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关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社情民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在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设方面,强调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如何激发社会活力,汇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是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必答题。

一、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制度尚需健全。一是扶持激励不够。以恩施市为例,现有社会组织322个,其中,社工机构仅12个,供需存在不平衡,对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培育有待加强。二是购买服务相关机制有待完善。当前,社会组织承接的项目多依赖上级项目,本地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保障不明晰。

(二)资源整合有待加强。当前,村(社区)仍存在人手不够、统筹不力、服务不优等问题,需要激活群众主体力量,整合社会多方资源,进一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专业化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社会组织承接服务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普遍存在参与方式不够多元、参与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二是社会组织内部运营、档案管理不够规范,影响参与基层治理的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

(一)“外”优环境,完善制度机制。当前,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健全完善相关制度,配套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一是明确职责。按照《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中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种社会力量,要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前提是明晰职责,在各负其责的前提下,协同参与。因此,明确各主体的协同职责,进而明确各自分工和合作,促使各社会力量在明确职责下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二是优化政策。一方面,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在资金、项目、人力、智力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畅通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另一方面,完善街道(乡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政策保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把社工专长和基层治理需求结合起来,精准匹配供需诉求,实现社区治理与需求“无缝对接”。三是壮大队伍。发展村(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增强社会工作的发展活力。一方面要通过保障专业社工的待遇,让专业社工招得到留得住,比如云南省玉溪市出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对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工师资格的分别奖励2000元、3000元、1万元。另一方面要通过价值引领壮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信用激励等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组织和保障等机制,鼓励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便民服务、矛盾调解、环境卫生整治、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

(二)“内”强素质,注重能力提升。一是提升专业化水平。通过考试培训、社区培育、评优激励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并针对不同社会力量主体进行精准化培训,提高能力水平。二是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培育的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要健全运营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安全管理等制度,通过健全内部管理进一步提升规范化专业化能力。三是建立评估机制。建立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考核评价、意见反馈和社会监督机制,形成从立项评审、项目采购、过程监管、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一整套闭环路径,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联动,培育服务品牌。一是要处理好社区与社会力量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村(社区)枢纽作用,连接社会力量开展基层治理。福建省厦门市在社区层面搭建社会工作者协会、社会工作者工作室等服务平台,借助社区信息平台和网格化机制,以智慧社区为支撑,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区急需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人才,实现居民需求项目生成、服务对象收集汇总、政府核定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有序承接、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推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社区治理模式。二是要处理好向上争取与因地制宜的关系。恩施州地处武陵山区,经济和社会组织力量相对薄弱,一方面要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给予“五社联动”项目资金倾斜和重点扶持,另一方面要巧用“乡土重塑”机制,通过整合乡贤资源,凝聚力量充实基层队伍,争取多方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上一篇: 人民网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下一篇: 陕西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