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意思)

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意思)

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意思)萧何、张良、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是刘邦打天下功劳最突出的三位开国功臣。这三人中以萧何的功劳最大,贡献最多,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可太史公司马迁对萧何好像并不感冒,在《史记》中否定了萧何的首功,如此评价,似乎有失公允。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意思)司马迁在《萧相国世

萧何、张良、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是刘邦打天下功劳最突出的三位开国功臣。这三人中以萧何的功劳最大,贡献最多,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可太史公司马迁对萧何好像并不感冒,在《史记》中否定了萧何的首功,如此评价,似乎有失公允。

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意思)

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意思)

司马迁在《萧相国世家》的末尾对萧何做了一番正面评价,原文是:“萧相国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籥,国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萧何是秦末的刀笔小吏,一直庸庸碌碌没有什么惊人的事迹。高祖起兵以后,他是依仗皇帝的余光,在后方筹集粮草、兵源,他鉴于民众痛恨秦法,顺应了潮流而更新创始了汉法。自淮阴侯韩信、黥布被诛杀后,萧何的功绩才得以显示出来。其后位居群臣之首,声名播于后世,可与闳夭、散宜生两大功臣媲美了。”

读到司马迁的这个评价,总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他将尽忠职守、殚精竭虑、始终支撑着汉家江山的萧何传写的也太不公平、客观了。用他的话说,萧何是因为刘邦才得以名扬天下的。他却忘了,当年刘邦起兵时不过是小混混,是萧何等人极力拥戴他才走上了反秦之路的。

从刘邦的创业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萧何就没有刘氏的江山。不管是反秦还是楚汉相争,刘邦在前线作战,后方全部托付给萧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萧何更像是一国之主。刘邦当皇帝后,又是连年征战,国事也基本托付给了萧何。公元前205年6月,刘邦立刘盈为太子,并将他托付给了萧何,此举显而易见,刘邦这是在托孤,一旦战死,萧何将担负照顾他妻儿的重任。

和司马迁的评价不同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评价向来都是公正持中的。刘邦曾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句话固然有抬高萧何的意思,但也反映出刘邦具有明君的特质,不将这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对于萧何功归第一,显然刘邦是认可的。

西汉开国后,刘邦大封功臣,准备将萧何排在首位。功臣们因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萧何从未有过战功,更未冲锋陷阵取得过敌人的首级,封他为首功让人难以信服。原话是:“臣等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不以为然,用“功狗”、“功人”的理论有力反驳了群臣的质问,细致地分析了萧何为大汉建国所立的功勋,将他定为功臣首位,乃是实至名归。刘邦的这番评价是早有定论的,根本不像司马迁所说的那样,是除了韩信和黥布后才显示出来的。

在开国分封中,刘邦先后数次共封了145个列(彻)侯,首批封了十八个,萧何被封为酂侯,食邑10000户。尽管萧何位居功臣首位,但他的食邑不是最高的,平阳侯曹参为10630户。关于萧何食邑的问题,据说还有一个故事。

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奉命押解囚犯到咸阳服役,因为路途遥远,刘邦的那些“狐朋狗友”为他凑了点盘缠,这些人中有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他们送给刘邦的钱数目都是一样的(具体多少不得而知),唯独萧何多送了200钱。刘邦记下了这份恩情,在开国封侯时回报了萧何。

起初,萧何的食邑为8000户,而周勃是8100户,相比而言,作为相国的萧何显得有些名不副实。于是刘邦便旧事重提,说起了那次去咸阳大家为他凑盘缠的事,因为萧何多给了200钱,所以又特地加了2000户以作为回报。不管怎么说,在刘邦心里,萧何的地位都是无可撼动的,对他生平的事迹,也是实事求是的给予评价和肯定的。

上一篇: 柳州有几个区(柳州有几个区和几个县)
下一篇: 自古忠孝难两全(自古忠孝难两全是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