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报告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报告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报告《文学理论入门》读书报告

作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学者,乔纳森•卡勒在解构主义诗学、结构主义和文化研究等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同时,他也为文学通识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学理论入门》便是卡勒最为重要的通识类、引导类读本,尽管篇幅短小、简明扼要,但本书观念新潮、思想敏锐,集中呈现了他对于文学基本概念的探索和解析,对于构建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极富启发性。

一、概述

《文学理论入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了卡勒本人对于文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阐述。作者从“理论”这个名词入手,系统解释了对于“理论”这个词的理解以及作为文学体裁的理解。作者认为,“理论”最普遍的用法即表示“思考、猜测”,同时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同时,文学研究的理论并不是对文学本质和研究方法的解释,它已经被用来指称那些表面看起来属于其他领域的思考对文学提出的挑战,并为其重新定向的作品,其通过对意义、写作、文学、经验的尝试的批评,从而达到质疑的效果。接下来,作者在第二章又对“文学是什么”做出了解答——这两部分可以说是本书后续论述的基础和前提,对“理论”和“文学”做出最基本的名词阐释,让读者了解卡勒进行文学理论论述的基本语境,是我们了解并对“文学理论”进行思考的基石。

在本书后续的内容中,卡勒分别就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中的语言、意义和解读;修辞、诗学和诗歌;文学中的叙述;叙述中的述行语言与述愿语言的关系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中的身份、认同和主题六个主题进行专题性的论述和解读。

介绍理论最好的办法是讨论共同存在的问题和共有的主张,而不是概述各种理论流派;最好是讨论那些重大的辩题,它们并非把一个学派置于另一个学派的对立面,而是讨论各流派之间的明显不足。作为通识读本,卡勒以独特的视角、易懂的语言,针对多重文学议题进行了讨论,在后文中,我将着重选取几个重要部分,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文学”与“理论”:解构主义与卡勒对“文学性”的解读

“文学是什么”,这是卡勒在《文学理论入门》中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一直是文学理论家和通识理论教材聚焦和试图解释的关键问题,但有意思的是,卡勒并不像传统的文学理论那样试图对“文学”直接下一个定义,然后由这一定义出发展开逻辑表述。

他首先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合法性提出质疑,认为这个问题对于文学理论研究并不重要。卡勒认为,现代理论已经超越了学科的边界,它所关注的对象也就不一定是文学本身,更何况非文学作品同样可能具备人们所说的“文学性”。接下来,他引入历史的视角,进一步对“文学”这个概念进行解构。从19世纪的“著作”“书本知识”,到对现代西方文学“富于想象力”的定性的历史追溯,卡勒进一步提出“在我们的文化层面上要把一些东西看作文学会涉及到什么”的问题。为了对这个问题做出解答,他从文本出发,指出语言脱离其他语境、超越现实限制时便可以被称为“文学”,另一方面,如果文学被看作是程式的产物,它的叙述便不在于其传达的信息,而在于其表达的形式和手法。

而卡勒对于文学性做出的五种解答,则是其在理论层面最具创新性的内容。他认为,文学是语言的冲突、语言的综合、虚构、审美对象以及互文性或自反性的建构。他提出五种“视角”,并力图让读者“对每一点论述,都可以从一种视角开始,但最终还要为另一种视角留出余地”。

这便是解构主义与文学理论探究的融合。在传统观念看来,“文学性”指的是文学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性,其实现在于对日常语言进行变形、强化、甚至歪曲,即“对普通语言实施有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定义很容易将文学置于某一特定程式的囹圄之内,将文学限制于语言的变形、形式的雕琢和“审美意识形态”之类的陈词滥调,而卡勒以文学的不可重复性结构了文学理解的单一性和终极性。

卡勒的解构主义观念同样在他对于“理论”的阐释中有所体现。卡勒认为,就文学的实际效果来说。应将其定义为对于“常识”的批判,即对于语言、文本和意义、写作和经验等惯常判断的质疑和颠覆,同时提供“非同寻常”的另类思路和选择。而在我们现今的普遍语境中,“理论”总被定义为某种永恒不变的公理,强调对于理论的学习,而以卡勒的视角来看,我们更应对经典抱有一种反思和批判的态度。这也郑是卡勒解构主义内涵的体现,解构并非对于意义的逐层解读,而是对于公理的唯一性提出质疑,这是解构的目的和出发点。

综上而言,卡勒对于“文学”和“理论”概念的界定可谓批郤导窾,其解构主义观念的融入大大增强了其理论的创新性,同时也为文学入门学习者理解概念提供了新的角度。

三、文学理论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宿:身份认同和主体性

从全书的篇章解构来看,如果说,前两章对“理论”和“文学”概念的解构是文学研究的出发点,亦是卡勒对其文学研究阐释的立足点,那么其在本书最后一章中提及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则是他要阐释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最终归宿。

在此部分中,卡勒针对“自我”的定义做出发问——先天亦或是后天?个人亦或是社会?接下来他将对身份的阐释置于“文学”这个领域中,指出文学作品的叙事为身份的塑造提供隐含语境和模式,它使对作品人物的身份界定成为主题,又使读者在阅读文本中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这便将文学创作和阅读提升到了心理分析的层面——对身份认同的寻求已经成为了一种心理过程,而当我们放大这种心理过程中的一些区别时,便映射成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区别,就形成了群体概念的普遍的解构。

卡勒的这一层分析实际上是为文学本身加上了“社会性”的滤镜。“身份认同”,从词源来看其强调的便是“同一”的内涵,其关键问题便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可见,这种身份认同是主体意识的一种觉醒,认同的核心问题便是主体问题,而主体则是在特定社会与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关系的自我确认,一种有关自我主体性的构建与追问。那么,在作者塑造某个“特定身份”的人物,或者在读者阅读中构建自我身份的认同中,便与社会有了交流,也就让文学本身带有社会性的色彩。

正如同卡勒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心理分析最终再次肯定我们可以冲最严肃、最富盛名的小说中汲取经验”。诗歌和小说都是以要求认同的方式对我们述说,我们在与我们所读的那些人物认同中成为我们自己:离家出走,去追求大城市的生活;信奉并追随男女主角,像他们一样反叛长辈,在尚未体验世界之前便厌倦了一切,或倾尽一生去追求爱,试图再现小说中的浪漫情景。

四、小结

总体来说,《文学理论入门》一书体现了乔纳森•卡勒在文学研究方面极大的创新性,他没有像其他理论家那样描述各个学派之见的“斗争”,以并联式的线性解构为读者一一解释那些晦涩生僻的文学术语,亦或是将文学理论通识读物当作文学理论研究的文学史进行时间线的罗列。其成书蕴含了作者自身的内在逻辑:从一切的出发点开始——我们应当如何对“理论”与“文学”进行界定,到一切的终点结束——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本身具有怎样的社会性。

虽然全书总绕不开“理论”二字,但他却着眼于理论所常道的各个关键的“流变”,并在将解构主义思想渗透其中,层层剖析、逻辑严密、鞭辟入里可以说为文学入门学习者进行理论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上一篇: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doc
下一篇: 人际交往是幼儿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正确引导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