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太后父亲大将军窦武联合"三君"之一的太傅陈蕃铲除宦官的密谋泄露,终究窦武自杀身亡,七十多年老的陈蕃带领属下及太学生八十人多人冲入宫中,最终寡不敌众撒手人间。让翘首盼望迎来崭新的政局的士大夫和老百姓们深感挫折,取得胜利的宦官们更加肆无忌惮、专横跋扈、祸害天下,进而引导第二次党锢,宦官权力达到巅峰,士大夫集团奄奄一息,跌入万丈深渊,从而加速东汉王朝的灭亡。为何导致如此惨败呢?首先看一下,当时的状况。
士大夫集团
东汉政权选拔官吏方式主要有察举制、征辟制、任子制等三种制度。其中察举制为由地方长官在地盘内选取合适人选推荐,经过相关考核之后任命官职,其主要科目有孝廉、茂才、光禄四行、贤良方正等等。
洛阳城
倘若这些二千石以上地方长官们照章办事,可谓是比较合理的选拔官吏制度,但事实绝非如此,中国人历来讲究情面,其中存在不少猫腻。所谓合适人选由地方长官选取,如"孝道"怎么评判,又没有量化的标准,之所以人为因素成为选取人才的核心点,说白就是地方长官有决定权,他想推荐谁就推荐谁。
以致于到桓、灵帝时期,坊间流传着"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有没有才干、德行是次要的,只要后台硬、有关系才是硬道理,任人唯亲已成为常态。
征辟制分为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是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制。其中皇帝直接征辟毕竟为少数,大多数为公府、州郡的征辟,从而被征辟者成为这些公卿大臣和地方长官们的故吏,两者结成主从依附关系,为日后形成政治派系和地方割据埋下伏笔。
所谓任子制,顾名思义,就是任用官宦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据《汉官仪》所载,政府规定:"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即两千石以上官员,只要任满三年,可以让其儿子中一人成为郎官,从而保障其家族世代为官,有点有世袭制的味道,让儿子接老爸的班。
陈蕃
不难看出,选拔官吏被以世家大族为核心的士大夫集团垄断,难怪出现四世三公家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情景。袁绍被举孝廉不到二十岁就成为濮阳长,相比之下无后台、无钱、无权的三无青年刘备,倘若不发生黄巾起义,哪里有飞黄腾达机会,一直埋没在涿郡混日子的几率相当大。
故此,到了东汉末年,士大夫集团逐渐强盛,成为与外戚集团、宦官集团抗衡的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其话语权越来越重。
第一次党锢
当时,"跋扈将军"梁冀掌权二十多年,专横至极,外戚专权达到东汉历史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权旁落的汉桓帝不甘心作傀儡皇帝。于是延熹二年(159),借助中常侍单超、具瑗、左悺和小黄门唐衡、徐璜等五人之力铲除外戚梁冀势力集团。然而天下还是不安宁,可谓"送走一老虎,又来一群狼。"剪除梁冀有功的五人,同一天之内均封侯,被世人称之为"五侯",从而宦官专政也达到权力顶峰。
其爪牙布满州郡,为非作歹,祸害天下。有个叫张成的方士为宦官党羽,与宦官来往甚密,狗仗人势,狐假虎威故意纵容其儿子杀人,因为他知道朝廷马上要颁布大赦令,可千万别以为这方士很牛,还能预测未来,当然不是,只是中常侍侯览事先告诉他而已,完全不是有特异功能之类的被世人尊捧为大师之类人物,只是宦党的小马仔罢了。
张让
张成还扬言,明天皇帝的大赦令一下来,管辖区内大佬司隶校尉李膺再铁面无私,也得乖乖地释放其儿子。然而得意忘形的张成话说得有点太早,曾经闯入"十常侍"之首张让府邸抓住其弟张朔的李膺怎能容忍,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如此胆大妄为的违法行为,照样让张成儿子头颅地上乱滚一阵。
李膺之举,确实让跋扈惯的张成浑身颤抖,再愣了一会儿,回过神之后马上去找其大佬侯览、张让帮忙报仇。这帮家伙们绞尽脑汁终于商量出一个阴险歹毒的计谋,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汉桓帝一听宦官们的告发就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党人。
幸好,在窦武、陈蕃等人的谋划下,汉桓帝下令释放全部党人,但是附加一个惩罚,永远禁止党人为官,此事发生于延熹九年(166),称之为第一次党锢。难道汉桓帝果真对宦官百依百顺?从结果上看起来说得挺准,但此时汉桓帝为已经三十五岁,且亲政已有七年之久,只听宦官们一面之词,立马让高级官员下狱,未免有点牵强,必有其他原因,只是顺水推舟而已,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清议之风
其实"五侯"掌权之后,宦官们无所惮畏,其子弟父兄、姻亲、党羽布满州郡,无视王法,为非作歹,聚敛钱财,毒害百姓,天下越来越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引起大多数天下人的不满。
太学
特别是宦官们随心所欲安插亲信之举,切断了三万多太学生(东汉王朝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生)和地方N多儒生的出仕之路,等于就是掐断别人谋生之路,人家能不跟你着急吗?肯定对你咬牙切齿,恨不得一口咬碎。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推理下,自然而然一帮儒生与备受宦官集团打压的士大夫集团形成反宦官联盟,他们"激扬名声,互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他们以为中心,希望通过"清议",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希望引起统治者的重视,来挽救已经完全跑出正常轨道的时政。太学生们还对清流名士冠以"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表示对宦官集团的不满和蔑视。
其中以"三君"窦武、刘淑、陈蕃为领军人物,窦武为当时外戚集团代表人物,刘淑为宗室代表人物,陈蕃为士大夫集团代表人物,由此可知,外戚、宗室、士大夫三个集团已联合在一起,准备对抗宦官集团。
汉桓帝
此种举动必然引起宦官们的注意及不安,进而引发拥有皇权的皇帝的猜忌之心,汉桓帝绝不会让好不容易到手的权力,又被人抢夺,于是借此机会,有意打压清流人士才是其真正的想法。
密谋铲除宦官
本来就那么点权力,倘若一方夺得权力,必然另一方的权力会减少,由此可推,宦官与士大夫集团斗争一直没有停过。如中常侍徐璜的侄儿徐宣,任下邳县令之时,向已故汝南太守的女儿求婚,遭到拒绝,就派人抢走姑娘抢并用箭射死,尸体埋于县衙内。东海相黄浮,不听别人劝阻,徐宣一门老幼处死并将徐宣本人弃市;朱震任州从事时,上书弹劾济阴太守、中常侍单超之弟单匡贪赃,并将其逮捕下狱等等,不一一罗列。
建宁元年(168)正月,在窦氏家族主导之下,年仅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登基即汉灵帝,由窦太后临朝摄政,其父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主持朝政,两人密谋铲除宦官集团。
同年,五月出现日食,东汉时期以灾异为由罢黜三公或者铲除异己是常有的事情,不以为怪,于是以此为由窦武先斩杀了在宫内横行一时的中常侍管霸及苏康。进而向太后请示诛杀曹节、王甫等宦官,但太后犹豫不决没有点头答应。
朱瑀
八月,擅于观察天文气象的侍中刘瑜认为,最近对大臣不利,劝导窦武、陈蕃赶紧动手处理宦官。于是窦武安排亲信小黄门冰山代替黄门令魏彪,先逮捕长乐尚书郑飒等,关押于黄门署管辖内的北寺狱,其目的为先从曹节、王甫左膀右臂入手处理。
此时,陈蕃跟窦武讲,这帮人无需审讯立即当斩,然而不知窦武是怎么想,先让冰山等人审讯郑飒,从中找到了一些曹节、王甫的罪证,在你死我活的争分夺秒关头,真不知窦武是太天真还是吃错了药,让侍中刘瑜按正常程序向窦太后请示抓捕。
此时的窦武,真是没有打过仗的读书人,自个儿还跑回到家里休息。当时,管理中书者把奏章内容告诉于负责后宫安保的长乐五官史朱瑀,一听朱瑀就大骂道:"宦官放纵非法者当然可以诛杀,但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何以想一起诛灭?"然后大声呼叫:"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这是大逆不道呀!"于是后宫内马上沸腾。
曹节、王甫等人听到消息后,伪造皇帝命令先到北寺狱斩杀山冰等人,释放郑飒,一同返回劫持太后夺玺书,命令中竭者守南宫,闭门,断绝复道。又让郑飒等人持皇帝命令抓捕窦武等人,窦武不接受诏令跑进窦绍的步兵营,并射杀使者。召集北军五校士数千人驻都亭下,命令军士说:"黄门宦官反叛,尽力诛杀者封侯重赏。"
宦官也不闲着,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加节,与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率五营士讨伐窦武。深夜,王甫率领虎贲、羽林等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等的部队会合。
洛阳城
第二天清晨,两军对峙,宦官们的兵力慢慢增多,于是向窦武军发动宣传工作,大喊道:"窦武反,你们都是禁兵,应当保卫宫省,为何跟着反叛呢?先投降者有赏!"平时畏服宦官的兵士们,逐渐一个个偷偷归附王甫,至中午差不多都投降。无奈,窦武、窦绍逃跑,又被王甫的军队追捕包围,两人均自杀。
陈蕃当时七十多岁,听说发生变乱,于是率领属下和太学生八十余人,拔刀冲进承明门,但终究寡不敌众被杀。
结语
由此可知,失败原因为其一窦武不能做主,事事都向皇太后申请,耽误时机;其二皇太后以妇人之仁,犹豫不决而失掉战机;其三从未打过仗的读书人窦武,太过于马虎,以致于事情败露;其四擒贼就要擒王,一网打尽计划不符合实际,窦武、陈蕃的势力还未达到此水准,过高估计自己势力;其五未能得人心,禁兵一哄而散,张奂轻信宦官之言讨伐等等足以说明此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