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P.亨廷顿
文:朝阳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是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的第二本主要著作。在他的上一本著作——《军人与国家》中,亨廷顿以其对美国军政关系的深入研究而名起一时。而在这本书中,亨廷顿将目光从国内军政关系转向到更广阔的国家政治层面,分析了各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历程。此书充满着亨廷顿作为政治学家的洞见,广受赞誉;同时又因为其中集中体现的亨廷顿的现实保守主义立场,而争议颇多。
“
我探索,在什么条件下,那些正在急剧变化,或者分崩离析的国家能够达成稳定。
(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
内容理解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中,亨廷顿开篇即指出,“国家之间政治上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水平。”接着这点,他提出衡量政府水平的两大要素——参政水平与政治制度化水平。前者指政治参与的规模,后者指政治的制度构建,官僚体系程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参政水平,即各个团体参与政治的程度,存在着提高的趋势。亨廷顿根据参政水平的高低,将政治体系划分为传统体系、过渡体系和现代体系。但是参政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进步与秩序,即更多的人参与政治并不必然导致政治稳定。参政水平的提高需要政治制度的不断成熟、完善以与之适应;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足以适应这种水平,那么这个国家的政府水平就较高,国内政治也较稳定。西欧的政治,在工人阶层,白领阶层,精英阶层等多阶层的参与下,通过合理的制度,调和各方利益,达成稳定。反观一些刚刚进行民主化改革的非洲国家,各个阶层同时参与政治,却缺乏相关的制度,无法调和各方的利益冲突,最终酿成内战。在历经阿拉伯之春后,7马格里布与中东地区的政治参与被广泛动员,但是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最终导致了各派别的武力冲突
(动荡中的叙利亚)
亨廷顿把政治制度化水平相对高于参政水平的定义为公民政体,而政治制度化水平相对低于参政水平的则为执政官式政体。在第二章中,亨廷顿分析了英、美、欧陆国家等西方现代政治体系的政治现代化历程。而在第三章与第四章中,亨廷顿分别分析了传统君主制中的官僚政体与封建政体,和执政官式政体试图由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过渡的历程,后者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在第五章与第六章中,亨廷顿阐释了革命和改革两种方式与政治秩序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在全书最后一章,第七章中,亨廷顿则着重论述了政党——作为现代政体所特有且使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政治稳定所起到的作用。
美国政治:高制度化于高参与水平
稳定的价值
图为亨廷顿
在《变化生活的政治秩序》出版的十数年后,亨廷顿于《发展的目标》一文中提出了在发展学说当中居于核心的五个目标:增长、公平、民主、稳定与自主。在《发展的目标》当中,亨廷顿并未对这五个目标进行优先级上的排序。但是在本书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亨廷顿对“稳定”这一目标的关注。“稳定”实际上成为了收束全书的核心概念:第二章到第四章所探讨的在参政水平提高的趋势下,各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即是如何在变化社会中如何保持政治秩序,保持稳定的过程;第五章与第六章中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实际上即是革命与改革对于维持政治稳定所起的作用;而第七章则直接阐明了一个强力而有效的政党对于形成稳定的政治秩序的重要性。政治稳定是一个社会的基石,是其能否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是先决的条件的话。倘若一个社会没能做到政治上的稳定,就会直接导致“政治衰败”,站在了政治发展的对立面,陷入混乱的执政官式政体,直至再次恢复稳定的政治秩序。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发展与扩大政治参与,是冲突的。
这些发展中国家是选择稳定发展,还是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呢?
争议:民主or发展?
亨廷顿对“稳定”赋予了如此的重要性,深刻地体现其作为一个持有保守主义观点的现实主义学者的立场。本书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当了时美国政治学界持有的主流观点是政治现代化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民主”无疑是政治目标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但亨廷顿却指出“现代性产生稳定性,而现代化却产生不稳定性”,同时“稳定”比“民主”更为优先。回到本书第一章开篇的那句话,政府形式实际上并非需要被关注的首要内容,政府的水平才是关键。如果政府能够以某种方式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秩序,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现形式要为此让位。
争议:美国政体的优越性?
同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在本书中甚至变成了亨廷顿批判的落后对象,他不无新颖地提出,美国政体实际上不仅未曾彻底现代化,而且有悖于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中世纪都铎政体的特点,强调基本法和权威分散;而苏联反倒成为了优良现代政体的标杆,“共产党人奉献给进行现代化的国家的,首先就是这种适应道义需要和创建合法公共秩序的能力。”而且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并不意味着要归功于其号称是自由民主的政体,而完全有赖于其独特的历史和优渥的地理环境。美国的政体模式于其他国家来说也并不具有可推广性,甚至也不值得推广。亨廷顿的观察锐利而完全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不难理解为何此书当时会在美国社会引起极大争议。
(美国大选参与率:仅有一半公民参与投票。特朗普的支持率实际上仅有25%。戏称:四分之一的人选出的总统。)
笔者的思考
然而亨廷顿的“保守主义”,是针对当时美国的自由主义观点而言的。在本书中,亨廷顿并不是绝对的“保守”,甚至时而站在了与保守对立的一面。正如上文所说,亨廷顿对“稳定”的关注贯穿全书,但是他也指出,稳定也未必代表着完全的好东西。如在第四章结束部分,谈及从执政官式政体向公民政体转化之时,亨廷顿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在正常的政体当中,自然是保守派维持秩序,而激进派寻求变革;然而当政体陷入混乱时,保守派与激进派的界限变得模糊——“莫非只有真正的保守派才是革命派吗?”亨廷顿于此处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是在第六章,亨廷顿主张改革的最有效方式应当是费边主义与闪电战的结合,从这一点上可看出亨廷顿在“保守”与“稳定”问题上的灵活性。而要解释本书中亨氏所体现的这种灵活性,实际上仍要回到他现实主义的立场,或其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上去。稳定和秩序是重要的目标,但在实现稳定和秩序之前,激进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同样,尽管民主和自由是好东西,但是人们“不能有自由而没有秩序”。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多次提及或引用马基雅维利,两者都显现出了务实而注重结果的特质,而本书也是亨氏所具有的这种特质的集中体现。亨廷顿被人称为“美国的马基雅维利”,实是不足为奇。
(推翻阿连德政府的智利政变)
马基雅维利主义在本书当中有着明显的体现。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即是,本书或多或少带有着“邪恶”的色彩。如在本书中,学生与农民在改革或革命中的积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学生虽在社会变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但是其在政治上大多不成熟,至多是被其它社会团体利用的工具;学生具有十足的盲目特点和暴力倾向,渴望革命,而大学成了“以职能上的自主换取政治上的影响”的场所。农民阶级虽然对于政治的成熟与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但其形象亦过分保守而愚昧。常与血腥、暴力、镇压相联系的军人政权在执政官式政体中扮演着主导性角色,且反倒体现出了十足的政治智慧。政党在书中被描绘成最具现代政体特性的政治组织,对于维护国家社会的政治稳定具有强大而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内部常产生的机制衰败却几乎未被提及。的确,要求亨廷顿在他的著作中做出政治道德上的承诺实属无稽之谈。然而如此评述上述群体在社会政治参与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否妥当,则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话题。
“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谁组织了政治,谁就控制了未来。
今天的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早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配套制度也和以前有了很大不同。那么,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政治,应该如何发展呢?我想每一个关心中国命运的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或者批判或者肯定的答案与启示。
—END—
文案:朝阳
排版:问道
这里是再版新青年,我们为时代发声,我们以青年人的视角与家国情怀,去观察这个国家,这个世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