦老师还表示,现实关怀与学术理想并举,是各大期刊对世界史专业论文的期待。这些学术发表上的要求和标准同样关系到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本次研讨会最后一位发言的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的陈恒教授对世界史作为一级学科的合法性与独立性进行了阐释,他将世界史与中国史相比较,将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与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学相比较,并畅论了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南北地域差异,以宏观的话题为本次研讨会画上了句号。陈老师认为,与中国史相比,世界史专业的分量和地位还严重不足,这集中体现在世界史教科书的匮乏上。陈老师将教科书体系分为三大类:1、教科书;2、研究指南;3、原始材料汇编。世界史专业在后两项上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陈老师也提出,在受欧美主导的学术话语体系下,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独立性和话语权仍未有清晰的界定。如何将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怀融入世界史的学术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议题。结合最新公布的历史学“一流学科”格局,陈老师认为世界史专业尚且处于“北方三角”的主导下,南方处于边缘和失语的地位,他呼吁南方高校世界史专业应有意识地打破北方占优的知识权力体系。
最后,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霍巍教授致闭幕辞。霍院长提出,在全球化的时代,具备广阔的眼光和胸襟是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发声的关键。中国目前对世界史的研究亟待加强,必须结合世界史学科特色和发展规律,培养外语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双优的世界史专门人才。在听取了与会专家们的讨论和建议后,霍院长总结道:就川大而言,相对弱小的世界史学科如今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在稳住阵脚的前提下突破发展;结合川大的地区特色和实际,集中力量组建一支有数个主攻方向的研究团队,才是一条可选之途。就此而言,本次“世界史教学改革研讨会”已初步达到了目的,校内、外的诸多专家学者,以及学院领导班子,已为川大世界史教学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有益的思路。
供稿:任姝欢、王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