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糅合,写出来的历史类小说。虽然小说中的大部分事件都与正史记载的一样,但作者仍旧为了戏剧冲突,增加了许多历史中不存在的情节,甚至更改了一些人物特质与功绩。
相信大部分人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都是从这本小说中看到的,那么真实的三国历史与小说《三国演义》到底差别有多大?下面我们就着重挑出几个方面来分析对比一下。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写的)
虚构的桃园三结义
在《三国演义》中,开篇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桃园三结义”,故事中三兄弟的豪气与友谊让所有人为之动容。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刘焉在各地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贴到涿县之后,引来了许多人的观看,而在人群之中,有一双耳垂肩、双手过膝的读书人的凝望榜文,良久后发出一声长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出身汉室外支的刘备,刘皇叔。
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身边突然走过来了一个身高八尺,相貌威武的大汉,用洪亮的声音询问他:“大丈夫应当保家卫国,为何要在这里叹气呢?”刘备看此人气度不凡,便询问了其姓名,才知道他姓张名飞字翼德,乃是卖酒的屠夫,喜欢结交朋友,也有着济世救民之心。听完他的介绍,刘备也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叹气是恨自身没有救民之能。两人都是喜欢结交英豪之人,又有着共同的理想,当即一拍即合,决定去酒楼喝酒商议大事。两人刚到店中坐下,店门口就来了一个推车的九尺大汉,进门就嚷嚷着让酒保倒酒,还催促他动作快些,不要耽误自己去投军。
听到他说要去参军,刘备与张飞瞬间起了兴致,邀请他同坐共饮,在与其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得知他名叫关羽,因为不小心杀了仗势欺人的豪强,江湖流亡,最近听说此处招兵,便来到了这里,准备杀贼救民。三人目标一致,又十分志趣相投,便约定结为兄弟,次日就在附近的桃花园中焚香祭礼,郑重地举行了结拜仪式,立下了同富贵、同患难、同生共死的誓言。
“桃园三结义”表现出来的豪情与义气让它一直都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其实没有这段感人肺腑的结拜。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是在起义军内部相识的,因为刘备善于结交,又才能出众,张飞和关羽才选择效忠了他。虽然三人算是关系亲厚,但终究“君臣有别”,不可能以结拜为异姓兄弟,这样就乱了阶级与辈分,而且关羽其实是比刘备大的。
致力于削弱“对手”
从罗贯中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他对于蜀汉阵营是极度偏爱的,俨然把他们当成了该书的主角,将他们写得过于神勇厉害,如果不是无法篡改历史,他甚至可能会直接改写真正三国历史的结局,让刘备坐上皇位。而为了进一步衬托这些主角的“无私与伟大”,也是为了增加更多的戏剧冲突,增加精彩性,罗贯中也致力于丑化“配角”。最首当其冲的就是董卓,因为他是压倒汉室走向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是个猥琐淫乱的小人,残暴不仁,丧失人性。而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却是称不上好人,但也没有小说里面写的那么过,只能说,罗贯中将他过度丑化了。而至于最终害董卓与吕布反目的貂蝉,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美人计可能是有的,但吕布与董卓都是不可能为了美色就拔刀相向的“痴情种”,真正导致两人反目的还是利益。
除了董卓,早期的袁氏兄弟也在《三国演义》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削弱,被塑造成了易怒、小肚鸡肠又胸无大志的草包。要知道,这兄弟二人是出生在士族大家袁家,家里祖上都是朝廷的大官,从小就是锦衣玉食,也深受家族的教育,怎么可能如此浮于表面呢?
被抹黑的“谋士对家”
除了上述的诸位主公,还有一类人群在《三国演义》中遭到了许多抹黑与削弱,那就是谋士群体。前面曾提到,罗贯中尤其偏爱蜀汉阵营,而蜀汉阵营中的谋士诸葛亮更是他心头最爱,为了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无人能敌,他不仅给他的“对家”身上泼脏水,还抢走了人家许多的功劳。而在诸多谋士之中,着墨最多的就是周瑜与司马懿。
在小说中,周瑜对诸葛亮一直都是“羡慕嫉妒恨”的,认为自己在谋略上面永远超不过他,因此郁郁而终,还在临终之前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这句话,来表达自身技不如人的怨念。但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周瑜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善妒的小人,他能力出众,谦虚气量大,是东吴阵营里面对孙刘联盟维护最上心的一个人,又怎么可能嫉妒诸葛亮呢?
其次,周瑜的能力与诸葛亮不相上下,甚至在其之上,多次力挽狂澜逆转战局。当初赤壁之战,虽是孙刘联手抗曹,但刘备与诸葛亮的付出极少,多是周瑜在指挥应对。这样周瑜与《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善妒小人又有何等相似呢?除了周瑜,司马懿也是冤枉得很,罗贯中将他描写成了一个狼子野心,心思深重的野心之辈,让人误会他自始至终都是冲着夺权去的,但其实司马懿在很长时间里都是真心效忠曹魏的。
司马懿是曹魏的肱骨重臣,曾辅佐过曹操、曹丕与曹叡等多位主君。可能他在曹操时期是保命大于效力,但是面对重用他的曹丕与曹叡时,他绝对是真心辅佐的,毕竟他也没有剧本,不可能知道曹丕与曹叡会早死,又怎么可能那么早就开始策划谋逆呢?
结语:
其实上面的这些只是《三国演义》改编历史剧情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细节没有一一列举,起码得有一半以上的人物故事以及主线都遭到了删减与增加。罗贯中如此创作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本小说,并不是史书,虽然是按照真实历史改编的,却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照搬,增加戏剧冲突也是为了剧情的精彩。对此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