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任何一个时间里的交合,任何一个民族之间的交融,军事与战争始终是无法避免的历史事件。而华夏民族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伟大民族,历年来的重大战争带来民族创伤,也成就了民族的伟大。自古以来,战争就是立国之本,而战争的本源在于将帅的率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纵观华夏文明五千年,军事演变的历史就是一个顶级军事统帅崛起的过程,读读《军事里的中国史》,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是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还能从全新的角度看到历史的演变和未来的趋向。
在军事的具备中,我们所见的往往不仅是一部分,其实从不同角度来窥视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不同视角下的真相,以《六韬》为例,我们在里面的军事诠释和解析中,其实知晓的并不一定就是历史上战争的模样,其实还可以窥见历史的真相。
比如“李广难封”,在《史记》《汉书》都有记载,传言中,这兵书是姜太公所写,对先秦乃至西汉前期的历史走向,这里的军事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广难封”并不一定是因为君王的不待见,在这里列举的证据有骑兵的描述“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主要的作战方式为“薄”和“翼”,一种是靠近射击,一种是贴合射击,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骑兵都是属于远战的兵种,中原骑兵并不擅长贴身攻击。“飞将军”李广之所以留下遗憾,与骑兵的这种作战方式有关系,龙城之役的战败证明了这一点,在单一的轻骑兵征战上,很明显,中原骑兵的整体骑射和作战能力难以与匈奴对抗,一旦对接,也许失败就是必然。“李广难封”与“卫青不败”其实与当时的作战环境有关,传统的骑射难以应对匈奴的挑战,而卫青却果断打破了这种局面,反而在骑兵装备了铁甲和性能更加优越的环手刀的时候,便无往不利。“李广难封”也许还真有其必然的原因。
真正的历史真相,也许可以可以在学术与推断中得知。再如楚汉争雄,世人多以霸王项羽的“刚愎自用”和刘邦的“从善如流”来对比,从帐下人才的种种比较来得知历史的成败,然而,关注一下《军事里的中国史》,我们则会看到一个不同的视角解读,比如刘邦入驻西关之后,在秦朝的土地上占据了粮食、地形、守卫等又是,而且从战略优势上看,关中地形很明显经过秦朝上百年的苦心经营,早已经成为成功的一个必备,秦朝末年的征兆,其实在刘邦占据关中的时候早已呈现。
再如南宋权臣贾似道,从历史的角色看无疑这是一代奸相,然而,在南宋末年,他主持朝政的时候,尽全力避免了与金、蒙古、元等不断崛起的外来名族的额冲突,如果从军事的角度看,他保留了南宋最后一点可以谈判的资本,从最终的思考里看到的,其实还是大宋最后的希望,这样的角度从祸国殃民与从历史纵深的角度看,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为何后来一蹶不振?历史分说无定论,但是从我们的军事角度看,却可以看到,其实早在攻城略地之时就已经埋下隐患……
种种的历史迷雾我们很难有所定论,但是从不同的时代背景里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战争始终是无法避免的,而《军事里的中国史》则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了历史成败,也许,从这样的一种思维考虑,我们可以得出更为有价值、更加接近真相的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