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doc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doc

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doc试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和文学性内容提要: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联姻,它是介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双向边缘文体。报告文学既不是完全同于新闻报道,也不完全同于文学创作

试论报告文学新闻性和文学性内容提要: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联姻,它是介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双向边缘文体。报告文学既不是完全同于新闻报道,也不完全同于文学创作,它兼有新闻与文学的两种特性。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运用形象思维,利用典型形象说话则是报告文学的必由之路。必须在真实性的基础上达到文学形象化与典型化,并做到新闻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化、典型化的辩证统一。关键词: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真实形象化典型化一、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Reportage的译语,是从外语而新造的术语。对于报告文学的定义,历来学术界都有些不同的看法。美国《韦伯斯特大辞典》对“reportage”(报告文学)与动词“report”(报道)两词诠释为:reportage:指这类作品——对于直接观察过、或者有文件资料认真地记载下来的事件和场面,给以真实的、详细的描述。Report:注意写出„„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发展。《辞海》中解释为:散文的一种。是文艺性通讯、速写、特定等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但不能虚构,迅速及时地表现出来,发挥社会作用。以上两种看法,都强调了报告文学文学性与新闻性这两个最基本特征。

但从报告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上述的定义显然是涵盖不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大家较认可:报告文学是用一定的文学审美手段与政论方法真实、及时、形象、有针对性地报道具有特殊传播价值体裁的样式。在主体分类属性上,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体裁;在主体属性上,报告文学是新闻性、文学性与政论性的统一。本文将对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与新闻性作重点论二、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关系溯源关于报告文学是新闻起源论还是文学起源论早有争论。刘白羽同志认为报告文学“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诸如《左传》、《史记》„„”(1)。可以看出,刘白羽认为报告文学是由中国古代文学起源的。也有人认为报告文学是从近代外国游记散文中发展而来的。如盖奥尔格西尔斯特的《环游世界旅行记》。还有种批判现实主义起源论,这些说法始见于西方的一些文学评论者的论述。比如法国彼埃尔墨林(PiereMerin)说:“左拉是控报告文学的创始者。(2)”还有人认为报告文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闻文体的蜕变而形成的。对报告文学的新闻起源与文学起源论争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也非本文论述的重点。但对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的认可是得到认可的。

文学性与新闻性相辅相成,统一于一体。它是兼具新闻与文学的长处,但又同二者有所不同。毛泽东同志说过:“非驴非马也可以。骡子就是非驴非马。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3)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曾指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与已无关,但是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可望取得最大的成果。”(4)报告文学正是这种处于新闻与文学夹缝中生长起来的一个奇葩,它不是新闻与文学的任何一方面的延伸,而是双方延伸的交错。三、报告文学新闻性的具体内涵我们说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是指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一些基本特性。主要表现在时效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从价值观来讲,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报告价值,一个重要的原因就体现在新闻价值素质层面,它立足于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和广泛社会兴趣的题材作为报告对象,同时,报告文学所写的事实与陈述的信息对读者的接近性与人情味有多少,也对报告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新闻贵新。同样,报告文学也以此为特点,强调及时性与新鲜性,所以被誉为文学中的“轻骑兵”。著名作家巴克说:“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5)报告文学特别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时间界限就更加明确。

如《中国姑娘》(鲁光)和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这类报告文学,时效性很强,如果不及时发表,就削弱了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用。这里还有一种情况:有些报告文学报道的事件是早已发生的,但反映的内容却是全新的,这样的报告文学,也应该是新鲜的、及时的、具有新闻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反思型报告文学对“新闻性”的概念有了新发现和新拓展。例如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是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才写出的,但仍得到列宁的很高评价。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更是如此。发表在10年以后。作品全方位详实地报道了地震的前前后后,为读者再现了事件的原生态。对事件做出了更权威更详实的背景分析与历史的反思。《唐山大地震》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感,形成了深厚的冰冻新闻的强大吸引。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真实,尽管有时有真人为原型,但写出来的人物已不是原型本身,不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的。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须有其事”为特点,而小说等样式的真实性“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6)由于生活的本质真实体现在对真人真事的艺术描写中,这类作品就具有一种其它文学样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价值,对读者能产生一种其它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思想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像新闻一样更直接地参与社会生活斗争,发挥直接改造社会现实的作用。

有不少人主张,报告文学应当做到“绝对真实”,不容许有任何的想象和虚构,即使一个很小的细节也不能出入,否则便是“弄虚作假”。但是,写真人真事的报告文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绝对真实”。“绝对真实”的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报告文学就是文学,不是“文学性新闻”。它要求真实,并不是自然主义照相。对现实生活来讲,报告文学作者在摄取的“镜头”是一种选择和提炼。而不同工作者又有不同的选择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告文学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把握时代的真实和阶级斗争的真实,对现实生活的过程做一个忠实的记录。四、报告文学文学性的具体内涵当今的报告文学,已是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报告文学同一切文学作品共有的质的规定性。当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还有其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点,如真实性特点(区别于小说、散文);时间性特点(区别于传记文学、回忆录)。而且它们对于报告文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有时还应加以强调。但是,尽管如此,都绝不应该,也不可能排除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本质。文学性一般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一是形象化地构思。报告文学必须以特殊的艺术思维方式,将审美对象的外部形象与主体的喜、怒、美、恶主观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审美意象;必须以可视可感的生动画面去感染启迪读者,要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要有与这相关的人物群像与典型事例,要有活灵活现的场景描写。

二是非虚构的艺术表达。也就是把客观事件中事物通过某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集中作用于欣赏者特定的感觉器官,使欣赏者产生包括美感在内的特殊感受,进而引起对客观事物广泛的联想和理解。报告文学可以应用除虚构以外的一切艺术手段来进行艺术表达。从小说中吸取描写人物展现生活细节的技法;从诗歌中吸取抒情创造意境的技法;从杂文中吸取议论的形象化的手法等。三是形象性语言。文学的语言固然是形象的,但形象的语言外延比之要宽得多,比如一些口语,形象的科普文章等;我们也不能把文学的手段归结为文学语言,它们是两个不相同的概念。将文学 的语言归结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显然是肤浅的。 当然,报告文学的文学特性还应作品的创作个性、艺术个性,由此产生的风格与流派问 题。报告文学越发展,文学流派问题就更加成熟与突出。这是由于作家们的文学见解、艺术 风格相近而形成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这并不依作家的意志或本人的认可来实现,而 是自然形成的。有的表现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正气,有的富于形象之中进行论战 与思辨;有的含蓄深论,令人回肠荡气;有的如清泉汩汩,或如大江翻涌的卷舒自由、奔腾 跳跃的“行云流水”的散文风格„„一篇报告文学,能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文学性强不强, 个性和风格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五、关于新闻真实性与文学形象化的统一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规定了它必须面对已然真实,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又向我们提出了形象 化、典型化的要求。这里,新闻性与文学性就发生了对立。报告文学正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 从而形成精美的艺术品。新闻性制约着文学性,文学性又统率着新闻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在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文学的形象化与典型化。 一般认为,文学作品达到典型的途径有二:一种是杂取种种集合为一个典型,一种是根 据生活中某一原形加以概括与创造。显然,这两种方法都是虚构的,而报告文学的典型化途 径则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即在事实的基础上达到典型化。既然如此,报告文学中还有没有 艺术典型呢?有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本身就具有典型性,且丰富多彩,照搬也能 写出好的作品。按此说法,生活和艺术不是等同了吗?报告文学可以休矣。因为报告文学所 给的,生活已给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与社会构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 要反映具有社会意义的共性,反映生活的本质,对典型的选择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也就是 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通过对自然原生态进行提炼加工的结果,这里有一个去粗存精、去 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典型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不仅对素材进行严格的选样、 鉴别、加工,而且在典型形象中溶入自己的激情和理想。甚至不同的做法,对同一生活典型 也有深度和侧重点等不同。所以,报告文学是存在典型的,但它又不能等同于生活典型。 既然报告文学创作运用典型化方法有自己的特点——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 讲,报告文学在艺术处理上相当困难。在这方面,徐迟同志和广大报告文学作者一道,进行 了一些探索。他曾这样谈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区别:“小说是可以有,并应当有更多的虚构”, 而报告文学“就完全是实况的写照了。但也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7)从徐 迟的作品来看,逆而言之,徐迟的“略有虚构”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尽管他的作品写得很 好。报告文学是远离虚构的,而正确的提法应为“再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指“根据语 言的描述或图样、符号、标态等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8) 想象和虚构是紧密相联系的,二者都是文艺创作的手段,都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塑 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不可少的思维活动。但是,任何想象都是以过去的感知为基础,以记忆的 表象为材料的。所以,想象能再造出同生活实际相符的真实形象。

巴克认为:“没有想象, 报告文学作者是决不能绘画出‘事件的实际效果和走向改造之完成的必经路的’(基希)。 没有艺术家的想象,他将决不能活画出这个世界,使得读者不但了解它而且和它一道生活。” (9)因此,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同想象并不是水火不容的。 从上可知,做到报告文学新闻真实性基础上与文学的形象化、典型化相统一,一方面, 对材料要严格选取,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塑造出艺术典型;另一方面,作者可以在真实 的基础上进行再造性想象,将事物后面存在的本质真实形象化表现出来。作家根据自己对时 代的把握,生活的理解来选取典型、表现典型,他的着力点,便是他的着眼点。作家将那些 掩盖美的有碍主题的材料舍去,这种剔除,就像雕刻一样,不能添加材料,是“减法”,必 须在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作家的创造劳动便表现于这种加工之中。他在细节摹拟自然 的表象,可是他能以此提示出生活的内涵;他只摹拟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他能使人从这一部 分中见出生活的本质;他赋予定时空内的材料以超越这个时空的生命,让混沌的,哑口无言 的自然成为清晰的,雄辩的自然。这种功力全从报告文学作家对已然真实事件的意义、价值 与规律的把握中产生。

通过这种把握来取舍、组合材料,已然真实便焕然一新了。 实践表明:报告文学在今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及作品,但也有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报告文学成了“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报告文 学的社会功能突出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它的文学性。问题性报告文学的出现,强调了报 告文学批判现实的功能与作用,却大大淡化了报告文学歌颂光明、歌颂成就的重大责任;还 有的报告文学真真假假“扬弃”了原来遵循的真名真姓、真实的地点及时间等这些新闻的因 素,而是被“A、B、C”等“代号”代替了。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促进报 告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发挥更大的战斗作用,就应该很好地总结报告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上一篇: 关于文学“思想性”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 《文学理论入门》读书报告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