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常委、市知联会会长、市运管处处长杨志平反映,城市是地方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动力源泉,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布局决定了城市的形态,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等规划建设管理决定了城市功能。过去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城市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区域发展起到了巨大助推作用。进入新时代,东、中、西部城市群差异分化更加明显,亟待进行城市更新。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家尚未出台系统全面的指导性政策,各地也在探索实践,我市城市更新在各部门协同落实、规划理念创新、运营管理效能、改造建设中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市的雷同及缺失特色,摊大饼式发展导致了只有外延而内涵品味不高,出现城市功能不健全及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城市人口基数、密度小,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关联度不高,导致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转成本高、运行效率低、城市更新动力不足。三是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历史原因,早期实施落地比较粗放,当时节约集约理念不强,建成及在建项目不同程度存在低效利用、闲置及批而未供的现象。四是城市公园等公用设施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的建设投资,特别是水资源消耗大,维护管理成本高,基本以单一的财政输血型供养为主,造成财政负担重,优质资源闲置未高效融合利用。
城市更新,不是大拆大建,应针对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体现白银特色,注重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承和创新;注重文商旅模式创新和丰富业态营造活力空间;注重文化保护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整合各类要素产生内生动力,赋能城市更新带动区域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塑造城市特色,促进城市高效运行。一是精心编制规划计划,在有限的空间内科学合理确定城市功能,促使城市各类要素有机组合,力求城市功能和效能的最大化。要立足 “兰白一体化”重要节点找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完善功能布局,稳步更新,系统治理。二是塑造城市特色与品味,体现建筑风格色彩与城市风貌整体性,城市建设布局与山水等环境协调对应性,重点塑造高原城市特色、凸显建筑艺术性,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颜值,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白银奠定基础。三是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家园。从城市的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着力改善更新,以构建蓝天碧水净土空间,统筹实施大环境绿化、城市绿化、庭院绿化,增加绿化美化的艺术性,丰富点线面式空间与平面布局。适时进行小区及单位下沉绿地的试点及推广工作,达到既能降低绿化用水成本,同时提高雨水及中水回收利用目的。持续推进绿色建材的使用、建造理念的更新,促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四是将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内容,由重建设向重经营管理转变,由单一的公共服务管理向兼容商业转变,丰富文商旅融合业态形式。要在不改变原有绿化、水面等基本肌理的情况下,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进行适度的改造建设提升,精心划定儿童娱乐版块、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版块、地方传统戏剧版块、健身康养茶坊及咖啡屋等特色区域,以上投资由地方平台公司与银行融资完成,在此基础上引进专业团队入驻运营,进行个性化特色管理,既能保证公园的公共服务属性,又能满足消费需求,提升公园的附加值。(如成都的百花潭公园,在未更新前每年需要财政支出300多万的管护费,不产生经济效益,升级更新后,每年产生400多万的运营收入,由输血变成造血。)通过重组各类资源,盘活资产经营要素,汇聚产生内生动力,创新城市更新模式,精心经营城市,提升城市运营效能。五是注重文化赋能城市品味。白银既是工矿型资源城市,更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持续做好历史建筑保护的活化利用,不随意拆改,不破坏传统规划建设格局和肌理。比如,白银公司一招(曾是前苏联专家寓所)、公司俱乐部、银光俱乐部、银光办公楼、矿坑、小火车等城市历史元素十分珍贵,要把挖掘整理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工业游学结合起来,延伸文旅产业特色链条,让白银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商旅融为一体,塑造城市文化特色。
(二)城市联动融合,提升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能。一是积极融入城市群,建立有效关联的城市群关系,以城市群带动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要进一步优化白银地域各城市关系,定位准确,形成“城市航母群”的竞争力。构建强链、延链、补链的多层次发展结构,关键是不搞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补台而不拆台,共建共融,培育新动能,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城市群联动,一二三产联动,是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发展的两大引擎。一二三产应深度融合协同,打通消费端与产业端,实现1+1+1>3的能级转换和效能。
(三)盘活土地资源,为城市发展释放巨大空间。一是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优化工业用地布局,正确处理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为新型产业项目及优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保障,释放土地红利,为产业发展空间留白。二是在土地、环境、碳排放等约束性条件下,通过盘活要、功能升级转换,综合施策,赋能城市更新,为助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探索可操作的技术和政策路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