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金融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金融普惠和深化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将为人们带来全新的金融服务和投资方式。本文摘选自《数字金融——塑造中国金融新格局》第一篇:机遇与趋势,作者为王汝芳。敬请阅读!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文章,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同时,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就推进数字经济更好发展作出部署。当前我国正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需要以数字经济的逻辑和思维综合考虑金融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才能更好推进金融科技发展。
一、数字经济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式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马克思曾经讲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①。伴随着关键生产要素的变化,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并将持续发生巨大变化,这必将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体系和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数字经济的逻辑体系和思维模式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万物皆数
数字时代,万物互联,万物都可变成数据,数据无处不在,时刻在流动和碰撞,蕴藏着决策方向和财富密码。农业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家也成为生产要素,生产分配主要按自然资源(包括通过劳动形成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来进行,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既赋能已有的产业,即所谓产业数字化,而数字本身也成为重要的产业,也就是数字产业化。
(二)一切皆算法
算法是用系统的方法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是用来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系列步骤。特定算法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解决特定问题,它有三个重要特性:有穷性、确切性、可行性。数字经济时代,任何现象和实体的价值都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都可以归结为算法。经济体系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其机制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经过计算转化为决策。市场经济是分布式数据处理,计划经济是集中式数据处理。现代企业就是一套高级算法,经过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活动,将人、财、物等社会资源转化成具有使用价值的社会产品,然后通过市场交换和互相连接提高全人类的生活水平(见图1)。
(三)数字思维为本
数字思维,简单地讲,就是以数字的方式认知世界,即以数字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经济为引擎,系统而不是局部地认知事物、配置资源、重构价值的整体思维、生态思维。数字化是一种认知革命,是人类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革命,让我们离世界的本质更近,对事情的表述更加系统、完整和准确。用数字思维来看待事物,事物的定义就会有质的变化。如在工业经济时代,手机、汽车的内涵分别为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数字思维来看,其内涵分别变为信息交流和人际交互的移动终端,工作和生活的移动场景及空间。数字思维是一种价值观、世界观,数字思维将重构社会价值体系、价值取向,将从组织、管理、运营、人才服务等各方面带来企业思维模式的巨大颠覆和产业实践的系统性变革。
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产业政策、创新模式、主要赛道、认识层面等来看,数字经济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一)从大数据到数智化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据的爆发增长、海量集聚蕴藏了巨大的价值,为智能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化拥有全空域、全流程、全场景、全解析和全价值的基因,因此,经济的数字化必将带来社会的数智化,经济社会资源通过“智能+”实现最佳配置,未来技术驱动的创新将是数智化和其他技术发展前沿的组合(见图2)。
(二)从发展规范到规范发展
总体上看,产业政策将从先发展再监管向促进发展与监管并重转变,行业将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变。从政策层面看,《“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并重,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措施,比如,禁止平台的二选一,打击捆绑销售。从数据安全角度看,近几年出台了各种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比如《网络安全法》《密码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注重数据规范有序使用。从发展战略选择看,强调企业要以国家战略为重,服务社会主义发展需求,为此规范了教培行业,规范了金融科技发展,为资本设置了红绿灯等。从我国的相关立法取向和陆续出台的政策措施可以看出,规范发展成为一项必然选择。
(三)从模式创新到技术模式融合创新
一方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强调,突出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从国内外经济环境来看,像以往一样单纯依靠模式创新很难再有好的发展机会。
首先,流量红利消失。20年来我国网民数量从0发展到10亿人,私募创投从很小的规模发展到14万亿元,数字经济的规模从0发展到2022年的50.2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②。这一时期数字经济从萌芽期发展到上升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了重构商业模式的机会,模式创新自然也就成为创业主流,它们的特点是门槛比较低、容易复制,有利于规模化。诸如美团、拼多多这些企业基本上是以模式创新为主。
其次,资本无序扩张被遏制。诸如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监管,防止资本的野蛮生长等措施,既打消了平台企业单纯依靠规模和支配地位获利的念头,也为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留下了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国家对科技创新空前重视。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近几年所推行的双循环的关键是科技双循环。无论是科技体制的改革创新,还是科创板、北交所设立所带来的资本支持,都为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当前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这意味着从模式创新到技术模式融合创新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四)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
无论是《“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凸显了国家对产业互联网的重视。从市场来看,过去十年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机会比较大,以2C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市场面向的是10亿网民,它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腾讯、阿里巴巴、美团、今日头条等成为耳熟能详的企业。在万物互联时代,产业互联网迎来重大商机,服务企业等面向的是市场主体和政府、学校、医院等各类组织,改变的是社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赋能传统社会组织数字化转型等2B业务前景将更加广阔。当然,坚持融合创新,消费互联网升级有较大机会,如智能穿戴、互联网医疗、智能出行等智能化服务。
(五)从数字赋能到赋能与赋权双轮驱动
赋能和赋权有一些区别,赋能讲究作为工具来利用以提升产品和服务效能,赋权强调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投入与改变社会生产和分配机制。赋能强调在原有体系中提升能力;赋权强调重构经济与金融体系,按照数字思维进行顶层设计。由系统论可知,只要系统结构不变,不修订规则并改变系统的目标,改变系统中的参与者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干预方式;如果在范式层面采取干预措施或推动变革,将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并从根本上改变系统。所以既要赋能,也要赋权,前者强调数字化,是落地战术;后者强调数字思维,是顶层战略。赋能和赋权双轮驱动,则是指战术落地和战略推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结合,按照数字思维来设计整体架构并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论和标准体系,按照左右协同、上下联动、系统优化要求动态推进数字化战略的落地。
三、数字经济时代如何促进金融科技的发展
从数字经济的逻辑体系、思维模式和发展趋势来看,金融科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发展。
(一)构建生态圈金融以提高产业生态服务能力
供应链金融目前存在一些难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隐私技术等金融科技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到高级形态,最终形成生态圈金融,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每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金融科技服务产业须顺应产业生态发展需要,立足和综合考虑不同产业生态的特点,为生态圈中各节点企业提供普惠金融和精准服务,力求把脱离产业生态而服务单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降到最低,并立足产业生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金融通过打造生态圈渗透、多维网格协同、产业流程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既为促进产业发展和生态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也为金融机构乃至金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二)建立扁平化快速响应机制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经济社会风险除了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的特征,还具有传播快、波及面广,容易形成多领域共振和集体非理性现象的特征,对处理能力、处理水平和处理效率要求非常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恰当的反应。企业的业务模式可以是多层级的,一些具有扁平化结构的企业重新开始探索多层级管理方式。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风险管控机制必须是扁平化的,它不仅要能够快速响应,还要有完善的风险蔓延阻断机制,建立扁平化快速响应机制可以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三)完善跨系统集中治理模式以保障融合创新发展
保障融合创新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系统性、全局性思维,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阔的生态中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与数字思维相适应的赋权机制。二是建立数字治理共同体,加强国家层面的数据整合,健全信息反馈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构筑高效安全的风险预测、预警和预防体系。三是建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风险处置机制,高效化解风险隐患,及时阻断风险蔓延态势,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四)加强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以避免脱实向虚
从算法来看,不同的战略目标对应不同的目标函数,算法设计和技术手段也大相径庭。金融科技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缺乏定力不断逐利,最终导致脱实向虚;如果坚持以更好地配置资源为出发点,以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服务为目标,不仅不会脱实,而且能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加强金融科技伦理规范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从手段来讲,加强金融科技伦理规范要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标准建设、加强行业自律、完善宏观指导等四个方面同时着力、多管齐下,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0.
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3年).
王汝芳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战略专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主任
《数字金融——塑造中国金融新格局》现已在京东、当当等平台出售,广大读者可点击上方链接进行购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数字金融的权威著作,旨在探讨数字金融在塑造中国金融新格局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书中阐述了数字经济时代金融科技面临的机遇,供应链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新的发展趋势,金融机构的数智化转型,数字金融实现的路径和技术手段,平台经济的创新与数字金融的监管和治理等。
-2023“光大杯”中关村番钛客金融科技国际创新大赛-
火热报名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