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语所”全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在广州成立,1940年10月至1946年10月驻在李庄的栗峰山庄。
栗峰山庄老照片
栗峰山庄又称为板栗坳,距李庄场镇约5千米,位于李庄镇永胜村一组门官田。栗峰山庄座西向东,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而典型的川南民居大宅院。其大门处有一座带有装饰性类似牌楼建筑及相邻的一片房屋,为“牌坊头”,其右为“下老房”“摇钱树”“田边上”,左为“戏院子”。沿牌坊头石梯拾级而上过正厅房,再上为“坡高头”即整个栗峰山庄的正堂屋,也为全山庄的中轴线,其余房屋由此幅射建筑开去。全山庄共计有门108道,暗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之数。有一冲之隔的北面有座规模较小的院落,名“桂花坳”;南面“八瓜碾子”处的院落,名“新房子”。全山庄三座建筑群互为犄角之势,在建筑上虽各自独立但又相呼应。山庄里有许多石刻、木刻、浮雕、彩绘,做工相当精美。
1942年绘制的栗峰山庄(板栗坳)民居平面图
在抗日战争中的1940年10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和体质人类学研究所迁到了栗峰山庄,与两个研究所同时来的,还有上千箱文物和十余万册图书资料。在栗峰山庄的六年里,学者们在此找到了一块做学问的净土。在这里,“史语所”的创办者傅斯年、甲骨学家董作宾、“非汉语语言之父”李方桂、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梁思永、中国人类学先驱凌纯声都在此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此外,还有劳干、李光涛、王叔岷、董同龢、周法高、吴定良、芮逸夫等也在此立足李庄、研究全国,后来分别成为了各个学科的大师,其中的芮逸夫当时进行的川南苗族调查研究的地域是距李庄不远的叙永、古蔺、兴文等地。
1941年6月13日中央研究院成立13周年在栗峰山庄门口的合影
芮逸夫(1898-1991),江苏溧阳人,192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外文系,1930年进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担任助理员,1934年到“史语所”任职。芮逸夫先后对湘西苗族、云南佤族和傣族、贵州苗族进行过调查。在“史语所”迁到李庄后,芮逸夫对川西北藏族、川南苗族进行过调查。
芮逸夫(1898-1991)
1942年12月1日至1943年5月18日,芮逸夫和胡庆钧到川南苗族地区调查。这是继1933年芮逸夫到湘西苗族地区调查后,“史语所”又一次停留时间较长、研究较深入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调查。当时,芮逸夫是“史语所”的副研究员,胡庆钧是西南联大在“史语所”实习的学生,两人先是同行调查,后来分头进行。整个调查历时6个多月169天,除中途3次返回李庄有40天外,都在开展调查工作。整个调查分为4期,调查的地点涉及今天的叙永、古蔺、兴文等县的后山、砚槽、分水岭、海坝、南垇田、马家屯、大树、夜珠塘、大坝等苗族聚居地区,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川南苗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婚姻、丧葬、社会形态等各个方面。
芮逸夫拍摄的川南苗族老照片(部分)
调查结束后,芮逸夫写成了《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俗》一书,稍后胡庆钧也写出了《汉村与苗乡》一书,这两部书是民国时期苗学研究的重要著作。此外,在对川南苗族进行调查中,芮逸夫坚持每天记日记,并不时拍摄照片,6个多月的调查结束时,芮逸夫的日记也成了厚厚的一本书。此后,芮逸夫的日记也编辑成了名为《川南苗族调查日志1942-43》的书,翔实地记载了开展调查的各个细节,并附有56张珍贵的苗族照片,该书具有很强的学术资料价值。
芮逸夫在川南苗族调查后形成的著作
2012年,栗峰山庄被列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栗峰山庄经整修后重新对游人开放。整修一新的栗峰山庄里主要陈列和展示中央研究院在李庄期间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芮逸夫、胡庆钧所进行的川南苗族调查研究成就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却是独具地域特色和苗族特色的一部分。
远眺栗峰山庄
(文章源自:“宜宾史志”公众号)
注:《宜宾史迹》系列文章的主要参考书籍为《宜宾市志》《宜宾史话》《宜宾历史文化旅游》《宜宾城的2200年》《酒都文物》《宜宾地区文物志》《叙州府志(光绪版)》及宜宾市域内各个历史时期的区县志等。宜宾史志部分图文来自互联网,仅作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