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怀王墓残存的石狮

明清易鼎之际,辽东的明朝军官和士人有很多人归降了新兴的后金政权,成为清朝的开国功勋,这也反映出当时辽东汉人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此不赘述。满清入关之初著名的“三王一公”就有两位出自营口,即怀顺王耿仲明和续顺公沈志祥,“耿怀王”和“沈公爷”两大家族也就成为清初营口名副其实的贵族(有世袭爵位的家族)。
盖州人耿仲明矿徒出身,骁勇善战,明末从军,隶属于毛文龙部下,毛被杀后,耿仲明与孔有德一度割据登州,掌握了明朝精锐的炮兵部队(由澳门西洋教官所训练),迫于明军的压力,渡海降清,给只依靠骑射的八旗兵带去了先进的火炮技术,因此深受皇太极的重用,封为王爵。清朝入关后,耿仲明和尚可喜、孔有德、沈志祥一道成为清军在江南攻城略地的“急先锋”,后因“隐匿逃人”罪被摄政王多尔衮追究而自杀。其长子耿继茂代领其部,但未能袭爵,直至顺治帝亲征后才承袭靖南王。耿氏王爵传至第三代耿精忠时,吴三桂起兵反清,耿精忠在福建积极相应,自称“总统大将军”,但由于“三藩”之间相互猜疑,加之台湾郑经趁机占领福建沿海,使耿精忠陷入困境,转而降清。三藩之乱平息后,耿精忠被处死。其弟耿昭忠、耿聚忠始终忠于清朝,没有参与“反叛”,使耿氏家族避免了灭门之灾。耿氏家族墓位于盖州市榜式堡镇天保中村,是耿仲明先人的墓地,遗迹现已无存。民国时期金毓黻先生曾派人做过调查,“墓地众山环拱,墓前有小河,共得二十一碣,别无碑文,有石翁仲等,皆残毁,石表一,尚矗立……”这21方墓碑的文字及位置图均收入在金毓黻的《静晤室日记》中。
沈志祥是明末盖州卫周家堡(今属大石桥市周家镇)人,也是毛文龙属下军官。毛文龙死后,据守海岛的明军内讧,沈志祥拥兵自立,后被皇太极招降,封为公爵,在地位和待遇上与“三王”没太大区别。清军入关后,沈志祥在湖南军中病逝,无子,由其侄沈永忠袭爵。沈氏爵位传袭爵四任三代,至沈瑞时,值“三藩之乱”,沈瑞被叛将囚禁,押往台湾,因策划为清军做内应不幸事败身亡。清廷为表彰沈瑞的忠义,在其家族中选取了从侄沈熊昭继续承袭公爵。沈氏家族的墓地位于今大石桥市周家镇东家堡村北山上,残存的墓碑现埋于地下。
除了耿、沈这些王公级别的贵族外,清初营口还有一些比较显贵家族,如白氏家族、滕氏家族等。白氏家族也是靠军功起家,清军入关之初,白允明以云骑尉(清朝功勋爵位,满语拖沙喇哈番)随军南下,后参与了平定“三藩之乱”,官至广东参领(正三品八旗武官)。白允明之兄白登明、弟白启明也都是清初名宦,而其子白潢更是官居文华殿大学士(清代以大学士为宰相),是营口历代名人中唯一的一位宰相。白氏家族墓位于盖州市北红花峪村,当地尚有白氏后人。
滕氏家族也是明末军官降清成为清朝武官的,只是地位和官职不如耿氏、沈氏显赫而已。滕氏的第一代滕应元是明朝武举出身,降清后战死于滦州,其侄滕冲霄袭骑都尉(清代的异姓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级),出任盖州防守尉(四品八旗武职)。滕冲霄的长子滕天成在平定“三藩之乱”时阵亡,被追封资政大夫(正二品散官)。此后,滕氏家族一直世袭骑都尉,伴随了清王朝的始终。光绪十六年(1890),为褒奖滕氏家族历代的忠义,光绪帝特下诏封滕家后裔“世袭罔替,兼盖州镶黄旗章京”。
进入近代,营口仍然不乏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和家族,尤以熊岳韩氏家族最为著名。韩氏家族本不姓韩,是驻防熊岳的蒙古八旗杭阿他氏,至民国时期旗人汉化才改汉姓为“韩”。韩氏家族发迹于道光时期,其六世祖塔芬布由于跟随钦差大臣耆英参加中英南京条约谈判有功,官封盛京协领(从三品武职),使其家族从寒微一步跃至富贵。塔芬布的长子恩合文武兼备,以骁骑校从军,在朝阳“剿匪”中屡立战功,升任锦州副都统,在任期间又主持开垦马厂,解决流民问题。同治四年出任盛京将军(从一品),后因马傻子起义军在奉天城劫狱,被革职留用,参与“东边外”(今中朝边界地区)的勘查,光绪二年(1876)任黑龙江墨尔根副都统。恩合在光绪元年回乡省亲,亲手开辟了村东的荒山,取名“宝泉山”,在山上种植松树,山下种植梨树。其子咸文隐居不仕,在家乡经营梨园,名闻海外日本,人称“咸氏梨园”(当时尚未改韩姓)。咸文之子韩隆韶、韩隆毅,均留学海外学习农业,归国后,首次从日本引进苹果树苗,改梨园为果园,开创了辽南苹果种植的先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