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只是极少数人才具备极高素质的人,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首先问一个问题,一个人要生活需要什么基本条件,也就是三餐一宿,这其实就是马克思当年想象中的按需分配中的“需求”,因为在他们的年代,生产力尚不足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满足这些需求。实际上,实现最低限度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因素已经达到了,而且,我们今天的生产力早就可以让大家过得更好,可以说,我们今天个人的具备的技术水平,已经满足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要求了。
然后我再说人的精神素质方面,你们对于人在真正获得解放以后可以产生的主观能动性毫无概念,这股力量足以推动社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发展。
但是,我认为也还是有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存在诸多有意无意的谬误。另一方面是,即便是实施了类似的政策,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以及监督管理制度,来保证人们的主观积极性长久的维持下去,不懈怠,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我举个例子吧,苏联在二战时期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算不算共产主义,应该是不算,因为既没有配给足够的食物,也没有配给足够的精神食量。那好,如果在战争结束了,配给的食物因为更多人从战场上回到了工作岗位,有了足够多的食物,变成配给种类丰富自助餐,也给你配给足够的休闲娱乐(实际上绝大多数只需要在电脑上复制粘贴,少数比如滑雪、滑冰、旅游大家也只需要错峰间隔着去就行),配给足够的住宅(苏联地广人稀,中国其实也一样有足够的基建能力),这算不算共产主义呢,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只需要你比干得比现在更少(因为私有制导致的分配不均,造成了极大浪费,公有制下,这些浪费都可以通过有计划地组织生产而减少),你愿意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