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

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

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民无信不立!这里也藏着“仁”!:《论语》学习心得220605-02(小乐)今日更新丨《论语·颜渊》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

民无信不立!这里也藏着“仁”!:《论语》学习心得220605-02(小乐)

今日更新丨《论语·颜渊》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

必不得已(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翻译)

樊登老师精华解读

民无信不立:居上位者失信,代价很大

孔子曾经说,“言必信行必果”算不上道德的最高境界,君子要守“大信”,而非拘泥于“小信”。但是如果上升到国家层面,或者对于一个处于高位的人来说,信用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甚至可以说是立身之本。国家或领导者一旦失去他人的信任,随之而来的恶劣影响是难以估计的。所以,居于上位者,不得不对自己的决策慎之又慎。

原句译文

12.7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课后思考

你的领导是一个守信的人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我试断句如下: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我试理解如下:

12.7:子贡,向夫子请教“政”的问题。孔子说:“我认为,所谓“政”的问题,无非三个方面:第一,有足够多的粮食;第二,有足够多的武器装备;第三,老百姓对执“政”当局的充分信任。”子贡说:“如果说,因突发因素而必须不得不从这三个方面减少供应的话,哪一项先予以考虑呢?”孔子说:“减少武器装备优先考虑!”子贡又说:“如果说,突发因素频发,而必须不得不从剩下的两个方面减少供应的话,哪一项先予以考虑呢?”孔子说:“减少粮食优先考虑!自古以来,每个人都必死无疑;老百姓对执“政”者没有信心的话,执“政”者将无法存在下去。”

在我看来,孔子提出执“政”的三个必要条件:充足的粮食供应,充足的武器供应,充分的民众信任。

第一个,解决民众的生存问题,可安民心,属于粮食安全问题;

第二个,解决国家的生存问题,可安君心,属于军备安全;

第三个,解决民心的凝聚力问题,可使国泰民安,属于信心安全。

此三者之中,前二者属物质层面,唯后者属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减少可以克服,精神层面的丧失则危害巨大,不得不防!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读训》:“此章所谓‘去兵’‘去食’非谓‘无兵’‘无食’;‘民以食为天’,岂可一日无食哉?此之所谓‘去’者,乃减省之谓也。”

(2)《朱注》:“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可以看出来,这个观点与《论语·颜渊》第二章,“仲弓问仁”时,“使民,如承大祭。”一脉相承。

该篇是说,让平民做任何事情,就像承办重要的祭祀活动一样,这与重要的祭祀活动必须自己亲力亲为一样重要,马虎不得,是“由己而由人”,属于典型的“求仁而得仁”的案例示范。

本篇从“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出发,“求仁而得仁”,“由己而由人”,得出结论,“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民无信不立!”,原来这里也藏着“仁”!

服了!“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一篇: 火箭画法(火箭画法简单)
下一篇: 李息隐全部小说(李息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