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州荔湾区,是广州历史城区内的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该街区南至逢源中路,经逢源东街、宝贤坊至莲塘二巷,北至逢源北街、宝源正街,西至龙津西路,东至华贵路,它具有清末西关住宅区的特色,其格局留存至今、变化不大。笔者走访调研了这片开放式街区的公共空间,发现它在缓慢衰老的同时,又有一片生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提供更为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会比表面材料的更替、新的颜色的涂抹更有意义。 此外,对于公共空间的塑造也更有利于重塑整个开放式街区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开放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城市更新
1 宝源路历史街区背景与现状
清朝时期,随着广州对外通商和经济发展,西关逐渐成为繁华的商贸区和居住区,宝源大街一带作为西关地区的一部分也随之繁华兴盛。清末民初时期,西关大部分地区已成为贸易、商业、手工业为主体的商贸中心区。到了民国广州建市之初,西关成为了广州中心城区的一部分。那时,西关地区以大街小巷为主要街道,内街一般只需满足行人来往,且多为居住性内街,大街只求方便人力车的出入掉头,因而内街宽一般仅有2—3 米,窄时仅有0.6米,宽处也不过7米,路面有条石、砖砌路面,也有土质路面。
1920年以后,陆续修建扩建西关地区大部分道路,宝源大街更名为宝源路。西关住宅区即耀华、宝源、逢源、多宝一带,发展至毗邻的泮塘。这种南北和东西交叉的方格网街道系统与青石板铺砌的街面是清末西关住宅区街道建设的特色,其格局至今仍改变不大。而当时的历史街区由于城市交通现状等原因,正是采用了现今大力推行的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式街区格局。
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州荔湾区,是广州历史城区内的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目前广州共有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45片,其中历史文化街区26片、历史风貌区19片。历史文化街区包括人们熟悉的沙面、上下九-第十甫、人民南、恩宁路等,历史风貌区则包括了白云山、莲花山、东皋大道和珠江广州河段等。)该街区南至逢源中约,经逢源东街、宝贤坊至莲塘二巷,北至逢源北街、宝源正街,西至龙津西路,东至华贵路,它具有清末西关住宅区的特色,其格局留存至今、变化不大。也许是因为这四通八达的小路网,这片老城区的住宅区至今没有转变成为独立封闭的个体。该片区总面积9.54公顷,核心保护区面积7.0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50公顷。
2 宝源路历史街区现状概览
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过程悠久,社会结构成熟,传统肌理为,内街支巷垂直于主要主街街巷发展,形成疏密有致,有规律的肌理形式。现代肌理为大体量的建筑物或者建筑组合,但由于加建情况,使原有肌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
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大量传统民居,低层建筑占大多数,仅有少量的多层以及中高层建筑,且多层及中高层建筑的占比相当。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结构以混合结构为主,砖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同时也占有较大比率,且两种材料结构的建筑相当,对比可以发现,混凝土结构多为中高层建筑,应该为后期建设的产物。
宝源路历史保护街区,在保留原有城市街区尺度与肌理的同时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的文物建筑,为老城区保留了历史印记。仍具有文化生活多元性和丰富性,历史街区具有均匀分布各种公共服务设施,诸如餐饮、娱乐、银行、购物等多种便民设施,历史社区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力。
3 宝源路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与城市更新细节思考
3.1 宝源路街区公共空间现状与思考
通过对宝源路街区交往空间的调研,根据所参考的论文中(何善思《历史街区公共交往空间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对历史街区交往空间类型的分类,将空间分为以主内街为中心的交往空间、以巷道为中心的交往空间和以街区级公共交往空间节点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整理宝源路开放街区交往空间类型及分布如下图所示。
以主内街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条片状模块主要围绕宝源路和逢源路拓展开来,并且向南部渗透较为强烈;以巷道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枝状模块主要分布在街区东南部;以街区级公共交往空间节点为中心的交往空间面状模块,主要位于逢源肉菜市场附近、穗文大厦附近以及恒宝华庭北侧。街区级的公共交往空间,停留人数最多,活动形式最多,以巷道为中心的交往空间停留人数次之,但是在巷道交叉处,又会凝聚更多的居民或者小贩再此停留,从而有更丰富的空间活动层次。
在宝源路历史街区,根据调研我们将公共空间分为散步空间、寒暄问候空间、饮食聊天空间、休憩娱乐空间这四种类型,将每一个空间类型汇总到图纸上,梳理出空间肌理,发现宝源路的公共空间虽然紧凑甚至可以说狭小但是仍然具有丰富的空间形式。把这些空间分析叠合起来又能看到新的可能性。
笔者将上述四种活动形式的空间统一调整透明度为20%,并叠合起来产生如下图所示的交往空间叠合图,然后将此交往空间叠合彩图,根据不同颜色的交叠数量排序,得出交往空间复杂程度图,由浅到深、由单一到复杂,一共有五个层次,颜色最深的空间活动最复杂,这些活动最为复杂的区域同时也是调研发现活动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
同时,由于老城区内老龄化严重,在宝源路历史街区内及其附近的居民多为中老年人,大多已经不再需要出门工作挣钱,他们白天的公共活动多为棋牌娱乐或者地下博彩,场地内块状的空间多被他们用作棋牌娱乐的汇集点。这些博彩或者棋牌活动并不那么合理合法,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的同时又需要一定的隐蔽性,所以一般聚集在老城区中车辆并不能直达的区域(比如警车不能直达,外来人员也不容易轻易看到),这些块状区域作为老城区的特色活动区域,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老城区活跃度最高的区域。这些区域在空间上和可达性上都与交往空间复杂程度图中颜色最深的部分相符合。
通过走访以及后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片区由于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用地紧张、开发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原因,缺少运动服务设施和儿童游乐场所,不能较好地满足片区内的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活动需求,这间接导致大家沉迷于棋牌娱乐和博彩娱乐中。由此看来,整个空间结构、空间氛围和公共服务设施供应,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形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活化公共空间、增添不同年龄段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使历史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此外,在公共空间的探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绿化空间。但是根据走访后所绘制的绿化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宝源路街区绿化空间不足,主要的绿化类型为行道树,缺少成片、成组织或者小聚集的绿化空间。
老城区城市空间的紧张也使公共空间的绿化设施捉襟见肘。
3.2小中见大,通过细节思考街区更新背后的故事
在走访宝源路街区的过程中,我们虽未进入居民的家中,但可以通过很多细节看到这个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状态。如下图所示,虽然民间也有一些对于传统家具的修复和仿制的作坊,但是通过破旧的趟栊门中自主修复的细节,可以看出此区域的历史建筑修复工作有待专业化的团队进入后进行全面完善专业的步步深入与完成;同时,通过观察立面形式和材料可以发现,由于老城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少人多,一些原有的西关大屋上又砌起了砖混的小楼房,这些细节无不诉说着老城区城市更新中的故事和历史。
同时,街边四处可见的桶装煤气,无不说明这个街区的人们还没有用上管道天然气,他们在老城区生活的设施设备还没有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而各式各样的报刊箱似乎在诉说他们寒来暑往,年月更替之后,各自主人的更替;又似乎在诉说虽然主人们彼此住在一个院子里或者同一栋楼里,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强势的管理体系,能够将这些公共设施统一起来。那街巷中的人力垃圾车,很好地表达了老城区内街的尺度,也诉说了在城市更新中由于街巷的狭窄,现代化的车辆很难深入城区,仍然需要小尺度的人力或人力车来完成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工作(比如垃圾清扫)。而走街串巷后满满当当的废品回收车,又吐露出老街并未真正老去,他仍有活力、仍能容纳很多人在里面的生存、生活和发展。
4 巴塞罗那的公共空间改造与启示
既然上文谈到了公共空间的使用,在城市更新的案例中,对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最著名的便是巴塞罗那,2016年夏天,笔者有幸去到这座西班牙的海滨城市,感受它独特的城市魅力。在开放的城市街区环境中,随处可见的街角公园令人印象深刻。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东北部、地中海西岸,人口420万人,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也是西班牙最大的海港和文化古城。巴塞罗那市民非常热爱户外运动,所以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一直将公共空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分为两个阶段:1981—1991年,以许多小型公共空间改造与建设为主,更新的主要对象是扩展区中逐渐走向衰落的地区;1992年到现在,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 开始向大型公共空间的改造与建设转变,更新的主要对象拓展到城市边缘的衰败区和滨海区。
1981年-1991年,为了恢复市中心和街坊的活力,迅速改善城市环境,巴塞罗那政府采纳总规划师奥依厄尔·博依霍斯对城市进行“碎片”式更新的建议。从小型公共空间入手,采用“ 针灸法”,单点切入、改建和创造了许多小公园、小广场,彻底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一时期公共空间政策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规模城市开发带来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小规模的公共空间开发能够有效避免了大规模改造带来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将复杂的旧城改造问题一一分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2)渐进式更新对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这种渐进式的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避免了纯市场经济操控下的对大众利益的侵害,防止该有的公共空间被破坏、占有、挪作他用: 其次渐进式的更新保留了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社区文化风貌。
(3)恢复公共空间品质、改善生活质量: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给整个街区及周边地区的居民舒适的生活环境,留住街区的青年人,恢复和提高了社区生产力的同时,保障了原住居民的利益。
(4)简单的设计手法、凸显人文主义关怀:巴塞罗那缩减车道在车道中央形成人行休憩空间,设计成可游可憩的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居民休闲场所。街道的人性化设计不但改善了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大改善了都市景观。
(5)艺术品与公共空间的结合:公共艺术作品主要具备了两个主要的功能: 一是营造空间,凸显空间的独有的氛围感;二是强化社区的认同感,不同社区有不同的艺术品,融入各自的元素,增加对各自特色的认同感。
而1992年开始,巴塞罗那开始通过举办大型盛会推动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协调大型公共建筑与城市整体环境的关系,营造人行空间和亲水空间的良好氛围。
在前一时期的针灸疗法、渐进式策略和提升空间品质、改善公共设施的策略,依然非常适用于今日的宝源路街区。
5 思考与小结
曾经有个建筑师在谈历史建筑更新与保护的时候,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人的治愈,应当从脏器、骨骼开始,到肌肉,再到外貌,老房子的治愈也相似,是从看不见的地方,从水电、物理舒适度着手,再进入结构,最后到外观。个人觉得鞭辟入里之中又别有趣味。
将上述观点与本文发现的问题以及巴塞罗那的城市更新经验相结合,笔者认为,在城市更新和建筑更新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比如本历史街区的水电煤气问题,保障居民的基本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才能留住老住户、吸引新住户,使历史街区在人口数量上和人口结构上迸发出新的活力。此外,基于本文对于老城区公共空间的叠合分析以及巴塞罗那的城市经验,本人认为应当修整街区内违建,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如修整现有空间、建造小公园、搭建艺术装置、种植绿化区,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面貌和公民的生活品质,也会使老城区越来越有活力和各年龄阶层的包容性,使广州城更具有历史的韵味、现代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作者简介:
干颖滢;现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