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康熙8岁继承皇位,14岁亲政,69岁时去世,在位61年。
康熙一生,看上去像是一部一路开挂的“爽片”。除权臣,平三藩,收东南小岛,征噶尔丹,御沙俄入侵.......其实,哪件事做起来,都非常不容易。
平三藩(平三藩最大功臣是谁)
平三藩的时候,康熙年仅19岁,登基时间不久。按照历史传统来说,平三藩这种事情,急不得,因为逼急了,矛盾激化,一方封疆大吏很可能就立刻造反。
所以,削藩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是慎之又慎。闹出大事来的,削藩不成反被推的,历史上太多了。就在明朝,都还有朱棣的例子。
更远的历史,比如汉武帝,也是一代强人了,削藩的手段,搞的也是半怀柔的“推恩制”,通过子孙分家削弱诸侯实力,相当于用时间换空间,慢慢把诸侯王的权力和资源,分散到子孙后代,力分则弱,自然就不容易积攒出强大的力量,甚至对抗中央王朝。
自古削藩不易,何况康熙要平三藩,尤其是平西王吴三桂,手握重兵,镇守云贵边疆,势力强大,到处都安插了他选拔的官员。
更要命的是,吴三桂在朝廷里,同样收买贿赂了大量的奸细,很多官员私下都接受了吴三桂的贿赂,成为这种状态的受益人。——金庸小说《鹿鼎记》里面,就有吴应熊大肆贿赂京城官员的情形。韦小宝,戏称为云南竹杠。
康熙的皇祖母,本着老成持重的想法,也是主张维持现状,不主动削藩,以免激起吴三桂造反。老人家的想法,当然是事缓则圆,吴三桂和康熙的岁数相比,根本不占据任何优势,大家相安无事,,用不了几年,老家伙熬不住,一死了之,大家清净。
但是对于康熙皇帝来说,这事情等不得。虽然吴三桂比他大了42岁,但是朝廷留着这个巨大的Bug,始终是心腹之患。一方面,康熙要做的其他大事,包括治理黄河、重整漕运,都是需要大量的银子。而三藩每年从朝廷要走的银子,都是天文数字,朝廷快供养不起他们了。而三藩拿到的朝廷的银子,并不是简单私吞,他们拿出大笔的费用,贿赂朝中权臣,保持现状,然后世袭罔替。朝廷重臣,勾搭外藩,一起架空皇权。
这种状态,时间越久,利益集团就越牢固,就越难以打破,稳固现状,维持一个藩镇和朝廷百官共同分肥的体系,就越难以打破。——他们形成一个维持这种结构的利益集团,随着下一代的联姻、利益的勾兑,这种利益集团,还会排挤掉其他所有的新生力量。
清朝得江山有侥幸的成分,他们更懂得封疆大吏,最后玩起“养寇自重”这套把戏,后果会有多严重。
所以,不削藩是真的不行,对于清廷的统治者来说,少数民族统治整个国家,本身就有巨大的危机感,如果朝廷内部和藩镇勾结,皇权、财权,必然会被大肆削弱。
从财政上来说,无论朝廷能够收入多少银子,包括从海外贸易获得白银顺差,都不够这帮子败家子败完的,他们通过朝廷的奸细,清楚地知道朝廷的财政极限,然后以此为基础,使劲要钱分钱。比如说,吴三桂请旨削藩,给康熙皇帝开列了一张要钱的清单,看得康熙皇帝火冒三丈——整个帝国的财政收入,还不够他们的养老金........
无论怎么推演,削三藩这个事情,都会走到“兵戎相见”的那一步。也就是说,这事儿相当于“黑暗丛林”,要么朝廷早晚被掀翻,要么朝廷被渗透变色(文武百官和藩镇分赃),要么朝廷大获全胜,收回地方权力,顺便震慑朝廷文武百官,然后把帝国的财政收入,用到刀刃上。
所以,康熙平三藩并不是一时冲动,从康熙一生做事来看,很多事情考虑得非常谨慎周全。实际上,平三藩的战争,也打了很多年,从康熙19岁,一直打到康熙27岁,整整打了八年的时间——也可见朝廷的兵力,并没有占据压倒性优势,这场仗也是漫长的拉锯战。从平息内乱,然后逐步收权于中央政府,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可以想见,除了战场上的较量,地方官员、朝廷官员,“选边站”的思维,一直都存在。
打得坚决,打得持久,能打胜仗,才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也让很多“观望者”逐渐改变立场,更能够让有能力的将领,在实战中立功成长,打破老利益集团的固化。
实际上,除鳌拜,平三藩,两件大事都完成以后,康熙皇帝才是真正把权力握在了手心。
康熙为什么不赌一把,赌吴三桂熬不过几年?
藩镇权力过大,分肥过多,给国家财政制造巨大的黑洞,与此同时拉拢腐蚀百官。这样的权力结构,康熙皇帝很清楚,这种状态拖不得,越拖越被动,吴三桂会活得多长寿不好说,这种体系全面形成,它自然有其延续性。康熙不能拿自己的未来,赌吴三桂还能够活多久。
再说,熬死对手,胜之不武,威望是不够的。
平三藩如此果断,但是面对国家统一问题的东南小岛,康熙却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历经数十次谈判,初期进攻失利,后来任用施琅,组建训练水师,最终一战平定。——归根结底,东南半岛当时,既没有能力贿赂朝廷文武百官,也没有对帝国造成财政压力,所以这事情可以从缓,以代价最低的方式去解决。
什么事情急不得,什么事情慢不得?这中间大有讲究。其实,后来人也总结过,毛主席就说过:“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慢不得!”
什么事情要急,什么事情要缓一缓,什么脓包要挤爆,什么事情要当机立断.......也许,历史给我们足够的启示。
发表评论