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礼记》
“差序格局”这个社会学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也是在国际社会学中较有影响的中国社会学概念。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作为一个后学、非专业者,我是很忐忑的,能做的仅仅是阅读与思考,再将这种阅读与思考记录而已。
阅读这篇文章中,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差序格局。
2、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格局有什么特征。
3、 与中国传统的差序社会相较,西方社会又是什么类型、有何特点。
4、 差序格局对理解乡土社会的作用何在。
在《差序格局》一文中,费孝通先生以“私”的观念在乡土社会中的弊病起论。在乡土社会中损公肥私的活计确实多样,并且“私”盛则薄于对“公”的服务和责任。因此引出“群己”“人我”的界定,导出传统社会结构的格局。
从两种社会对“家”的不同界定,引出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结构格局是一种等差次序的格局,也就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解释“差序格局”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石头”,在社会结构格局中是一个溅起波纹的圆心。“波纹”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推的动力中心是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而等差次序则是以“伦”别亲疏、远近。
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具有这么一些特征;(1)以己为圆心。(2)等差外扩。(3)强大的伸缩性。(4)公私相对性。在每一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是以一个“己”作为中心,根据伦理次序确定身份和自身(家)势力厚薄伸缩外扩范围,在这样一个内外相对、中心多样的社会格局中,每个人总是处在一种相对的位置,获得相对的社会角色。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就莫不是这样一个道理。某种意义上传统中国男人在家庭中的失位,和在差序格局中的男性角色是有关系的。
“差序格局”的结论来自于对中西两种社会格局的比较。西洋社会是追求个人主义的团体社会格局,“像一捆捆柴”。以团体为前提,在团体中区别权利与义务,划清群己关系。这种个人主义产生平等观念与维护个人权利的宪法观念。所以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那个“国家”团体是一个唯一的特出群己的界线。在乡土中国社会格局里对群己是模糊的,“国是皇帝之家”,因此既不关心国,也无力保证自己的权利。
在读《乡土中国》一书中,感受到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中国的复杂情感。儒家学说的重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等伦常之意,以此作为推己及人的基础。这个基础产生了极为模糊的群己关系,模糊群己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克己”后的“私”欲泛滥,是儒家道德系统的隐疾。在这样的道德系统中没有对“私”形成有效的防治、惩戒,因此,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社会到的本质上是私人之间的道德。
任何批评的意义都必须在于建设。
在我看来今日之中国,人口素质、基础建设、教育水平都较《乡土中国》成书之时有巨大的飞跃,然实质上依然是乡土的中国,而非现代中国。今日之中国在社会结构格局上依然是等差次序的中国,在观念上依然是口称马列却行求神拜佛、风水改命的中国,在实际生活中鼓着腰包的先富者奔赴美利坚实现美国梦,林林总总无一不是乡土中国、乡土人民的生动画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