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乡土中国》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解说甚多。相信许多读者对于这两个格局也有很大兴趣

“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是《乡土中国》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解说甚多。

相信许多读者对于这两个格局也有很大兴趣,本文从“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的含义、区别与联系来浅谈一下二者的内容。

首先从含义上来看,“团体格局”是西方社会结构的格局,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群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彼此如一捆一捆扎好的柴,每一根柴都可找到自己的位置,彼此有一定的界限,在社会,这些单位(捆)就是团体。这一种社会格局,费孝通称为团体格局。但在中国,我们的格局主要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犹如我们儒家所讲的“人伦”,包括君臣、尊卑、左右、上下等以己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推出去的“人伦”波纹,费孝通喻之为差序格局。

在“团体格局”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所在的编号找到自己的位置,例如住户一般,住户可以通过某小区某栋楼几单元几号房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团体格局中的个人也是一样,能够通过个人所处的位置来确定自己的界限,绝对不会与自身交往之外的人进行交际。而“差序格局”不同,在“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界限变得含糊不清,而且由于差序格局中的波纹规律,这就令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显出十分复杂的特点。

①规范的特殊性。在血缘和亲缘关系的网络中人们无 论是在私人领域还是在公共领域为人处世所遵循的 原则都是有远近亲疏之别的,这是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无从发生的原因。

②公私界限不清。在以己为中心的波纹状的社会关系中,社会组织也就没有清楚的界限,这也就是小团体主义和地方主义出现具有合理性的原因。

③伦理型交往。即在社会交往中重人情、重关系、重圈子。乡土社会喜欢以人情伦理来 判断交往行为的是非和处事的正当性。同时作者强调了血缘在“差序格局”中的作用,它以生育为轴心,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而打破血缘关系的重要的力量是商业活动,奉行着“理性”原则的商业打破了不容许竞争和避免冲突的乡土社会。

也正是这样,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有了新的趋势:原本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已经变得多元化和理性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姻缘与拟血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这包含着两层涵义,第一,意味着改变了过去只包括男系血缘的情况。第二,于姻缘关系的亲疏也受到这种血缘远近和互惠原则的双重影响。

②业缘关系进入“差序格局”。对中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来说,在离开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后,会在原有初级关系网络上,再建构以工具性为取向的初级关系和次级关系网络,农民工在城市再建构的初级关系以老乡为主,在以初级关系为基础再建构次级关系。

③利益关系进入差序格局。在当今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农村,乡土中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亲属之间关系的亲疏越来越取决于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相互之间合作的有效和互惠的维持。同时无论是亲属之间的这种合作和互惠是发端于他们经营的企业内部还是在于家庭之间的联合和互惠,其最终的结果可能会使得理性全面进入农民生活,从而使得非正式关系带有更多的理性化。

④团体格局已经渗入到了“差序格局”中,在江西某县的劳动力首次外出打工的信息来源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首次外出打工并没有依赖传统的亲缘和地缘关系, 而是经包工头的介绍、朋友带领和组织招工等业缘的关系牵动而外出的。并且他们外出之后与当地人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业缘关系。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在乡土社会中由血缘、地缘决定的“差序格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际关系的理性化使得利益成了决定人们亲疏的一个重要纬度,姻缘、拟血缘关系和业缘也逐渐成为构成“差序格局”的重要因素,团体格局也逐渐地增多。随着经济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差序格局”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

上一篇: 深化体制改革 建设和谐社会
下一篇: 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