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以空间换时间什么意思(以空间换时间是谁提出的)

以空间换时间什么意思(以空间换时间是谁提出的)

以空间换时间什么意思(以空间换时间是谁提出的)作者:冷写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突然对苏联发动袭击,代号“巴巴罗萨”计划。这场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由于纳粹德军的突然袭击,战争伊始,苏军被打

作者:冷写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突然对苏联发动袭击,代号“巴巴罗萨”计划。这场二战中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纳粹德军的突然袭击,战争伊始,苏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一路溃败,西部的粮食主产区、大量的工业区以及一些重要的城镇全部落入敌手。而苏军的人员和装备损失更是海量的。

以空间换时间什么意思(以空间换时间是谁提出的)

以空间换时间什么意思(以空间换时间是谁提出的)

巴巴罗萨行动

根据当时德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部所公布的数据:到1941年底半年的时间里,苏军伤亡约400万人(含失去战斗力的重伤员),占比达65%,坦克损失约2万辆,占比达74%,飞机共损失1.7万架,战损高达85%,基本丧失了制空权。

根据1941年苏军方面公布的战损,这一年损失各类口径火炮4万余门(包括迫击炮等小口径火炮)和保守估计约170万件各类枪支等轻武器。

从综上统计的这些数据来看,开战仅半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的损失是相当严重的,换做一般的欧洲国家,蒙受这样巨大的损失,早已不是亡国就是投降了,可是苏联不一样,凭借着以空间换时间,以消耗战对闪电战的策略,反而愈到后期愈表现出坚强的民族韧性和深厚的战争潜力。在挡住了纳粹德军的钢铁洪流之后,绝地反击,最终攻入柏林,反败为胜。

战争初期的德军

究其原因,除了苏联广泛高效的后备人员的动员能力和完善的后备工业化生产体系外,国际援苏物资能够畅通无阻地进入苏联各地,并能够快速、及时的转化为战场上苏军的战斗力,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客观因素。

与中国抗战时期最有名的援华物质通道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一样,当时援苏的物质通道也不止一条。从1941年开始,美英等国先后开辟了5条海运航线,开始向苏联援助武器和物资。

第1条是北极航线。从英国北部港口出发,经过巴伦支海到达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等港口。

第2条是北冰洋航线。从美国东部港口出发,一路向东,途经冰岛和北冰洋,到达苏联北方的港口摩尔曼斯克。

美国对苏联的海运援助

第3条是黑海航线。从美国东部港口出发,向东横穿大西洋,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后,在穿过地中海和黑海,抵达苏联在黑海沿岸的港口。

第4条是伊朗航线。从美国东部港口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途经印度洋和阿拉伯海,进入波斯湾,在伊朗港口卸货,在经由陆路运送到苏联。

第5条是太平洋航线。从美国西部港口出发,向西穿越太平洋,进入日本海,直接到达苏联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再由西伯利亚大铁路运到苏联欧洲地区。当然,除了这些海运线路,美国还开辟了数条用于援助苏联物质的航空线路,但空运的运载量和发挥的作用与海运相比,微乎其微。

摩尔曼斯克港

五条海运航线在整个战争期间,虽然太平洋航线的运输环境相对安全,货损率最小,运输量最大,占援助总量的47.1%,接近一半,但看看地图就知道,这条航线跟伊朗航线一样,都是路途遥远的线路,运输成本高不说,还费时费力,并不理想。而黑海航线由于在苏德战争期间一直处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直到1945年后,才得以开辟。所以并未对苏联起到任何支援作用。

因此,从美国西部港口和英国北部港口出发,终到苏联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克等港口城市的北方航线,在战时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面临着纳粹德国海空军的联合绞杀和海情复杂、天气寒冷等诸多不利影响,但是航线短、运输周期快的优势是其他海运航线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接收援苏物资主要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言而喻。

援苏物资在摩尔曼斯克港口卸货

摩尔曼斯克,北冰洋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苏联北方舰队所在地,位于今俄罗斯西北部,科拉半岛东北,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虽地处北纬69度(北极圈内),却终年不冻,是整个北极地区唯一不冻的天然良港。在它的南部1300多公里处,就是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再往南依次坐落着苏联一系列最重要的城市:莫斯科、明斯克、库尔斯克等等,从摩尔曼斯克向南延伸出来的铁路线像纽带一样将所有的城市串联起来。

从地理位置上看,摩尔曼斯克处于苏德交战区的最北端,距离战场和后方工业区都不算远,是当时苏联与外界沟通、接收援助物质最近最便捷的通道口岸。保住它,就是保住了往苏联不断“输血的大动脉”,也是保住了苏联持续战争的潜能。

目的地摩尔曼斯克的两条北方航线

因此,整个1941年,斯大林和苏联军方高层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命令弗洛罗夫中将率领苏第14集团军,不惜任何代价,必须牢牢控制住摩尔曼斯克、坎达拉克沙等海港城市,同时保证从摩尔曼斯克开往苏各大城市的铁路货运列车畅通无阻,及时将援苏物资输送出来。这对于1941-42年最艰难时刻的苏联来说,对于与德军殊死搏斗的苏联军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945年,根据美国国务院外债清理办公室《美国向苏联提供援助的报告》显示,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数量仅次于英国获得的援助,而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援助仅有8.45亿美元,只占对苏援助的7.7%。

美国援苏的物质中,有各类作战飞机1.4万架,各类车辆46.7万辆(包括各类型号坦克、自行火炮和专业用途车辆)。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战时军工生产向坦克制造倾斜,汽车及装甲汽车很少,整个二战期间,苏联自产的汽车仅有20.5万辆,根本无法满足作战需要,只能依靠美国的援助。

至二战结束时,苏军装备的所有车辆中,一半以上来自美国。美国还向严重依赖铁路运输的苏联提供铁路运输车辆共13041台及各种建筑机械和筑路机械,使苏联迅速恢复了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行。

另外,美国还向苏联提供了450吨食品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光肉罐头就有80万吨,各种香肠、黄油和猪油75万吨,极大的缓解了苏联战时肉蛋奶的缺乏。援助的清单还包括钢铁、铝合金、油料、各类通讯器材及元件、炸药、军工机床以及各类海军舰艇、商船和航海物质。

所有的这些涉及到军工和民生的方方面面的物质和英国援苏物质一道,有高达70%的物质是在摩尔曼斯克港口卸载,然后通过铁路运往苏联各地的。可以说,摩尔曼斯克港口的存在和正常运转,为苏联最后打败德国法西斯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比苏联方面对摩尔曼斯克战略地位的肯定和重视,虽然德国人也意识到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性并打算攻占那里,但在执行中却出现一些不该有的战略失误。

首先,对俄国人的抵抗严重估计不足。最先到达前线的只有迪尔特将军麾下的“挪威”山地军下属的一个骑兵团,不等第2和第3山地师等主力部队到达就匆忙发动进攻,首战即败,既影响了士气,也给了苏军调整防御部署的时间。

另外,兵力太分散,犯兵家大忌。苏芬边界线漫长,虽然有芬兰出兵相助,但要想取得好的战绩,最好是集中兵力,攻破其一点,再扩大战果。尤其在广袤而又寒冷的北方冰原地带作战,注定战争的烈度不会太强和维持太久,最宜速战速决。

挪威山地军迪尔特将军(左)

可事实上,除了迪尔特率领的山地军进攻摩尔曼斯克,还有费格将军指挥的第36军进攻摩城南部的萨拉地区;西拉索沃少将指挥的芬兰第3军进攻凯斯滕加段的铁路。

三股进攻力量不分主次,进攻时间也不一致,虽然人数比苏第14集团军多得多,装备也不差,可面对整个苏第14集团军重兵设防的坚固要塞,却稀稀拉拉散落在苏芬1400多公里长的边境地区,本该合力形成一个拳头砸向一点,却变成三个手指去给敌人挠痒痒,德军的失败真是没啥可委屈的。

还有,就是在摩尔曼斯克附近北方荒原上,到处是冻土、沼泽、湖泊和大片的森林,德军高度机械化的部队在这样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的复杂地带行军,其闪击战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战斗力也就大打折扣了。

德军向摩尔曼斯克挺进

原计划3天时间就拿下摩尔曼斯克的战斗,却打成了整整40个月的摩尔曼斯克保卫战。尽管后来德军加大了攻击力度,轰炸几乎将摩尔曼斯克城夷为平地,但英勇顽强的苏联军民始终牢牢掌握着摩尔曼斯克及附近铁路运输线的控制权,德军的入侵最终以失败告终。

上一篇: 随波逐流是什么意思(形容人随波逐流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 向秀丽(向秀亮)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