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证券研究的科学之美:薛定谔、石墨烯、纯碱与酯化——A股民间高手眼中的证券世界(证券研究长篇系列连载之二十七)

证券研究的科学之美:薛定谔、石墨烯、纯碱与酯化——A股民间高手眼中的证券世界(证券研究长篇系列连载之二十七)

证券研究的科学之美:薛定谔、石墨烯、纯碱与酯化——A股民间高手眼中的证券世界(证券研究长篇系列连载之二十七)A股民间高手系列连载之二十七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准备一次相亲活动,要求填写一份申请表给网站,里面要附上一张照片。举办活动的人说如果再写一篇文章会更真诚。于是我决定写一篇女孩能看懂的科学艺术散文,要以证券研究的投资热点为主题。在漆黑的航班里我花了一个小时构思文章的结构,然后静心写了五天完稿。

我做证券研究工作一直很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周上七天班,我整日所考虑的是如何设计和完善一套能够每年收益12%,容纳10亿元资金进出的投资策略体系。过去几年里,我的一个娱乐项目是每周固定会在下班后到公司对面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不再想工作的事情。我总是一个人看电影,我的朋友们哈哈笑着说这就是孤独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我会笑笑解释说一个人看电影效率高。其实我没有告诉他们,我曾经有一次看深夜场的《古墓丽影》,全场只有我一个观众,当女主角打开木乃伊棺材的时刻,我的手机贴着裤子开始震动,朋友兴高采烈咨询我一个股票技术分析的图形问题。

七夕就要到了,我仍然保持一周3到4次健身房训练,朋友问,你真的去健身房训练么?我说是真的,晚上7点下班后,我会在家休息一个半小时然后去训练,因为我需要随时做好准备遇到Mrs.Rright。可是怎样会遇到Mrs.Rright?我看了各种来自知乎、虎扑、微信帖子,总结了一下,就是要立下人物设定。

看《芳华》的时候,我看到男主黄轩觉得很喜欢,我们知道,要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吸引到心仪的女孩注意,人设是很重要的,比如一个男人他的人设可以是“勇敢真诚的”、“温文尔雅的”、“敏捷沉稳的”、“善于沟通的”、“坚韧智慧的”。我有几位朋友就是走这个路线,他们会在朋友圈里发几张加班照,或者写深度研究报告推送给喜欢的姑娘,这就是立人设。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姑娘,我想我最喜欢的人设应该是“才华横溢”,因为这样的人生会过得比较精彩和有意义。才华就像大江大河,你身处岸边总会感受到它的声音,有一次我听崔健唱《一块红布》,开头一段是“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后来我读龚鹏程写的《中国文学史》,这首歌意境之美其实是运用了宋词写法,在历史上到了南宋中期,以辛弃疾、陆游、杨万里为代表,他们写作风格散文化、押韵较不拘谨,追求体兼骈散,而崔健的歌曲正是效仿了这种宋代辞赋写法,使得文法合于诗法,诗法通于文法。崔健学生时代钟爱文学,最终走上了音乐道路。

在对于成长股和周期股研究过程中,我看过很多科学书籍并时常为其深邃的创造力而震撼,人类在黑暗中日以继夜劳动,试图完成自然界复杂的拼图,而科学家的才华横溢却照亮了整个世界。我既因为研究电子芯片股读过集成电路工作原理,也因为通讯股5G计算过香农定理,很多时候,整个科学领域会因为单一条基本方程式的发现而突然产生很大的进展,就连原本神秘难解的原子物理世界也可以简化为一行代数符号。

有一回读诺奖得主基普.索恩的《黑洞与时间弯曲》,我们知道牛顿之后物理学家在量子领域有了一场革命,与宏观颗粒不同,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征,从而它所遵从的物理规律也与宏观物质根本不同,其中一个代表是1929年德布罗意物质波与1932年诺奖海森堡不确定原理,在微观物理领域,正是由于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运动特点,我们无法同时准确的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更精确的说,如果要更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那么动量的测量一定会更不准确,既然不可能同时准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因而也就不可能用“轨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

1926年发表的薛定谔方程式是科学领域试图用简洁数学方程式刻画原子物理世界的重大尝试,他的三维运动方程式是:

(粒子在三维空间概率波运动规律)

它有一个简化版本是:

我简单讲述这个方程式的思想,既然一个量子系统(例如一个电子)在观察发生前以概率云(a cloud of probability)的形式存在,薛定谔的认为由于物质波是一种概率波,因此将其波动方程解出后,那么在一特定的时间间隔内一个粒子会被探测到的概率就和|y|2成正比,|y|2被称为概率密度。

在这个物理学公式上,学生时期我曾经思考和演算过很长时间,它的核心在于通过傅里叶变换把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叠加,其实通讯技术发展历史上从2G到5G发展过程中也曾经运用了这种算法。具体来说,薛定谔运用的数学计算方法是以概率密度|y|2为轴线,通过傅里叶变换和反变换公式分别获得一个以动量为变量的方程与一个以位置为变量的方程。

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我们知道如果要确定性的知道粒子的位置,就需要容忍一个粒子的较大动量,因为根据不确定性原理可知,位置的不确定性越小,动量的不确定性越大。按照常规想法,增加动量可通过增加粒子质量与提高粒子速度两种方式,由于增加物质速度会增加捕捉粒子位置的难度,因此薛定谔选择不断放大粒子的质量,从而将粒子速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种情况下,在已知粒子原位置与粒子速度的情况下,可对于一段时间后粒子的位置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

就是在这种思想下,薛定谔方程式利用波函数)和概率来描述极致真实的世界,让科学家能够详细地预测物质如何运行,并具体描绘出原子系统的构造。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ψ(r,t)是波函数,这种波函数是用粒子出现在给定的位置r与时间t下的概率幅度(probability amplitude)来表达。▽2用来描述ψ(r,t)在空间中的变化。U(r)则是粒子在位置r的势能。这样一来,就像以一般的波动方程式来描述池塘上涟漪前进的情形一样,薛定谔方程式也可以描述粒子(例如一颗电子)在空间中概率波的分布情形,波峰对应的是粒子最可能出现的位置。这个方程式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子中的电子能级,因而成为量子力学的基石之一。

乔治.罗斯特基写的《美国电学、电子学二百年发展史》讲到直到1729年英国人格雷才开始进行用金属作为导体导电,那时我开始想为何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的原子可以自由移动么?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原子没有移动,移动的是电子。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描述金属键本质的最简单理论是“电子气理论”。这个理论把金属键描述为金属原子脱落下求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

这样看来,电子气理论主要用来解释金属的结构和性质,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一般比较少,而且也相对容易失去,所以可以看成金属原子失去外层的电子后,成为金属阳离子,“浸泡”在自由电子的海洋中。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金属的很多性质,如导电性与延展性。这里让我们意识到,金属晶体和其他晶体不同的是:它处于自由电子的海洋里,这就引出了后来石墨烯的概念。

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

我们在投资界中高度重视的石墨烯可以追溯到2000年的诺奖得主日本化学家白川英树,他从1970年代开始在导电高分子、有机半导体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开辟了材料科学的新领域。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非金属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导电,这个科学原理我们先从最基本的石墨讲起。

石墨不同于金刚石,它的碳原子不像金刚石的碳原子那样呈sp3杂化,而是呈sp2杂化,形成平面六元并环结构,因此,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的,层内的碳原子的核间距为142pm(1纳米=1000pm),层间距离为335pm,说明层间没有化学键相连,正是由于因为2层之间相隔距离已经可以放入3个原子了,所以层与层之间是靠范德华力维系的;石墨的二维结构内,每个碳原子的配位数为3,有一个未参与杂化的2p电子,它的原子轨道垂直于碳原子平面。

由于所有的p轨道相互平行而且相互重叠,使p轨道中的电子可在整个碳原子平面中运动。因此,石墨像金属一样有金属键,有导电性,而且,由于相邻碳原子平面之间相隔较远,电子却不能从一个平面跳跃到另一个平面,所以石墨的导电性只能沿石墨平面的方向。

我们知道石墨晶体中,既有共价键,又有金属键,还有范德华力,不能简单地归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晶体,是种混合晶体。1毫米的石墨大约有300万层平面,科学家开始设想能否将1毫米石墨一层层剥离,他们的思路是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做成了这件事,于是获得了2010年的物理诺奖,我们很快会讲到,他们的突破创新不仅仅是分离石墨烯,而是霍尔效应。

从量子力学看,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窝状晶格的平面薄膜,是一种只有一个原子层厚度的二维材料。碳原子有4个价电子,其中3个电子生成sp2键,即每个碳原子都贡献一个位于pz轨道上的未成键电子,石墨烯的C原子外层三个电子通过sp2杂化形成键,每两个相邻碳原子间的键长为1.42×10-10米,相邻两个键之间的夹角为120°,每个碳原子的垂直于层平面的pz轨道可以形成贯穿全层的多原子的π键。

以前我在系统研究TMT类股票时,曾经读过黄正荣在1963年出版的《半导体和半导体器件》,里面讲到半导体的霍尔效应。到了2009年,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这是他们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最重要原因。

霍尔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电磁感应现象,如果把半导体放在磁场中,通以电流,并使电流的方向和磁场方向垂直,那么,在与电流和磁场相垂直的方向上会出現一个电势差。在左下图中。磁场方向如图所示,在CD方向通过电流,那么在x方向上的AB两点之间就会出现一个电势差。这个现象是物理学家霍尔在1879年发現的,所以叫作霍尔效应,这个电势差就叫做霍尔电势差。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就可以知道,电子和空穴在磁场中运动时,都将受到电磁力的作用。电磁力的方向是由磁场的方向以及带电粒子所形成的电流方向来决定的。如果带电粒子所形成的电流是沿着Y方向,磁场是沿着Z方向,那么电磁力是沿着x方向的关系,可以用右下图中所示左手定则来表示。

电磁力,也就是洛伦兹力的大小则为F=qvB, 其中q为粒子所带的电荷, B为磁场强度,v为粒子的运动速度,其描述的是某个粒子的受力情况。在科学实践上,如果左下图所用的半导体是P型的,那么带电的粒子是空穴。空穴在受到X方向的电磁力作用以后,就会向A这一面集中,使A这一面积累有正电荷,变成带正电,而B那一面,则因缺少空穴,变成带负电,A、B两面之间因而产生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做霍尔电场。霍尔电场的方向和电磁力相反,它的作用是阻止空穴继续向A面集中。在刚一开始,霍尔电场还不足以阻止空穴的积累,随着空穴的进一步积累,霍尔电场渐渐地增强。当空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霍尔电场就完全能阻止空穴的积累,于是在A、B之间出现稳定的霍尔电势差。假使左下图中的半导体是n型的,那么带电粒子是电子。

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

同样,电子在受到电磁力作用以后,也会向A这面集中,不过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A点的电势是负的,B点的电势是正的,所产生的霍尔电势差刚好与p型相反。如果我们研究过半导体就知道PN结工作原理本质上与霍尔电势差相同,这就意味着在继硅与锗后,石墨烯也可以成为一种半导体,而利用这些导电高分子材料可以制造出许多新颖的电子器件,如发光二极管、轻便的彩色显示器、可以卷曲的电视大屏幕,从而改变我们的世界。

今天的中国无论谈到基础化工还是原油化工,我们总是会有产能过剩的印象,这一点以煤化工尤甚,其实对一个曾经工业落后的国家能够做到今天这一步是件很了不起的成就。今天的石油产业链中,原油的直接产品中大约有80%为成品油,20%为石脑油(又称轻汽油)。石脑油原料用以生产烯烃以及芳香烃产品,烯烃产业链中,我们可以得到乙烯、聚乙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氯乙烯PVC、乙二醇EG、聚丙烯。芳香烃产业链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二甲苯PX和精对苯二甲酸PTA。

尽管化工领域产品众多,但其中甲醇、精对苯二甲酸、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和聚氯乙烯,这四个化工产品作为化工类期货中最重要的交易品种才是投资最重视的。我自己有一套加州伯克利大学化学教授Bruce H. Mahan教授撰写的化学教材,还有译者复旦大学化学系谢高阳教授的签名,Mahan个人非常不幸的在1982年因与霍金同样的疾病英年早逝,1986年诺奖得主李远哲正是他的博士生。

我们知道20世纪较重要的技术发展之一是用有机化学制品来大规模制造使生活舒适和多样化的产品。这些重要的工业有机过程始终涉及化学上的尖端科学,从石油的控制热解制造低分子量的烃类,一直到药剂的精巧的多步合成。

然而实体经营与高校科研不同,在所有工业化学中一个很强的和普遍存在的实际影响是产品的最终成本,懂得这点是很重要的。因此,许多工业流程是用那些在化学实验室中完全不用的试剂和反应条件来实现的。例如,实验室合成、常用的高锰酸根和重铬酸根离子这类昂贵的氧化剂,它们是从来不用来生产象醋酸和丙酮这些年产万亿磅计的化学药品的。用来代替的是像氧气和硝酸这样的廉价氧化剂。一般说,要寻找这样的工序,使所需的化学制品能连续生产,而不是分批生产;并且花费很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能量消耗将产品容易地从副产品中分离出来,在经济上是很有意义的。

回顾中国百年来的化学工业,有过两次很重要的科技巨大进步,而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是1930年代侯德榜时代无机化学工业的纯碱工艺的改进,另一个是现代的有机化学加聚与聚酯反应,它们作为化学反应的重要一环,对上下游行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我们知道纯碱即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基本工业产品,很多工业都要用到碳酸钠,如玻璃、制皂、造纸、纺织和漂染等。碳酸钠在自然界存在相当广泛。例如,一些生长于盐碱地和海岸附近的植物中含有碳酸钠,可以从植物的灰烬中提取。当冬季到来时,湖水中所含的碳酸钠结晶析出,经过简单的加工就得到天然碱。我中学时读历史,说张家口雄踞长城之关口,扼南北之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实古代纯碱运输正是经过张家口和古北口转运全国各地,因此,在我国素有“口碱”之说。

既然纯碱可用于生产玻璃、制皂、造纸、防止等轻工业用途,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以后,从自然界中提取纯碱碳酸钠的方法已不能满足现在工业的需要,纯碱工业随之发展起来,实际上我看安东尼.阿里奥托的《西方科学史》,纯碱的工业制造是历经三代才成熟的,世界上从18世纪末开始运用路布兰法实现了碳酸钠的工业生产。其生产原理是:

第一步是用硫酸将食盐转变成硫酸钠:

NaCl+H2SO4==NaHSO4+HCl(在120℃高温条件下)

NaCl+NaHSO4==Na2SO4+HCl(在600℃~700℃高温条件下)

第二步则是将硫酸钠与木炭、石灰石一起加热,反应生成碳酸钠和硫化钙

Na2SO4+2C==Na2S+2CO2(在1000℃高温条件下)

Na2S+CaCO3==Na2CO3+CaS(在1000℃高温条件下)

我们知道,18世纪末,碳酸钠的工业生产路布兰法是运用氯化钠、硫酸、碳和碳酸钙四种原料制成了碳酸钠和硫酸钙,路布兰法生产纯碱原料利用不充分、成本较高、设备腐蚀严重的缺点,在1860年代逐步被索尔维制碱法取代,索尔维制碱法将四种原料减为氯化钠和碳酸钙两种原料在氨气中进行反应生成碳酸钠,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运用氨碱法生产纯碱,我们比较一下生产工艺的差别。

第一步,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将二氧化碳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溶液中,可得到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NH3+CO2+H2O=NH4HCO3

NaCl+NH4HCO3=NaHCO3+NH4Cl

第二步,制取碳酸铵

2NaHCO3=Na2CO3+CO2+H2O

客观的说,索尔维的氨碱法生产纯碱具有原料(食盐和石灰石)便宜易得、产品纯度高、氨和部分二氧化碳可以循环使用、制造步骤简单等优点,所以,很快成为大规模生产纯碱的工业方法。但氨碱法也有缺点,最重要的问题是原料利用仍然不够充分,索尔维的氨碱法中,食盐中的氯(Cl-)和石灰石中的钙(Ca2+)会生成氯化钙杂质,如何处理它成为氨碱法生产的一个问题。

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

侯德榜的联合制碱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化学历史记载这是因为侯氏制碱法原料中不包含CaCO3,而是通过合成氨法直接从外界通入NH3和CO2,因此,原材料中就不再需要Ca2+;而对于Cl-,是通过分离微溶于水的NaHCO3和溶于水的NH4Cl,使得Cl-留在NH4Cl溶液中,而析出的NaHCO3晶体则通过加热分解得到Na2CO3。

其实这么说并不全面,侯德榜是站在了1918年诺奖弗里茨.哈伯和1931年诺奖卡尔.波施的肩膀上眺望,正是经过这两位化学家的努力,侯德榜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催化剂技术并购买了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工作的合成设备。在这个地方我想过很长时间,虽然联合制碱法可以使氯化钠的利用率提高到了96%以上,但它会增大设备循环处理的量,也会加重设备的腐蚀。然而在1910年之前,用低碳钢制造的合成反应器不能承受高温、高压下氢气的腐蚀,这样设备瓶颈就成了关键问题,科学界经过反复试验后找到了用软铁作衬里的办法,最终我们现在化学工业能够综合利用原料、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无论是现代的飞机外壳,座椅靠背还是一个普通水杯,都是有机化学工业的结晶。今天的有机化学工业需要将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单体联结在一起,可产生分子量很高的聚合物,它们具有适合于制造纤维、薄膜、保护层、弹性体、管道、容器和绝缘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质.因而聚合物的生产是化学工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分子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设计适合于许多不同类型用途的合成聚合物。在化学工业中用到两种主要类型的聚合过程,加聚反应和缩合反应。

加聚反应是很容易理解的,几乎总是涉及带有一个或更多碳碳双键的单体,如乙烯、丙烯、异丁烯和各种乙烯基单体。通过适当地选择单体,把两种或更多种单体结合起来(共聚反应),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就可能由加聚反应创造出一些适合于多种用途的物质。有些加聚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具有能显示它们化学组成的商业名称。

而在缩聚反应中,单体单元的一部分被消除,从而聚合物与用来制造它的单体具有不同的组成。最简单的例子是把双功能团的酸和醇结合起来缩掉一分子水制成聚酯。在Bruce H. Mahan教授撰写的大学化学中译版教材里我们曾经学习过乙酸和乙醇在酸催化下发生酯化的反应:

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_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

乙酸和乙醇分别是一元酸和一元醇,在这个过程里,酯化反应中乙酸分子中的羧基 -COOH中的羟基 -OH与乙醇分子羟基 -OH中的H原子结合生成水,乙酸脱去羟基 -OH,乙酸脱去H。而如果用二元酸和二元醇发生酯化反应,就会得到连接成链的聚合物,这又被称为一个简单的聚酯反应。(为了说明这一过程,下图里我手写了一个这样的聚酯过程)

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_石墨烯的研究历史

我们能够看到,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不同,在生成聚合物的同时,一般伴随有小分子副产物(如H2O等)的生成。因此作为缩聚反应单体的化合物应至少含有两个官能团。含两个官能团的单体缩聚后生成的缩合聚合物呈现为线型结构。

最简单的缩合聚合物显然是聚乙烯,而它的商业商品之一是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目前工业上,LLDPE的生产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源自原油:原油-石脑油-乙烯-聚乙烯-LLDPE。另外一条源自天然气:天然气-乙烯-聚乙烯-LLDPE。目前,LLDPE主要采用石油路线,中东地区的一国家采用天然气路线,但所占比例较小。

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

聚乙烯生产装置都是一体化装置,即工厂直接采购石脑油,通过一体化装置生产出乙烯和聚乙烯。而LLDPE则主要利用线型低密度装置或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进行生产,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艺为UCC的气相法和加拿大杜邦的溶液法。不同生产工艺产生的成本和质量是有差异的。

在进行大宗商品价格研究时,我曾经思考过成本的问题,从生产流程可以看出,尽管原油、石脑油以及乙烯都是LLDPE的上游原料,它们的价格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聚乙烯(PE),包括LLDPE的价格变化,但是,一体化装置的使用决定了对聚乙烯成本影响最大的是必然是石脑油,而非乙烯单体或原油。

线性低密度LLDPE的产品是我们平日生活中常用的保鲜膜或者超薄塑料袋,而工业用塑料则是以聚氯乙烯PVC为主,这是我国为何生产PVC的企业是中石化或中石油的原因,因为PVC对国民经济意义更重大。

PVC生产工艺与石油和煤炭都相关。非常巧妙的是,石油和煤炭不仅都是PVC的原料,而且我们的工程师们还分别为它们量身设计了两套不同的生产工艺,这两种生产工艺的学名叫电石法、乙烯法。电石法是采用煤炭生产聚氯乙烯,乙烯法是用石油生产聚氯乙烯。

首先,我们来看看从煤炭出发而设计的电石法。此法既然是从煤炭出发的,首先就是以煤炭为原料,煤炭炼焦得到焦炭,将焦炭与生石灰混合后,电炉加热,就得到了电石(CaC2)。电石是煤化工从无机原料转化为有机产品的重要中间体,将电石用水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乙炔。乙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产品就是氯乙烯,氯乙烯再进一步聚合得到最终产物聚氯乙烯。这种方法的特点除了是利用煤炭为初始原料外,最显著的是电能消耗非常大,然而在中国由于煤炭资源丰富,因此反而是制造PVC最常用的方法。

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

我们再来看看乙烯法生产工艺,此法后于电石法出现,但对技术、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在国际上电石法工艺基本上已经遭到淘汰,乙烯法工艺才是主流。目前比较先进的工艺路线是利用氯气直接对乙烯进行催化,得到氯乙烯,进而聚合得到聚氯乙烯;另外一种应用更为普遍的生产工艺是先利用氯气对乙烯进行加成得到二氯乙烷,对二氯乙烷做消除反应,得到氯乙烯,再行聚合得到聚氯乙烯,这种方法没有前者经济性好,但由于技术要求相对低,是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

第一种:

4CH2=CH2+O2+2CL2==== 4CH2=CHCL+2H2O

nCH2=CHCL === -(CH2-CHCL)n-

第二种:

加成反应:C2H4+CL2=CH2CLCH2CL

消除反应:CH2ClCH2Cl+NaOH====CHCl=CH2+NaCl+H2O (乙醇、加热条件下)

加聚反应:nCH2=CHCL=-(CH2-CHCL)n-

乔治城大学商学院教授PietraRivoli写了一本书叫做《一件T恤的全球经济之旅》,我们今天所穿的涤纶正是源于PTA。我们知道,石油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石脑油(别名轻汽油),从石脑油中提炼出MX(混二甲苯),再提炼出PX(对二甲苯)。PTA以PX(配方占65%-67%)为原料,以醋酸为溶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空气氧化(氧气占35%-33%),生成粗对苯二甲酸。然后对粗对苯二甲酸进行加氢精制,去除杂质,再经结晶、分离、干燥,制得精对苯二甲酸产品,即PTA成品。

石墨烯的研究历史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

这个世界是很精彩的,很多伟大的人物参与其中,亚历山德罗.伏打是意大利人,安德烈.安培是法国人,詹姆斯.瓦特是苏格兰人,乔治.欧姆是德国人,迈克尔.法拉第是英格兰人,而爱迪生是美国人,无论是物理、数学、化学,科学技术一向超越国界。我们今天的文章里讲述了很多很多东西,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生活在我们之中,他们受到我们的尊敬。

我从事证券研究已有数年,有一回我研究医药股看到格列卫发明后,全世界各地的患者给他寄感谢信,我看过其中一张是中东人的,他们集体穿着绣金边的传统沙漠白色长袍,在甲板上迎着海风欣赏和欢呼苏伊士运河上壮美的落日美景,此时薄暮的光线在广袤无垠的海水中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仿佛预示着人类即将摆脱对于未知疾病的落寂而迸发出一个新的璀璨希望景象。

这篇文章就是我想说的话:生活是非常精彩的,又充满希望。

石墨烯历史研究进展_石墨烯历史研究报告_石墨烯的研究历史

上一篇: 20世纪中国蒙古史研究述略.doc
下一篇: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