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社工常见心理问题和自我调节建议

社工常见心理问题和自我调节建议

社工常见心理问题和自我调节建议与我们的帮教服务对象类似,身为社工的我们,也是普通人,在遇到突发性事件,和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问题时,我们同样会产生各类负面情绪,受困于各类心理问

与我们的帮教服务对象类似,身为社工的我们,也是普通人,在遇到突发性事件,和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问题时,我们同样会产生各类负面情绪,受困于各类心理问题。一旦不能妥善处理,势必会影响到后续正常的工作和作息。

矛盾产生的根源——踢猫效应

这是心理学中较为典型的情绪传染链,也是我们在日常帮教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在与前一位服务对象的相处中很不愉快,由于对方不配合的态度或者是极为过分的要求让我们很生气,这种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会在与其他服务对象接触或者是和同事接触中表现出来。对方仿佛就是一个出气筒,我们将自身不满的情绪转移到他们的身上。

踢猫效应就仿佛一个圆圈,以始作俑者为中心,向四周延展,造成更为严重的潜在影响。它不但会影响帮教整体质量,破坏好不容易建立的社工与对象的信任关系,更会影响到一个办公室同事之间的团结和谐,埋下争吵和分裂的祸根。

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更要学会疏解他人的情绪,截断“踢猫效应”的传播链条。共情和换位思考是消除“踢猫效应”最好的解决办法,设身处地的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思考,了解他们的难处,自然就会理解他们。同时,我们还要明白“情绪污染”的危害,避免将负面的情绪通过语言、表情、姿态传递给他人。要知道,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更严重。

两败俱伤的结果——海格力斯效应

在帮教中,总会遇上一些“不配合”,他们看似“不可理喻”,逃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看似“贪得无厌”,总是要求社工做到更多的事,答应更多的承诺。有时候,忍无可忍的我们会直接发作,与对象发生言语争执或冲突,从而造成越来越深的误解,越来越大的矛盾。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海格力斯效应”。

这种传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心态无助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更无助于我们日常帮教工作的顺利展开。以仇恨应对仇恨,除了能够带给我们短暂的快感之外,还能带给我们什么呢?对象的问题依旧存在,我们的帮教工作依旧陷入一片泥潭,这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好处?

无论是在帮教,还是在和街道相关部门沟通过程中,人际交往必然存在利害冲突,面对他人有意无意的非难和质疑,我们一方面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完善自身不足;一方面要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沟通,消除双方因交流不畅或者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隔阂和误区,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减压技巧,适度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才能更好地轻装上阵。多与自己的朋友、同事乃至督导沟通,倾诉内心的焦虑,寻求帮助和支持;多参加适度的运动,在释放汗水的同时,也释放自身存在的压力。

无尽的梦魇和循环——习得性无助

并非危言耸听,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出现在我们帮教的服务对象身上,这种心理现象同样会出现在我们社工自己身上。

所谓习得性无助,简单来说,是长期积累负面生活经验使得个体丧失了信心,继而丧失了追求改变的驱动力。当开展帮教的对象一次又一次因为复吸而陷入“打击-处罚-签订协议”的循环,当投入大量精力、大量物力而对象最终依旧走上复吸的老路,重复过去几年、乃至十几年一直在上演的“剧本”,相信每一位社工都或多或少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浓浓的挫折感,会质疑自己这份工作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最终演变为对自身职业的懈怠感和无力感。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但如果我们在挫折中沉沦,那我们便会跌入命运为我们所挖的“陷阱”,最终彻底沉沦于无尽的梦魇和失败的循环。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想要克服习得性无助,首先就要有自信和乐观的情绪,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在挫折的磨砺下坚持下去,这是收复失地和逆袭的根本。

当遇到对象复吸而开始质疑自己工作存在的意义时,我们应该多去看看那些成功戒断的对象的例子。我们应该自豪,正是在我们的干预和协助下,这些对象才能有机会拥抱新生命,重新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我们的工作是伟大的,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同时,我们还要好好总结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改善自己今后的帮教方案,并学会从失败中看到积极的那一面,从而肯定我们帮教存在的价值。相信对象一定会戒断毒瘾,相信我们的帮教一定会产生效果,这才是对抗习得性无助的正确之路。

后记

我们平时习惯于研究服务对象的心理,致力于为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恰恰忽略了自己,同样也是一个需要帮助,需要解决问题的存在。谨以此文献给各位社工同仁,望大家在工作之余不要忘记关爱自身,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做好自我调节,以最佳状态迎接各种挑战。

上一篇: 二战后三十年香港社会的转型与变迁.docx
下一篇: 社会八大最赚钱行业排行榜,你知道几个?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